中国变化20年
在2001年,中国的GDP只有11万亿人民币;而20年后,预计2021年我国GDP将达到110万亿人民币,是20年前的10倍。
这个成绩,跟中国加入WTO、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是分不开的。
不过,中国的高速发展,也引来了一些世贸组织成员的质疑。他们认为,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该再享受世贸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对此,世贸组织官员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中国是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是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未来可见高收入的国家,但是截至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入世20年,一直信守承诺,其他成员国不能把责任强加给中国,这会适得其反。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身份定位,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在国际事务领域,认为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再享受有关优惠;
另一方面,在评估中国的相关风险时,却仍然在用发展中国家,或者叫做新兴经济体的指标作为评估标准。
比如前几年,西方金融界一直在炒作,说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太高,可能会引发人民币贬值,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所谓宏观杠杆率,是指一个国家的债务总额与GDP之比,金融界用宏观杠杆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债务水平的高低。
判断一个国家的“宏观杠杆率”是否太高,主要看你用什么标准。
一般来说,如果是新兴经济体,你的宏观杠杆率不能太高,高了就有经济崩盘的风险。
但是,发达国家的宏观杠杆率比新兴经济体要高得多,没人觉得这是问题。
咱们抛开疫情影响带来的非正常波动,就拿2019年的数据来说,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平均下来是200%左右,发达经济体平均下来是275%左右。
而中国2019年的宏观杠杆率是246.5%,显著高于新兴经济体,但是相比发达经济体又要低一些。
外界判断中国“宏观杠杆率”太高,主要是跟新兴经济体相比的。
这个判断依据有没有道理呢?
用新兴经济体的逻辑来判断中国的金融风险,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呢?
第一,新兴经济体主要借入外债,而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主要借入本币债。这一点我们在第107期节目中聊过。
借入外债,意味着你必须通过出口实打实的产品、积累外汇来还债,所以债务水平不能太高。而借入本币债,天量债务只需要印钞就能还上,理论上说不存在债务上限。
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相比其他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外债占GDP比重很小,中国借入的也主要是本币债。
第二,新兴经济体主要以外循环为主,而发达经济体主要以内循环为主。
以外循环为主,意味着汇率风险很高。
一旦国内资产价格下跌,就会引发汇率下跌,汇率下跌引发资本外流,资本外流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从而引发经济崩溃。
而以内循环为主,资产价格波动就对汇率没有太大影响。
比如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日元汇率不但没贬值,反而在升值。
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
中国在加入WTO的最初几年,外贸依存度是最高的,那时候汇率风险确实相对较高。
在那之后,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但同时,中国国内内循环的经济规模增长更快。
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另一方面,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又在不断降低。
现在,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降到了和美国、日本差不多的水平,中国经济主要以内循环为主。去年国家提出的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就是对这个大趋势的确认。
第三,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翟东升教授的研究,过去50年,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汇率是顺周期的,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汇率是逆周期的。
顺周期,也就是说,当经济增速高的时候,汇率升值;而当经济增速低的时候,汇率贬值。
这个好理解,也是全球大多数国家货币的情况。
但是,对于少数发达经济体来说,他们的货币是逆周期的,也就是说,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货币反而升值,最典型的就是美元、日元、瑞士法郎。
这是为啥呢?
