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蝉联富豪榜,台湾科技界“枭雄”,他是“代工之王”郭台铭
郭台铭以他精明的商业判断、管理企业的“铁血”手腕,造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代工帝国。如今这个基于制造业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已经具备强大的平台汇聚能力,郭台铭也还将继续带领鸿海迎接更大的挑战。
/
文|文媛媛 编辑|付迎爽来源|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无依无靠,全凭个人奋斗,郭台铭喜欢用“寒冬里的孤雁”来形容自己。
这位曾经四次蝉联《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台湾科技首富,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从创业开始就不曾休过三天以上的假,好像永远也不知道疲倦。对共同奋斗的兄弟,郭台铭有福同享,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台湾科技界称他为“枭雄”。
郭台铭曾经说:“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 郭台铭身上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做派,短暂的从军经历又使之成为军队式管理的推崇者,最终郭台铭以他精明的商业判断、管理企业的“铁血”手腕,造就了他繁荣的制造业王国,其创办的鸿海集团及其旗下的富士康,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代工帝国。
白手起家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长子。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用母亲筹集的十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合伙创办了“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制品。公司后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困顿,朋友撤股后郭台铭实现独资。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公司就转为生产黑白电视机按钮,逐渐有了起色。1975年,公司更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高压阳极帽组件。
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
但此后家电业势头渐衰,鸿海的生意也大受打击。经过市场调查,郭台铭了解到电子游戏机及计算机是未来的成长主流,计算机连接器很有市场需求。鸿海开始从“制造导向”时代,走向“市场导向”时代。
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
郭台铭说自己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我30岁的生日是在日本松下过的。我去跟他们谈合作。那天,日本人把我灌醉。第二天醒来,我躺在床上想,日本有这么好的零组件供应,是因为日本有很好的母体工业,带动日本零组件的发展。而我那时在台湾地区做零件,但台湾地区却没有母体工业,且台湾厂商也没有扶植台湾零组件厂的打算。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不跟台湾厂商做生意,要与国外大厂做生意。”
郭台铭认为,把制造的一端外包给最有效率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掌握产业分工的新趋势,帮助大厂在全球出货。
1985年,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作为鸿海旗下代工品牌,承接台湾以外的代工订单。同年,公司首度入榜台湾制造业1000大公司。1991年,鸿海在台湾上市。此后,郭台铭以富士康为平台,历经数十年经营,构建起庞大而神秘的“代工王国”。
与全球品牌一起赛跑
1988年,郭台铭赴深圳考察投资环境,并在深圳宝安区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1993年,鸿海继续扩张深圳生产基地,并在苏州昆山建厂。1996年,开始建设深圳龙华科技园。
1995年,鸿海公司营业额突破新台币100亿元,名列台湾制造业1000大企业第65位。许多世界级PC大厂成为集团重要客户。
2000年,郭台铭首次提出要将“长期、稳定、发展、科技、国际”作为集团的未来定位和发展方向。2001年, 鸿海成为台湾民营制造业第一名的企业。2002年,鸿海精密跃居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榜首,此后多年保持出口第一的位置。
2004年,鸿海成为全球第一大3C(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厂。2005年,鸿海首度跻身《财富》全球500强,居第371位,并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代工厂。
郭台铭在富士康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确立了“扎根中国,运筹全球”的发展战略。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占地约1平方英里的龙华科技园区,被视为其企业帝国的核心,有员工27万人。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在龙华基地,职工宿舍、消防队、医院、游泳池、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10处大型员工食堂每天提供15万份以上的午餐,用工高峰时每天招聘的新员工多达3000人。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
作为电子制造业的“隐形冠军”,鸿海的客户几乎囊括IT产业所有著名品牌。这家亚洲科技巨头提供智能手机和显示面板等各种产品的组装服务,客户包括苹果(Apple)、思科(Cisco)、戴尔(Dell)以及索尼(Sony)。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苹果公司。
鸿海一进入个人电脑领域,就把客户锁定为戴尔、康柏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
凭借大产能、低成本、高技术的竞争力,郭台铭陆续从LG集团抢走苹果订单,成为思科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拿下索尼Play Station游戏机订单,英特尔奔腾四连接器订单。不可思议的是,2003年,鸿海还同时拿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订单。
