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无聊的当代生活?
⭕️瓦尔特·本雅明在《经验与贫乏》里提出过一种状态,“‘人’,他们吃得过饱,疲倦了。”看似繁荣的文化经验其实更像是虚假的泡沫。如今,我们似乎也仍处于这种状态里,很多时候,只是不断进食,虽然感到“饱”,“食欲”却没有真正被满足。
感官刺激无所不在,眼睛、耳朵、大脑被各种信息填满,但这种刺激总是短暂而廉价的,刷着手机、塞着耳机……时刻处于这种状态里,非但不能真正修复我们被损害的好奇心和感受力,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 电影《濑户内海》剧照
那么,究竟怎样的生活经验可以修复我们的感受力?成年人,可能在有限的生活里,找到一些入口,颠覆无聊的日常吗?
在华为DIGIX TALK新知分享平台上,我们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嘉宾,他们有些“挑食”,钟情于某种“食材”:有人画梦、有人收集声音、有人潜入海底,他们细嚼慢咽,充分吸收食材的营养,享受丰富的味觉体验。
也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一些启发。
#01
DREAM
当代成年人,还能做梦吗?
第一个入口是我们的梦境。梦本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永动机,赐予人类无数灵感,但在睡个好觉都成问题的当代生活里,记梦确实是件有些奢侈的事。
童年时期,在梦醒时分,我们可能会兴奋地跑去向父母分享梦的记忆,或者独自咀嚼回味,而现在,更多的情况是往往还没来得及从梦中彻底清醒,就跑进浴室洗漱上班赶路,梦的记忆随之被冲洗干净。
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结总是被粗暴切断,醒来,就意味着迎接你的是不允许过分幻想的现实世界。成年人的世界和“做梦”二字好像越来越远,不论是物理上,还是心理上。不要问“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昨夜的梦,恐怕都很难记得,但在华为DIGIX TALK新知分享台上,有一位成年之后依旧在做梦的画梦人——李洋。
李洋形容小时候的自己是比较讷言的人,做了有意思的梦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画梦渐渐地成了他的出口。
他在16岁那年第一次画出的梦是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少年提着一条大鱼的脊骨,从城市的深处走出来。他猜想这样的梦境可能是因为当时正沉迷于崔健的《假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北走到黑。”他乍然发现,原来,梦可以反映现实。
△ 李洋画的第一幅梦
还有一类梦则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联,完全来自于想象:他梦见自己和小伙伴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看见一条巨大的鱼悬在头顶,长大后,他才惊觉那条不知从何而来的鱼恰似庄子《逍遥游》里所形容的那条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从那时起,李洋就渴望能够捕捉这样一种在现实看不见、抓不着的能量,再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它代入到物质世界里。而如何画梦呢?梦的时空往往是多重的,在平面有限的白纸上,又要怎样展现出大脑里蒙太奇一般的梦境呢?
李洋认为,最好的表现手法是画出梦中最典型的瞬间,不拘泥于形式和情节,专注于它的能量和色彩,而对于情节复杂、曲折跳跃的梦,则会借鉴其他传统的绘画方式,比如壁画的构图方式,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画面都整合在一幅画面里。
22岁时,经历亲人离世的他看到一则新闻,可以将人的骨灰存放在太空船上。他受到启发,尝试效仿壁画的构图方式,画出一幅包含地下、人间和天上三层空间的梦境。宇宙飞船搭载着逝者的灵魂,人间的人向上仰望星空,缅怀故人,而在地下,新的生命也正在孕育。
△ 包含地下、人间、天上三层空间的梦境
梦,确实可以予人安慰。青春期的李洋每到下午上课烦闷时,就会在课堂上用笔记本画画,“我觉得忧愁随着笔尖,就一点一点流到纸上。”还有一次,白天挨骂的李洋,梦见了一棵巨大的、发光的杉树,那颗杉树似乎在不断给他充电。画梦,变成他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
梦和现实总是相互映照。通过整理梦的记忆,人可以反过来观察现实生活和性格,就像把一张张零落的拼图重新组合在一起,可以看见自己更清晰的面目,同样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除了自己的梦,李洋也画别人的梦。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原来人类的悲欢是可以相通的,陌生人之间的梦常常有相似之处。
李洋在华为DIGIX TALK上谈到,“当我们分享彼此的梦时,往往会发现,阳光之下并无新事。我神奇的、私密的体验常常在他人那里也经历过,也可以得到印证。那么,我们会得到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悲欢离合、爱恨情愁,其实也都是人间常态。”
△ 李洋和他的梦境记忆库
用记录梦境的方式,李洋似乎延长了自己的童年,保持了对生命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虽然,在成人世界里,留给梦的空间十分狭窄,但还是如他所言,“希望大家都能拥有自己的梦。”不妨试着在每天醒来时,先暂停片刻,回味一下方才的梦,这也是对现代繁忙生活的小小抵抗。
#02
LISTENING
摘掉耳机
逃进山野里的“声音避难所”
近几年,随着播客文化和各类音频课程的流行,人们似乎重新发现了声音的魅力。在地铁上、汽车里,人们插着耳机,听播客、音乐、音频课……沉醉于纷繁的声音世界里,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听觉,正在变得更敏锐和包容呢?
