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润泽”
陈春迷恋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是为了让课堂更加“润泽”。
这些年来,陈春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寻找“润泽”。每一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陈春所在的宁夏银川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也一样。
作为一所与银川最有代表的历史遗存唐徕渠比邻而居的小学,校长陈春和她的教师团队确立学校的核心文化就是“水文化”,水润万物,教师要用水一般的博大包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重要”。在陈春看来,水的特质是包容、谦逊、润泽,每一滴水都是不一样的。“浪花在很多时候都不理解大海,但大海在任何时候都能理解浪花。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对于任何‘水’而言:不厌其污秽,不厌其肮脏,不厌其卑小,不厌其狂放,不厌其激越,不厌其肆虐,不厌其平缓,皆收纳、包容之”。
基于这样的理解,回民实验小学提出了“教师八德”,即奔流不息,进取之德;哺育万物,奉献之德;水滴石穿,柔韧之德;一碗端平,公平之德;源头活水,创新之德;甘心处下,谦虚之德;流水不腐,清廉之德;涵纳百川,包容之德。
从“水文化”出发,回民实验小学的两座教学楼分别取名“芳泽”楼和“河润”楼,还建立了“小海鸥”图书角、美德蓄水区和“浪花小超市”。学校里还有一系列的创意活动。陈春说,“借助孩子的视角才能设计和营造属于孩子的校园文化”。
“但是,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润泽文化吗?”陈春曾追问自己。
直到有一天,陈春通过《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了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她对“润泽”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只有课堂润泽才是真正的润泽,课堂才是能够充分润泽每一位学生的地方”。学习共同体描述的“宁静、润泽、安全”的课堂样态,让陈春豁然开朗。
这本书陈春看了七八遍,从刚开始的读不懂,到后来成了“枕边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后来,她还与全体教师一起共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他们读书的原则是:慢慢读、反复读、品味读,读细、读深、读透,读出教学改进的共识,读出实践的方法。
回民实验小学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课堂上深耕和精进,但让课堂走向“润泽”却是一大痛点。于是,陈春和整个教师团队开始不断检视过去视而不见的“课堂病”,那些虚假的合作、过剩的发言、浅表的学习,以及不会倾听、不会交流、不会悦纳等现象,被逐一纳入课堂的“病历卡”。
循着共读、学情观察、课例研究的路径,他们以“让倾听润泽课堂”作为疗救“课堂病”的“药引子”,开启了课堂新样态的建设旅程。
观察学情,倾听学生成为课上的最大善举。“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需要从教师充分倾听每一个学生开始。”副校长金利说。
为什么教师会迷失在熟悉的学情中?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为什么教师的精心预设与学生的学习不匹配?在回民实验小学,大量的学情观察训练和倾听练习让教师更容易看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历程。他们学会了使用“蚂蚁之眼”发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困难。学情观察这一工具改变了教师之间的话语系统,他们的教研中多了对学生学习故事的描述。
将教研与读书、学情观察、课例研究、深度反思相结合,他们通过推动校本教研方式转型来促进“学教翻转”课堂的深度转型。
校本教研中,教师在阅读、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与伙伴展开真诚的对话交流。每一次教研活动后都进行概括与归纳、提炼与总结,最终将教研成果整理成思维导图,供教师再学习。这样的教研文化确保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每一位教师的发言都会受到尊重。教研中没有领导和教师之分,没有优秀教师和不优秀教师之别,学校逐渐形成了互助、互暖、互惠的教研文化。
教室空间的变化是他们践行学习共同体理念过程中课堂样态的显著变化。教室的课桌从排排坐变成了“U”形,让学生有机会看清同学的表情,相互间的倾听和深度对话有了一个更加宁静的空间。
如今,在回民实验小学的课堂,“润泽”首先体现在倾听上。陈春领衔语文学科、金利领衔数学学科,试水学习共同体课堂,在他们的带领下,教师躬身倾听、侧耳倾听、蹲下倾听、走近倾听常常被定格成最美的画面。
在教师亲身示范“倾听”过程中,学生耳濡目染,学会了静静地听同伴表达。在具体的课堂指导中,教师训练和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带着想法、带着问题去倾听,他们会引导学生——
“听别人的发言,你要想:同伴的话对你有没有启发?”
“他想的与你一样吗?”
“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没有新的想法?”
“你有没有补充或不同意见?”
……
“润泽”还体现在全班对话交流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成员结成“合作伙伴”,彼此相互支持和帮助,每个人都能感受同伴的力量和温度,安全感油然而生。
营造安全、安心、安定的“三安”课堂是“润泽”的文化底色。正如“每一滴水都不同”“每一朵浪花都很重要”理念一样,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没有好与坏、对与错的区别,每一个孩子的发言都很重要。教师允许和鼓励学生说“我不会,你能给我说说吗”“我不懂,你能给我讲讲吗”。同伴的求助会激发学优生的潜力,讲给同伴听会让学优生对知识进行再次优化,是对知识的再学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动说“我不懂”“我不会”,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这样的课堂文化熏陶下,孩子们开始喜欢学习,迷恋课堂。
语文教师黄春艳曾主动上了一节公开课。那天下课铃声响起,不少学生还意犹未尽,不愿意下课。当学生无论对错都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虚心倾听同学的想法,当学习成了不同想法的“交响”,课堂自然有更多的生成。
产假返校后一年来,黄春艳一直不断实践学习共同体理念。尽管有时学生突如其来的发言让她感到压力,但她已经学会了坦然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那一堂公开课,“学生不愿意下课”的画面让黄春艳坚定了实践新课堂的信念。
“静水流深”是回民实验小学课堂样态的精准描述。当学生的想法被充分倾听、学习困难被一一回应,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序顿悟后眼睛突然明亮起来。陈春说,这就是“五官苏醒”的课堂。
为了寻找“润泽”、缔造“润泽”,回民实验小学每年确定一个课堂研究主题,去年他们围绕“真实学习的发生”全面治理课堂上的“虚假学习”现象。今年学校又开展了“深度学习的发生”主题研讨,这样的主题研究旨在让每一位教师逐渐成为“谦逊的倾听者、出色的设计者、深刻的学科研究者”。
一路跋涉,陈春明白:“敬畏教育比热爱教育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敬畏儿童比迷恋教学能让我们走得更从容。”因为有了敬畏之心,有了对学习真相的理解,学生才能看见,才能被回应,教师才能走出焦虑更加从容,教育才会更加“润泽”。
《中国教师报》2019年07月17日第7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