1998年,库克开始担任苹果公司的运营主管,库克发现当时苹果公司成本控制得并不好,开始考虑雇用外部制造商。2000年,鸿海接手生产iMac,因为鸿海在大陆投资兴办的富士康当时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心急火燎的苹果公司来到中国,询问一直为苹果生产成型部件的富士康是否能制作基本的金属板,富士康则表示会研究产品,保证满足所有规格。于是,Mac mini开始在富士康生产,iPod mini和其他产品也紧随其后。富士康在苹果产品的制造环节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现在,富士康有多达50万的员工手工组装iPhone和iPad。
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为鸿海制定的策略是——专注制造而不去打造自主品牌,也因此,全球最挑剔的企业都放心地将生产订单交给了鸿海。
双面郭台铭
郭台铭祖籍山西,他很喜欢同是山西人的关公。关公非常讲义气,郭台铭觉得信任从某些角度来讲,也是义气。郭台铭最敬佩景仰的企业家是王永庆。有一次郭台铭带着儿子去见王永庆,王永庆只送他儿子两个字:“信用”,就是扎扎实实做事,讲得出来就要做到,不要好逸恶劳。
郭台铭是个利用一切时间工作的搏命三郎,生活上也没啥特别讲究。 郭经常对人说,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他每天的工作时间至少是11个小时。 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
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在管理风格上,有着明显的日式特点,即: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 业界盛传,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没有了退路,就会卖命似地全力以赴。
2010年,富士康“跳楼”时间一度让郭台铭成为众矢之的。但郭台铭说他的字典里没有“管理”这两个字。他认为,有责任的人是不用管理的,没责任的人管理也没用。郭台铭也不认为有竞争对手。他说,有些公司以购并增加营业额,但是鸿海的购并是以技术互补为主,不是为了营业额。郭台铭认为,鸿海的“对手”只是代工组装,没有垂直整合的能力,但鸿海有全球的供应链。郭台铭认为,成功有三部曲,第一是有好的策略,第二是一定要有决心,第三是方法可以改变。
郭台铭非常节俭。他说,父亲是公务人员,给他很好的身教,教他安贫乐道。她最快乐的事,就是妈妈亲自下碗面给他吃。他是山西人,吃碗面、水饺、包子,就很舒服,一点都不觉得不好。他希望鸿海给社会的印象是苦干实干、按部就班、诚诚实实、正派经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辛苦一点,但是很踏实。
郭台铭的危机感
在郭台铭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成功,已经到了顶峰的时候,那么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发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路。”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郭台铭再次返身,从计划退休的计划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勤奋、58岁的高龄继续为鸿海站岗。
2013年,苹果拉入台湾另一大代工厂和硕(Pegatron)生产iPhone,两家代工厂商因此发生了竞争。近年来,苹果产品的销售增长出现趋缓的势头,这也促使郭台铭决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从单一的制造业企业向研发和制造兼有的复合型企业转变。
近一两年来,郭台铭跟他的鸿海略显被动。2016年增长乏力,以致出现上市19年以来首度负增长,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还略显难堪。这背后,是它的代工版图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
2016年,郭台铭收购了日本老牌电子企业夏普(Sharp),从此这家百年日企正式归入他麾下。随后,郭台铭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并将此视为获得先进技术并走向全球的契机。
虽然是制造业的“代工大王”,但郭台铭对互联网、对新技术所带来的产业机会,一直保持高度关注,郭台铭还有新的梦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动互联网。每个都是富士康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
这几年,郭台铭宣布投入1000万美元设立上海安心购,重启IT渠道扩张计划,并通过旗下广宇转投资赛博数码布局内地零售渠道市场,另外,郭台铭还投资了1亿元台币与讯联共同成立康联生医科技公司,延伸到了医疗与健康科学领域。
包括去年收购的夏普,郭台铭也表示将锁定夏普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人才、技术、设备、专利,拓展生命科学、健康环境、影像医学三大面向。
这是郭台铭主掌的变革动向,就是朝行业互联网、物联网迈进。而它选择的健康医疗,既是国计民生无法脱离的刚性部分,也是现实产业中利润非常高的领域。
对鸿海来说,这一步不但跳出了面板产业局限于家电与手机等狭隘用途,开始走向更广泛的无所不在的显示时代,朝工业互联网领域迈进,更是意味着它基于制造业的平台化战略得以深化。
这能让它走出过度侧重PC、手机及其他消费类电子代工的风险。要知道,苹果虽依旧是全球最赚钱的企业,但手机出货整体增长乏力,尤其核心重镇大中华区开始明显萎缩。
应该说,郭台铭的危机感应该是非常强烈的。最近三年,郭台铭频繁出现在许多物联网、云计算的重点行业会议上。“现在我们认为时机成熟了。过去网络在中国是机会主义者的天堂,将来应该是实力主义者的机会。下一波真正走向剧烈的竞争,谁能胜出,其实还未定。”郭台铭说。
结语
从制造电视机零件的中小企业起家,到七千亿台币营收的全球化制造业帝国,从电脑配件到手机等硬件,郭台铭治下的鸿海系几乎纵贯全球IT制造的全产业链,已经成为台湾科技业的窗口。郭台铭心中没有“品牌梦”,鸿海却能和全球知名品牌一起赛跑。
2016年鸿海经历了IPO后历史上第一个衰退年,2017年将是鸿海发展史上的关键枢纽。过去,鸿海基于制造业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已经具备强大的平台汇聚能力,如今已经67岁的郭台铭还将继续带领鸿海迎接更大的挑战,参与到未来更激烈的竞争中去,相信郭台铭和他的鸿海有实力实现它的新愿景。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