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多德韦尔:单凭人口减少就看衰中国,未免太夸大了
【文/戴维·多德韦尔 译/观察者网 由冠群】
中国人口在2022年减少了约85万人,毫不意外,这一消息引来了危言耸听的评论。《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人口减少,预示着一场人口危机的到来”。路透社称,要对中国人口危机保持“警惕”。《华盛顿邮报》详细阐述说,这是“一个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正面临一场迫在眉睫的人口危机,而施行几十年的强制性政策加剧了这场危机。”
甚至在《南华早报》上,一篇文章的作者也危言耸听地说,“总人口的下降只是冰山一角”。他说,中国的人口危机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还有人说,印度的人口规模注定会超过中国,印度显然成了赢家。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马克•吐温。众所周知,他曾抱怨众多有关他的死讯是夸大其词。此类担忧往往都过于简单且错误百出,甚至外界都搞不清这些担忧从何而来。
或许,在听到人口下降的消息后,人的第一直觉应该是感到庆幸。正如密歇根大学国际研究所的玛丽•加拉格尔在推特上所写:“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人口减少是一利而非一弊。”
我还记得,世界各国科学家在2017年发表了一条声明,警告人类没有认识到"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是引发众多生态和社会灾难的主要原因",这会危及人类的未来。
其次,对于一个拥有14亿以上人口的国家来说,人口数量减少85万人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这可不是在狡辩。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众多知名学者,多年来一直认为,中国的实际人口更接近12.8亿,而非14亿。
无论是14亿还是12.8亿,相较于这相差的1.2亿人,2022年的所报下降人数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在新冠疫情结束之后,情况更是如此。在疫情夺走了全世界500万到1500万人的生命之后,残酷的事实是,现在并不适宜预测人口长期发展趋势。
说实在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而中国人却越来越健康长寿。于是人口危机的固定模式出现了,不断下降的工作人口被迫供养越来越多的养老人口。
正如香港大学叶兆辉此前所写,中国现在有大约2.8亿60岁以上老年人,所有这些老年人都必须由正在减少而非增多的劳动人口供养。对于那些刚刚才接触中国“人口危机”问题的人来说,如果他们认为中国领导层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他们可太天真了。
1992年,宏碁公司创始人施振荣首次提出了“微笑曲线”理论,展示了在价值链两端工作的小规模团队——一端是概念和设计,另一端是营销和品牌——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从事简单组装制造工作的大规模中间团队。
“微笑曲线”理论
此后不久,中国领导人就意识到,中国面临的人口挑战是要让劳动力从事能提高生产率并能带来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使他们成为高薪高技能人才。为此,中国政府投入巨资发展教育。在2000年,只有8%的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大学。而到2021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64%。
年复一年,中国政府不断推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迫使那些穷困潦倒的小型组装企业撤离中国,迁往本地区较贫穷的经济体。北京还促使企业去占据制造业价值链的更高端位置。
出于同样的动机,中国还推动企业大规模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旨在解决“人口危机”的其它措施还包括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吸引更多人进入高技能劳动力队伍。
外界可能很快还会看到中国会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目前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干部为55岁,女工人为50岁。
中国正加大投资医疗保健事业,旨在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以帮助他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
不太可能响应官方生育号召的女性,也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如袁洋(音译)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写的那样:“在后农业时代的中国,人们生孩子已不再是为了有更多的劳动力。国家养老金制度提供的集体养老保障减小了养儿防老的必要性。或许,我们可以把孩子看做孩子,把女性看做人,而非生育机器。”
以简单的人口规模或GDP增长数字去预测某个经济体的未来,这是幼稚和错误的。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以确保劳动力掌握高附加值的技能并挣得高薪,这些才是关键。
所以说,单凭人口变动就预测中国将亡,这一警告不过是夸大其词。
(观察者网由冠群译自《南华早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