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成讲票据(五)5个发展阶段看清中国票据百年沧桑
序言
这一期,本来是想省略的,但我一想,如果我们了解一个人,只了解他的现在,不了解他的过去,那这个了解其实是不完整的。了解一个人,最好的了解,莫过于了解他的过去,他的现在,他的黑暗,他的辉煌,他的孤独寂寞,他的喧闹浮华。了解票据,何尝不是需要如此呢?只有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预判它的未来。虎哥把中国票据市场现代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暗无天日 1949年到1978年
在解放前,商品交易过程中,仍然可以广泛的使用票据,但解放后,由于高度实行集中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商品经济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全国实行信用集中,取消商业信用,以银行结算划拨取代商业票据。各种票据作为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流通手段也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汇票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国际贸易,本票在国内被禁止使用,个人不得使用支票,企业和其他单位使用支票也要以转账支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也无票据市场可言,从此,票据融资和票据市场的概念从社会经济中就消失了。
第二阶段 拨云见日 1978年到1995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经济开始重新萌芽,票据在国内重新启用,银行被允许发行汇票和本票,在这个时期有几个标志性事件。
1981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票据研究组,草拟了票据承兑和贴现办法,开始在小范围内试办同城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198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杨浦区办事处和黄埔区办事处合作试办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同年10月,徐汇区办事处和安徽天长县支行试办了跨省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上海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把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列入到我国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中,并决定在全国开展票据承兑贴现业务;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重新推行"三票一卡",试图把银行结算转移到以商业票据融资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但实施中阻力很大,一度不得不重新恢复"托收承付结算"。同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人民银行首次开办再贴现业务用于支持商业汇票业务,但商业汇票依然不得流通转让;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银行结算制度,取消银行签发汇票必须确定收款人和兑付行的限制,允许一次背书转让,试办银行本票等;1993年人民银行颁布《商业汇票办法》;1994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五种行业和棉花、烟叶、生猪、食糖四种农副产品的购销环节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授信和贴现,并第一次安排100亿元专项再贴现资金,人民银行开始将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运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
这个阶段的票据市场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其他银行参与很少,确切的说只有票据业务,没有票据市场。社会各经营主体都不太接受票据,尽管再贴现一直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手段,但商业银行到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少之又少,商业银行不愿意主动签发票据,也不愿意主动贴现票据。工商企业大部分不知道有票据这种支付结算工具,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只零星的使用票据,而且只接受上下游企业因货款支付而提供的票据,收到票据后基本也只是持票托收。交易品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很少涉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较为薄弱的商业信用基础,这也使银行业背负的较大了信用压力。由于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操作规范性标准尚未建立,票据行为人常常不按要求操作,加之银行内部对票据业务管理不严,导致市场大量出现没有交易背景的票据或违反保证金管理规定的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和贴现。
第三个阶段 大干快上 1995年到2000年
在1995年以前,我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从局部地区到全国范围的发展和扩张,速度非常快,仅1995年一年,票据承兑累计发生的金额增长接近四倍。这样迅猛速度,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问题,这就像信托行业,在这个阶段发生的问题非常类似。1995年以后管理部门在针对市场中出现各种问题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充分认识到市场监管重要性,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法规。其中:1995年5月10日,作为规范票据法律关系根本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正式颁布,该法共七章111条,分别对汇票、本票、支票、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作了规定,为票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票据法》颁布施行后,对有效规范票据行为,保证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中的问题:国内商业汇票应用有了较大发展,票据融资逐步升温,各商业银行也争相开办票据贴现业务,不少大中型企业从中体验到了票据融资的特点和优点,票据业务受到普遍欢迎,市场交易量有了明显的进展,票据市场初露头角。但在商业汇票的使用和管理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问题列举
1、有些银行的营业机构结算纪律松弛,对于承兑的商业汇票无理拒付、延期付款;
2、有些银行对承兑行的授权过于集中,只授权到省级分行,给企业单位申请承兑带来不便;
3、有些银行片面强调承兑风险,要求承兑申请人缴存高额承兑保证金;
4、有些银行没有建立健全授权管理制度,造成下级行过量承兑,或是对资信不好的企业随意承兑,形成承兑风险;
5、有些银行不严格审查票据承兑贴现条件,办理无商品交易汇票的承兑、贴现,造成银行资金被套取。
银行票据将回暖,2017之未来票据市场有望成为新风口!
