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句古人哲理名言,读懂受益一生
//////////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解读:灾祸啊是幸福的依靠,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6、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醴(lǐ):甜酒。//////////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1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1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dù):蛀蚀。//////////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20、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2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他山:别的山。攻:琢磨。//////////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运行,运转。健:强壮有力。//////////
28、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
30、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34、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36、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第二个“不”亦作“焉”。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孝歌词《三十六古人》
下一篇:海口三十六曲溪湿地春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