耳机一代的我们,似乎和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线上对话热闹无比,线下对话则常常失效。
与此同时,我们正逐渐丧失对自然世界中细微声音的感受力:夏夜的虫鸣、雨打屋瓦的声音、午后阳光下树叶婆娑的脆响……都渐渐被嘈杂的城市生活消音,甚至,在某些时刻,我们对他人的声音也失去了耐心。
要如何找回怦然耳动的时刻,又要如何在摘掉耳机的世界里,更好地和他人、世界对话呢?华为DIGIX TALK里一位年轻的分享者,“鲸鱼马戏团”的主创李星宇提供了一种解法。
2016年,渴望逃离城市,寻找安静声音的李星宇发起声音收集项目“亚马逊计划”,他和团队成员租了一艘船,进入雨林深处,整整十五天,他们几乎住在船上,短暂地从人间蒸发。
△ 李星宇在华为DIGIX TALK上讲述声音采集故事
在雨林,由于信号不佳,反倒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去声音化”的环境。在那里,他们拥有了更真实丰富的听觉体验,听心跳、听电扇转动的声响、听树懒、鹦鹉、蚂蚁的声音……
雨林的声音录制环境无疑是困难重重的,为了避开爬行动物,他们必须睡吊床,此外,由于雨林里时常有美洲豹出没,它们见到其他生物的直觉反应就是咬住对方咽喉,所以,夜里睡觉还要把头蒙起来,这样它们就无法判断头的方向。
除了安全问题之外,要小心地维系好和大自然的关系也十分困难。为了避免惊扰动物,他们总是谨慎地把录音机藏在需要录制的地方,然后默默地撤出雨林,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原地收取录音机。
声音是动物们的沟通信号,如果这些信号被其他声音覆盖,它们就失去了交流的途径。反观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对话,需要言说,也需要被听到。对李星宇而言,物种之间是平等的,声音也是平等的,通过尊重他者的声音,我们也能学习尊重他者。
△ 住在吊床上的雨林生活
他还有一个音乐项目“寻声西游记”,和“亚马逊计划”不同的是,采集声音的对象从自然界的声音变成了人。2018年,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往新疆多个地点采集民间音乐,一路上,李星宇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李星宇看来,新疆的音乐种类特别丰富,更接近于中国的传统音乐。
在尉犁县,他们遇见了抱着弹布尔的吟游诗人后代;在吐鲁番火焰山,他们认识了一位用两根弦弹琴的铁匠,每天认真打铁,打完铁,吃饱喝足了就开始弹琴唱歌;在库车,则发生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小插曲:在街上,有一个小孩突然对团队里的一个女孩说,“姐姐,我能亲你一下吗?” 女孩羞涩地弯下头,孩子就抱着她亲了一下,“姐姐,你真的好漂亮”。
△ 在新疆采集民乐的旅途中,团队中的女生收获来自陌生小女孩的亲吻
这件事让他反思在城市生活里,人和人之间隔着一座座无形的墙,大家彼此心存戒心,对于这种陌生人之间直接的赞美和亲密接触不知所措,但在收集声音的过程里,他发现在有些地区,心和心之间的距离仍然很近,“音乐就是一种对话。如果他认为你是朋友,不管他是贫是富,都会邀请你到家里去,一直到深夜才让你走。我每天都被邀请到不同的人家去吃、去喝、去唱歌,非常有意思。”
在李星宇看来,这种坦然自由的交流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当你在认真听一个人说话时,你和他之间是一种非常平等的交流状态。”当我们的耳朵可以更包容地吸收不同物种的声音,更专注地聆听,我们的心也会随之开放,懂得如何去尊重周围的人。
#03
SAILING
做一个水手,潜入人生的海底
相比起大脑和耳朵,日常生活里,我们更易感知的是整个身体的状态。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多奔忙于两点一线之间,身体像一台被拧紧发条的机器,僵硬紧绷。身体在被工具化的同时,精神的疲惫感也越来越重。
第三位DIGIX TALK的分享者黎达找到了一种解放身体的方法——潜水。在人类的长期想象里,区别于陆地生活,它自由、梦幻,也充满冒险。小说《蓝罐子》的作者丹尼森曾说,“只有盐水、汗水或者大海能治愈一切。”