发达经济体资本充裕、利率很低,甚至是零利率;而新兴经济体资本稀缺,利率很高。
比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投机者会卖掉美元,换成新兴国家货币,去套当地的高利率。
美元被大量卖掉,汇率就低。而当经济形势不好了,投机者会赶紧从新兴市场撤出,卖出当地货币,换回美元避险。买美元的人多了,美元汇率就高。
所以,美元是逆周期的。
那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
根据翟东升教授的分析,最近一两年,人民币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逆周期特点。
也就是说,人民币的汇率走势更接近发达经济体货币,而不是新兴经济体。
总结一下:
从债务性质、外贸依存度以及汇率逻辑来看,用新兴经济体的模式来判定中国的金融风险,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
判断一个结论是否可信,不要光看它的推演过程,而要去验证它的前提假设是不是对的。
转眼快到春节,又迎来了一年中重头的春节营销
2021年和2022年的内容,是历年来改得最多的,调整了近80%的内容。
调整这么大,是因为临近2020年春节时爆发的新冠疫情。
新冠来时,正是零售行业备了满仓库的货,摩拳擦掌准备大卖的时候,但居家隔离隔掉了这些年货商品的销售。
到了2021年春节,很多零售人觉得,今年总能补补销售吧。
但没想到,疫情的反复让很多劳动力输出城市的人就地过年,并没有回到家乡,于是春节的销售依然没有回暖。
连续两年的重创,打乱了零售行业执行了多年的营销方案,让春节营销变得像一个“烫手山芋”,备货怕卖不掉,不备怕没货卖。
怎么办呢?
后疫情时代的春节营销究竟应该怎么做。
疫情后不同城市春节营销的变化
想要说清楚怎么做,得先看看在疫情的影响下,各地春节时的消费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商业的活力本质上是靠人口流动。
人口不流动,货就不可能卖得动。
过去两年,劳动力输出的城市,由于很多人过年没有回乡,而是留在外地了,所以春节销售受损得非常严重。
而劳动力输入城市呢?
虽然春节生意相当火爆,可是很多零售商店按往年的惯例来备货,备货不足,导致店里有顾客却买不到什么商品,于是也丢掉了部分销售。
2021的春节是不是也难迎来销售大回潮呢?
是的。所以,我们才要及时转变思路,找到其中关键的变量和不变量。
不变量是什么呢?
就是中国的老话“无论如何,这年都要过”
那变量是什么呢?
原来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现在是“有钱没钱,就地过年。”
过去,在劳动力输出的城市,一到过年,大家就都回来了,所以春节时的销售上升得特别明显,会迎来一个大陡坡。
而劳动力输入的城市,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时间不同,所以春节的营销期会更长,但是销售起伏并不那么大。
但受到疫情的影响,原来要回乡过年的人大大减少了,于是这两类城市的春节营销就发生了变化——劳动力输出城市的高陡坡增长变成了小陡坡增长,而劳动力输入城市平稳的春节营销,也迎来了小波峰增长。
两类城市春节销售的波浪线会越来越像,总体都表现得比较平稳。
这个最大的变化,分清自己的城市是劳动力输出城市还是输入城市,是需要做的第一点。
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开各部门的年度营销工作会议,复盘去年同期的春节营销中,各个环节出现了哪些问题。
找出关键问题后,再汇总成一份全司或者全店通用的春节营销工作推进表。
因为春节营销和采购部门采购的商品有很大关系,所以先说采购部门。
商品采购部门要重点关注同期断缺货、新品的销售状况、滞销商品的处理情况。找到上升趋势明显的品类,加大订货量。
同时,评估厂商的供应能力,对于一些春节热销的商品,但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又不足的,考虑提前下单、囤好货,甚至改变结款方式,提前预付定金。
特别要注意的是,天气因素对商品销售的影响。如果说过年在二月,春节期间有些地方肯定会天气变暖,特别是南方的回南天,这是会带来销售上升的。
于是,果汁及酸奶,包括水果就要多备货。
说完了采购,接下来说年货的存储问题。
连锁超市有总仓的,一定要盘点去年春节的商品流动情况。
对于那些存仓期超过15天的商品,要单独列出来,今年考虑不进或者少进货,避免又出现同样的问题。
如果是小规模超市甚至是单店,就要思考一下要不要临时租赁仓库。
提醒你一句:春节期间,还得关注车辆的流动情况。
特别是春节前一周,很多县城的中心非常拥堵,这里的门店也是生意最好的。
如果说有货送不进来,那就只能看着到嘴的肉却吃不到。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选择错峰送货,在早上街道没人时,先送城中心的货,然后再租一些三轮车,随时送一些应急和高单价的商品。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说不完。我列了一份每年我们复盘的内容表格,附在文稿里了。
这是一份通用表格,大店可添加内容项用,小店可减项运用。
春节营销要提前进入季营销
零售行业的春节营销期大概就是以除夕夜为中心点,前15天加上后15天,总共一个月。
但是今年,因为疫情有可能反复,学生归乡早,所以春节营销期要提前。
今年春节,除夕是1月31日,所以春节营销期在元旦前就要开始,最好能在12月底开始。我给我的客户单位定的是12月23号到27号前后。
定好时间后,就可以以周为单位推进了,按照周一到周日为一个周期进行准备。
为什么以周为单位呢?
