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163年的上海老校里,最近多了两只集装箱…
上海市市南中学的西南门,紧邻跨龙路和陆家浜路。自十多年前学校大门由此沿陆家浜路向西“迁移”了80米后,这块邻近街角又背靠教学楼的狭长区域就成了校园里最落寞的“边角料”,少有人步入。最近,这块“边角料”火了。两只集装箱,一方鱼池、一套雨水收集装置、外加一块养着几只兔子的草坪,让“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了学生心中的人气“生态岛”。
在这两个名为生物微实验室的集装箱里,高一学生率先开启了跨学科综合学习。让他们颇感兴奋的是,这个“生态岛”不仅让他们多了动手做实验的场地,还能帮助学校破解头疼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新老两扇校门间80米的校园围墙绿化,到底如何布置才能省心省力又美观。
“边角料”焕新计划成为师生们的课题项目
说起这方校园围墙,校总务主任林一栋有一肚子苦水。起初,学校围墙上种的都是紫藤、月季等爬藤植物,可时间一长,肆意生长的植物会盘踞在本不宽敞的人行道上,最严重时会占掉半条人行道。约4年前,学校下决心将爬藤植物全部换成布袋式垂直绿化,新问题接踵而至。这些布袋绿化里的土容易板结,日常也不易维护,通常两三个月就要请人整片更换一次,费时费钱。
作为一所有着163年历史的老校,学校近年来格外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有人把目光投向这片“老大难”区域,搬来集装箱,一场改造开始了。
“有了这个实验室,我们希望带领学生研究出哪些水培植物更适合种植在这片围墙上,并通过水循环系统,让它们能生长得更好。气温、水质、雨水成分这些对植物生长而言都是变量,也都是学生们要研究的对象。”市南中学生物教研组长戴艳说,要达成这个目标,并非简单做几个实验就可以,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实验和研究才有可能完成。
在市南中学校长杨翎看来,能用“边角料”场地来为“老大难”破题,通过建设生物微实验室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大胆尝试,并将这类生活中的难题转化成研究课题,再将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活中,这无疑是一次极好的科学探究体验。
为“生态岛”设计新课程,激活探究兴趣
超净工作台、香薰蒸馏装置、离心机、植物组织培养箱……这些对中学而言颇为“高大上”的实验设备,悉数出现在市南中学“生态岛”的1号、2号集装箱实验室。对师生而言,最明显的改变莫过于,原本只能通过视频学习和完成的实验,如今可以动手实践了。
别看这块场地小,功能一点都不少。27平方米的1号集装箱,放置了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供学生完成实验准备和试剂配制;39平方米的2号集装箱,是室内植物的培养基地。在2号集装箱后面约30平方米的露天区域,则是室外植物培育和动物养殖研究场所。实验室还配备有雨水收集系统,可对收集的雨水进行水质分析、净化处理,进而用于植物培养。净化的雨水还会流入两个集装箱中间的鱼池,供养鱼和部分藻类。
学校教研团队还将生物、化学和科学等学科内容整合,设计了实验新课程,希望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百年老校“微更新”,校园更可亲可爱了
进入春季学期后,随着集装箱实验室各类器材调试完毕,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终于到来。该校高一年级学生最近就在集装箱内开展起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拓展型实验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无菌操作要求高,在普通的高中生物实验室中难以完成。带着学生们在集装箱里上完这堂实验课,市南中学生物老师刘昀晗非常兴奋:“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非常关键。从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与校园改造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改变生活的乐趣与成就感,进而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依存的重要关系。”
除了增加学生科学实践机会,在杨翎眼中,利用学校闲置空间推进校园“微更新”,也让这所百年老校的学子更添一份责任感、归属感,感觉校园更可亲可爱了。“教学楼的窗户里,现在经常有学生好奇地向下打量,看看鱼池里的鱼、草地上的兔子,还有他们种下的一株株植物有啥变化。这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最近我们也在研究方案,希望让这座小小生态岛发挥更大效能,为更多学生所用。”
文丨王星
编辑丨芦李娜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