△ 黎达在海底
黎达起初是一名租船经纪人,但真正让她开始感受到海洋的魅力,是在2012年的一次去泰国皮皮岛的旅行中。当时,她乘坐长尾船出海,到达蚊子岛旁的浅海域时,船长停船让黎达尝试下海。就这样,她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下海,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那一刹那我的世界观原地炸裂,感觉自己在做梦,但又清楚这一切是真实的。”
从那时起,黎达对海洋着迷,开始了成为自由潜水员的学习之路。她请假前往东南亚,找到一个德国教练,在一次考试中,一口气潜入17米深的海域,“在海底,除了无尽的深蓝,就只剩下我和我自己了,我仿佛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潜入的海域越深,光线越暗,周围的一切就越发安静和深沉,人必须调整自己的身体,学会更从容地面对它。这是海洋对身体的修复,在海底,人需要重新找到平衡。对黎达而言,“每一次回到水面恢复呼吸,都似乎是一场由内而外的重生。”
△ 黎达第一次的潜水经历
此后,她顺利考取国际自由潜水教练的资质,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由潜水的女性教练。但在2015年,黎达在菲律宾遭遇了一场车祸,医生告诫她至少一年内不能潜水。
无法亲近海,就只能寻找其他的方式去填补遗憾。她画画,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美人鱼的服装;成为水下表演的导演,召集了一批国家退役的专业游泳运动员,教授他们自由潜水和水下表演的技巧,组建了一个名为“DADA美人鱼军团”的水下表演团队;她还联合了国际上几位专业的水下摄影师,共同创作了一组以人与海洋为主题的水下摄影作品。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她所渴望的都是能离海洋更近一步。
△ 黎达组建的“DADA美人鱼军团”水下表演团队
黎达很幸运地实现了“以玩养玩”的生活方式,成为海洋探险博主。回想一路走来的经历,她觉得自己和海洋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的,她的姓氏是“禾”,父亲说这意味着“人需要知道自己的边界”,而海洋无界无常,充满未知数。
就这样,有限的人进入无限的海,她从海洋中学习到水的力量在于其柔韧和包容,当意外发生时,就像转过身漂浮在海面,换个视角,就会有另一种风景出现。
如惠特曼所言“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码头”,也许,我们不能驶向所有码头,但可以试着驶向自己有限人生里更深的地方。
仔细回想童年时期,我们最为敏锐的感官是哪些呢?有人可能对色彩敏感,有人可能对文字敏感,但成年人的生活逐渐使我们的感官钝化,丧失探索它们的兴致。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愈加疏离、逐渐原子化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真诚的对话。华为DIGIX TALK作为一个新知和观点的分享平台,希望可以促进更多元的讨论,让我们可以将线上世界得到的启发,带入线下生活。
△ DIGIX TALK是华为终端云服务推出的新知分享平台,通过滔客说APP、华为视频和华为教育中心,可观看更多节目完整视频
在华为DIGIX TALK上,还有很多人分享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大脑、耳朵还是身体,只要能试着去发现那个让你兴奋的联结点,它就可能是通向另一个维度世界的门,让你的生命体验不仅停留在有限的生活里。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偶尔试着换个角度来看世界,也许我们都会发现新的生活解法。
(文中配图来自华为DIGIX TALK)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林翠羽
作者:Feathers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