因为相较于日期,上班的人和上学的人对周几更加敏感。
今年的整个春节营销期大概是6周时间,根据顾客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我们把这6周分成四个营销阶段。
先说劳动力输出城市——
第一阶段是元旦后两周。
这个阶段,外地返乡的人并不集中,主要还是以本地居民为主。
这时候,大家主要还是列出年货的购买计划,并不着急马上购买。
谁家先摆出年货,消费者就先有印象,并且以此来了解年货行情。所以这个阶段,店内还是要以中平价的、丰富度高的民生性商品为主,小规格及小批量的年货慢慢进行陈列。
第二阶段是春节前两周。这是人口回乡的集中期,也是置办年货的集中时段。
大家更倾向于购买生鲜民生商品及休闲食品,这些都要备好,丰富的年节礼盒也要大面积陈列出来。具体来说,今年备货的策略是——品类集中,但同品类里商品丰富一些,每一种进货量少一些。
第三阶段是大年初一到初七这一周。这是一年中走亲访友的高峰期。
此时,重点关注各品类的礼盒。年货礼盒主要以实用性礼盒品质化为主,比如中高档水果礼盒、较高档次的牛奶礼盒、箱装饮料等。
第四阶段是初八后的离乡高峰期。这是当地特产及休闲食品的销售高峰期。
上面说的是劳动力输出城市,那劳动力流入城市怎么做呢?
第一阶段是针对比较早放假的工厂,以分批回乡的人为主,加强当地特产的商品,增加本土品牌年货的比例,以中小包装、路途可吃的商品为主。
第二阶段以当地的土特产和特色商品为主,为“就地过年”的人备好小份量民生商品及方便的预制菜品。
第三阶段主推各种礼盒,要以实用的红色礼盒为主。这是给本地人过年送礼用的,比如牛奶、糖果、饼干礼盒等。
第四阶段关注初八后回流的劳动力。销售的品类要更广泛。例如床品、家居、家用清洁等,销售都会大幅度上升。
春节备货及现金流的对应规划
之所以分阶段安排商品计划,除了更充分的利用好仓库的存储空间外,更重要的是能合理分配现金的使用。
食品和百货,因为耐放,可以提前规划,甚至和厂商达成分批送货协议。可生鲜商品就一定要预留出囤货的资金了,要不就会出现“有钱拿不到货”“有货你钱不够”的状况,影响春节的销售。不过,生鲜商品的囤货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个囤货节点是腊八节,这是生鲜商品的一个隐藏涨价点。可以在腊八前,开始备干货商品,也就是像干香菇、粉丝、干核桃等这些南北干货。这些商品体积大,但耐存放,先备着。
腊八到腊十二,有冻柜的要大量备冻品肉禽、水产。
如果没有冻柜,尽量想办法租,因为冻品在春节的量真的非常大。
原来冻品很大一部分源于进口,但今年受到国外的疫情影响,冻品类商品要早规划囤货区。
当然,小店及规模小一点的连锁,也可以采取预付的形式提前囤好,或者争取当地厂商的支持。
然后,就是南北的小年。
小年前一直到除夕的前一天,蔬果大量分单,肉品的单量也一定要加大。
为什么是除夕的前一天呢?
因为除夕我们一般只做半天生意,很多人要赶着回家做年夜饭。所以到除夕当天,反而要减少订单。
囤货的过程,就是资金流分配的过程。生鲜备货资金,是存三天用一天。只有提前确定好了销售阶段和囤货时间,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