以古鉴今,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不错,历史即现实,总是如此无情的相似!
1997年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暂行办法》,之后又颁布了《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加强了对商业汇票业务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
1999年6月10日,为了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促进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的开展,中国人民银行将再贴现利率由 3.96%下调到2.16%,下调1.8百分点(即180BP),下调幅度达45%。同时,增加对各分行再贴现额度;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全年累计办理再贴现业务量大大增长,年末在体现票据金额达到502亿元,同比增加169亿元,增长51%。看到没有,我们眼前的这点市场变化,这都不叫个事!当年的央妈,一出手,直接下调180BP,现在要再有这样的调控,对有些从业者那比入洞房还美。
自1996年以来,票据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票据市场的交易量已经突破1万亿元。不仅为众多的企业舒解了短期融资的困难,也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通道;截至2001年底,中国票据市场交易额为31169亿人民币,而美国1994年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就已达到了6250亿美元,所以中国的票据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至此,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票据市场步入规范与稳步发展的轨道。
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要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票据市场里面江湖地位最高的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华信支行,它从成立就开启了票据市场发展的新时代。
最早它是省行里面负责房地产信贷业务,后来改制成华信行,它从成立之初定位就非常精准和明确,就是票据业务。在票据市场上第一笔异地贴现,第一笔异地签发票据,大规模办理再贴现,第一笔转贴现,第一笔商票贴现、转贴现等等都是发生在这里。那时的华信支行确实带动了商业银行经营票据的业务风潮,当时各家银行都派人到华信去取经学习,学习结束后就会从华信挖一个人走,这也是后来票据市场上说华信人满天下的由来。但那个时候,主流的经营模式仍然是非常简单的持票托收,尽管后来创新出了转贴现模式,但交易模式依然是非常传统的买断、卖断、持票生利息。
第四个阶段 万马奔腾 2000年到2008年
票据市场快速发展时期的到来,应以票据专营机构成立为标志。2000年中国第一家总行级票据专营机构,工行票据营业部成立了,票据市场得以进入专业化运营,高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大大降低了票据交易的成本,还大幅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
2001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再贴现管理的通知》,明确票据贴现不属于贷款,再次强化了增值税发票作为正式贸易票据判别标准的权威性。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的理念大量传入中国。国内大的企业家开始使用闲置资本投资票据,于是,票据在中国迅猛发展拥有了更多渠道;
2003年6月30日,“中国票据网”正式启用,它为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平台;
2005年9 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汇票真实性交易系统的审查、复查方式和票据质押的相关处理问题等进行了明确规范;
特别要说的是这个阶段中有一个四万亿刺激计划,那就是2008年,一度导致票据成为套利工具,短短半年时间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存量增长接近3倍,但2009年货币政策急剧转向,导致票据被迫成为影子银行转入地下运行,我们平常所说的消规模也是在此期间成为行业的一个主流的动态。
第五个阶段 百花怒放 2009年到2016年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宏观背景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开始加大,信贷规模仍然是约束指标,票据参与的机构明显增加,特别是票据中介已经是全面介入票据行业。这阶段市场主体可以说是各式各样的票据中介,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如果说不和票据中介合作,几乎没有业务做。那么这个阶段的主流模式还是消规模,且资金和资产的期限错配。这个阶段有几件非常有标志性的事件,这几件事件,各位如果能有所理解,那你对票据市场将会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
第一件:电子票据
金融市场体系最早的组成部分之一票据市场,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实施后,票据市场进入快速的发展轨道。2015年乃至之前的一段时间,票据市场乱象频发,票据掮客浑水摸鱼,一些金融机构也趁机绕规模、赚利差,甚至出现了数起非常巨大的票据犯罪案件,这也反映了票据市场长期以来市场分割、不规范、不透明、信息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非常大的一个现实情况。
