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食在三明 | 朱子家宴,品博大精深之道周迅半裸人体模特画曝光,一幅卖184万!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5 阅读数:人阅读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人民日报数字福建

以东坡肉开启文学界烹饪纪元的“大宋第一美食博主”苏轼,“折腰”美食,视厨师为知己的“清代首席美食大咖”袁枚,凭借笔头把咸鸭蛋直接写涨价的“当代最强带货之王”汪曾祺……中国文学界中藏龙卧虎的美食家数不胜数。

更有这样一种说法:每一个文学家都是饮食文化的创造者与享用者。在蔬食风气盛行的宋代,士大夫几乎没有不赞美素食的,朱熹也为其中的提倡素食者之一。谨守“勤俭乃持家之本”的家训,朱熹待客时常以地方特产精心加工制作,以此形成了朱子家宴。

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曾言:“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北孔南朱”足以说明朱熹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创立的闽学体系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育观念、道德理念,反映和塑造了宋代以来中国人的宝贵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南宋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在三明尤溪城南毓秀峰下的郑氏馆舍(现为南溪书院)。他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接受了《孝经》《易经》等儒家经典教育的启蒙,并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据《大明一统名胜志》记载,在朱熹出生时,馆舍对面城北的文山与背后的公山突发山火,仿佛冥冥之中就是为应验朱熹出生,在尤溪大地上而形成,而矗立,而起火。待山火熄灭,露出的山形呈现出“文、公”二字。正因这场“喜火”,使朱熹与尤溪结下其源。

喜产麟儿的消息传出,亲朋好友都纷纷前来祝贺。见朱熹一出生脸上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人皆称奇,惊呼应为文曲星下凡。

而后,朱熹面生七痣的消息不胫而传,随后就有堪舆先生和谶纬家为之附会,坚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甚至释说朱熹出生前三天,远在千里之外的婺源古井冒出彩虹般的紫色气体,正预示着“紫阳先生”谪落人间。

朱熹在八岁之前在尤溪生活,成年之后因牵挂故乡的亲人,他又多次返乡探亲、游玩讲学。可以说,他留给这座城的,大到理学的文化瑰宝,小至吃住饮食的重要礼节。其所过化的尤溪,可谓“士知学,家有弦,户能诵”。

朱熹一生热情好客,谨守“勤俭乃持家之本”的家训。为此,他待客时常就地取材于山野间的特产,如泥鳅、白莲、溪鱼、竹笋、野菇等。再加以精心制作,烹饪出富有特色、美味可口、经济实惠的朱子家宴。这也印证了他所说的“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说到朱子家宴,就不得不提到它所属的宋代饮食。

世间百味,不如宋意清欢。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宋朝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代。就美食而论,宋代大约能作为一道分界线。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宋朝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们已不再追求以往吃肉的口腹之欲了,而是偏向通过以饮食清淡来表达自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雅情操和淡泊明志的思想追求。朱熹作为南宋之人,自然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提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不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平日生活中,对于饮食也极为讲究。十多道家宴菜肴,貌不惊人,动了筷子才知晓其背后的文韵与美味。

朴实简约的“葱汤麦饭”、谢师必备的“金榜题名”、鲜香十足的“朱子切面”、蕴含礼教的“循礼迎宾”……朱子家宴除了美味的菜肴,每道菜肴背后的故事、典故,也让尤溪人津津乐道。

“葱香麦饭”源于“朱熹教女”的典故;“白莲汤”则是朱熹感怀母亲煮莲教诲;“朱子画卦”源自朱熹五岁以树枝画八卦的天赋;而“方塘观鱼”则与朱熹所作“半亩方塘”有关。

一乡水土,一方美食。一饮一食,都有是非。

朱熹认为,合理、科学的饮食便是“天理”,而相反不合理、不科学的饮食便是“人欲”。真正符合理学的饮食观,不仅表现在饮食理念中,更体现在饮食实践中。而朱子家宴以多重食材与清淡饮食为基,既讲究精细又讲究朴素,便是这种 “居住饮食言语,各有天理人欲”理念的生动体现。

以文化角度出发,饮食是人类生存和转变体能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以朱熹理学视角来看,饮食又是与“人欲”、“天理”等概念相关联的。

因而,如何在饮食中尽可能做到符合“天理”,是朱熹对于饮食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他追求饮食中对于“所欲不必沉溺”这一"度"的把握。

人不可貌相。同样的,城不容小看。

从南溪书院到“沈郎双樟”。尤溪,到处留下了朱子的生活印记。

一片片崇山峻岭,一泓泓甘甜泉水、一座座古朴书院,无不印刻着朱熹的足迹。来到尤溪,除了品尝朱子家宴,不妨也可以透过朱熹诗韵佳作,感受地灵人杰的契合之作,在朱子文化园来一场理学研习之旅。

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安道故宅。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作为朱熹的诞育地,书院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浓厚文化气息。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修建。宝佑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

文公祠在尤溪县南溪书院,是后人祭祀朱熹朱文公的地方,也是钟灵毓秀,诞育一代大儒的地方。主体风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是按照明清时期《尤溪县志》《南溪书院志》图示复原的,建筑群包括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活水亭、毓秀亭、瘗衣处等。每逢农历九月十五日,在此还可参加朱子祭祀大典,欣赏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仪礼表演。

南溪书院内的半亩方塘即是朱熹《观书有感》诗中所写的“半亩方塘”,也是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所。塘上石桥"濂洛桥",取"文公之学,实渊源于濂洛(河南濂溪程颢、程颐的洛学),而上溯于洙泗。方塘边上有两株朱熹手植香樟郁郁葱葱,依然在传达着朱熹对郑家、对尤溪的感恩之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据明弘治《八闽通志》考证,朱熹诗中的“源头活水”,发源于尤溪县公山的长坑泉,泉水常年不断,其水绕过公山之麓,引入南溪书院内的半亩方塘。“活水”是“渠清”的前提条件,而“渠清”是“活水”的必然结果。千百年来诸多文人墨客来尤溪寻源,都生出几多感慨,几多神往。

乾隆二十九年,知县蔡述漠将旧学址改建为开山书院,历经兴废。嘉庆十六年,知县刘俊哲鼎建今所,与朱熹诞育地——南溪书院连成一片。座南朝北,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讲室、正厅。入口具有尤溪特色的竹子夹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木构,山门则为重檐悬山顶木构建筑,两廊书舍共30余楹。开山书院的办学目的,主要是古代传播朱子学说和正统的孔孟之道场所,现为朱子廉洁文化展示馆。

在文公祠左侧,原有三株樟树,高30多米,树干参天,浓荫覆盖,为朱熹幼年手植。因朱熹幼名沈郎而得名。现存古樟二棵,占地2500平方米。1988年,县政府将此地扩建成沈郎樟公园,建园面积1760平方米。树荫回廊清幽雅静,成为朱熹诞育地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百年过去,斯人已逝。

有的古居不复再现,有的遗迹早已翻新。

但在当地传统饮食中、在旧故居的博物馆内、在儒风雅韵的情景剧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闽中腹地浓郁的朱子文化。不妨在尤溪宾馆,品朱子家宴,感受一席一宴中的博大精深之道。

漫步穿梭千年古书院,品味朱子家宴的朴实佳肴,感受到浸润在理学气氛之下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所见所闻皆与书本上得来的截然不同。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