因为之前的票据都是纸质的传递,有假冒、破损、背书不清楚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银行开始做电子票据,就是把开票的重要要素直接放在网上银行来完成。但这些票据只能在一家银行内流转,流转起来也不方便。人民银行顺应民意,搞了一个全国一体化的电子票据开票流转的平台,就是2009年10月28日投入运行的人行电票系统,又被称为ECDS,是央行支付结算司的亲儿子,我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的时代。它和纸质票据在功能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电子票据的期限可以是一年的,而纸质票据最多是六个月。不过电子票据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发展缓慢,央行的数据显示,2013年电子票据在整体出票量上占比只有8.3%,2014年是16.2%,2015年是26.7%。之后央行着急了,然后下发了《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由此票据的全电子化开始加速。《通知》对额度和过渡安排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自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该全部通过电票办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则上单张出票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
央行对推行电票的决心之大,也导致电子票据的市场占比在迅猛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电子票据在华南区域的推广度较高,而在华北地区一直都进展缓慢,2018年完成目标的难度不小。“对银行来说,电子票据不像纸质票据那样能找到逃避信贷规模等规避监管约束的套利空间,由于票据占了贷款规模而无法发放其他贷款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可以用票据消规模的通道成本来衡量。对企业来说,电子票据的利率比纸质票据要高,企业从融资成本角度考量,更愿意开纸质票据,不愿意开电子票据。”我们预测未来两年电子票据,它的规模至少应该占到85%以上。
第二件:企业被颁票据中介经营资质
2012年5月份,经上海有关部门同意,票据中介市场上最著名的一家企业上海普兰成功注册了金融服务公司,并获颁“票据中介”经营资质。它标志着市场上从事票据中介的从此不会再触碰非法经营这么一个令人恐怖的法律底线。于是什么“金融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票据信息服务”等各类金融服务公司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今天为止,全国这类公司至少有五千家,直接从事票据中介和为票据业务提供各种服务的人数我们预判至少在十万人以上。
第三件:票据市场的犯罪大案
在这个阶段票据市场发生了数起规模非常之大的票据大案。具体的案例后面有一期是单独讲这些大案的,这里不再重点展开。
第四件:设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
是票据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它和交易商协会、上清所一样,都是由央行的金融市场司主导的。这就是上海票据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上海票据交易所,票交所)开始正式上线运营。这是中国票据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为重要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票据的载体从纸质票据进入电子票据时代,票据业务从线下进入线上时代,票据交易从场外进入场内时代,票据的管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时代,票据市场进入交易所时代。同时,京津冀协同票据交易中心、武汉票据交易中心、前海票据交易中心这些地方性的、区域性的交易性平台纷纷成立,为纸票电子化、票据标准化添砖加瓦。对中国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上海票据交易所是我国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它主要的功能是票据的报价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信息服务等等功能,承担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再贴现操作等政策上的职能,也是我国票据领域的登记托管中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中心、风险防控中心、数据信息研究中心。他的出现将大幅提高票据市场透明度和交易的效率,激发市场各方参与主体的活力,同时也更好防范票据市场的业务风险,也有助于完善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优化货币政策这方面的监管职能。
银行票据将回暖,2017之未来票据市场有望成为新风口!
最后还有一个阶段,就是第六个阶段:2017之未来,这是票据市场生机盎然的新时代。这个阶段,又会发生什么?关注中国票据市场,关注票据投资最新动态,尽在《虎成论金》票据系列。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