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燎疳,古老的火祭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2 阅读数:人阅读

 

燎疳在陇东大地绝对算得上一个隆重的节日,燎过疳之后意味着年真正过结束。燎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 这是《平凉县志》有关燎疳的记载。

民俗学家认为,西北燎疳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焚烧“干娃娃”,文化本源与上古时代的焚巫意识和周礼时代的束薪、包茅等禳解思维相关,是在神巫相通的宗教理念和“替代弭灾”的巫术观念下,形成的一种风俗模式。燎疳者通过“燎”和“焚”两个层面的活动,在精神上达到了目标实现和心理平和,这是燎疳习俗中透露出的农耕文化意义,也是民族群体繁衍壮大的内力所在。

关于燎疳有很多版本的传说,比较大众的就是: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惩罚凡间民众,派火神火德星君下凡烧百万之家,火德星君是关公的前身,心疼百姓,不忍殃及无辜,只惩戒了百家恶人。为了应付差事,便给其他百姓出主意,在正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家家门前放一堆火,男的女的在火上跳过来跳过去,这样他便可以向上天交差,说已经把凡间百姓们统统烧死了。这样,就留下了燎疳节,当然了,传说是不能考证的。

少小时节,每年正月二十三一大早,我们呼朋唤伴,带着镰刀和绳子走进林子,筹备晚上燎疳的用材——割毛竹。我们采取蚂蚁搬家的办法,把割好的毛竹一小捆一小捆地从林子里拖到村头的空地上,大人们会帮我们把毛竹立起来,一圈一圈旋好,直到旋成一座“山”才算好。山里娃娃皮实,六七岁就开始进林割毛竹、捡柴,就是手上被刺划烂了或者脚下被竹茬子戳了,都是司空见惯的,烧点棉花灰摁上就没事了。毛竹旋好了,剩下的就是焦急地等待,等待夜幕的降临。

心不在焉地吃过晚饭,我把门上的对联和门神爷像撕下来团紧,一溜烟跑到准备燎疳的地方,已经有不少人团簇在那里。大家把手里的对联门神像塞进“毛竹山”底下,等着点火的号令。每年燎疳点火的号令都是宝发大爷施令的,村子里的德高望重者。我们急火潦草地吵吵嚷嚷,宝发爷嘴里噙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咂巴着,笑眯眯的眼睛在明灭的烟火中忽隐忽现。

“点火吧点火吧,把老汉的耳朵都吵聋了!”

刚开始燃烧的火焰并不凶猛,甚至有点弱不禁风。一声两声的爆响之后,火焰开始熊熊,热浪袭人,围观的人群纷纷后退,爆响声激烈起来,一连声地响,接着就响成了一片。毛竹的爆响远比我们燃放的鞭炮响亮,这是我们渴盼燎疳的主要原因,虽然不能拿在手里点燃,听听这般热烈的爆响也是对儿子娃们的慰藉。火焰稍弱,那些胆子大的愣头青们就开始燎疳了:他们排成一长溜,助跑跨越火堆,边跳边喊:“正月二十三,臊气带上天!”“一燎干,二燎净,三燎娃娃不害病。”人们相信,通过今天晚上的火燎,杂疾病、霉运等一切不好的都会被燎光,好运会随之而来。火焰减弱大半之时,老人娃娃们开始燎,也是边跳边喊,到火焰消失,只剩一大堆灰烬时,母亲们就会抱上吃奶的娃娃燎,除非是卧床不起的,老老少少都要燎疳,哪怕只是象征性地跨一下也算燎过了。谁不想时来运转,好运降临呢?

一番疯狂地跳跃之后,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嗤嗤,短暂的愣怔之后才发现有的女子刘海被燎了,还有的愣头青头发被燎成毡片子,甚至有裤脚被烧的……大家嬉闹一番,并没有人会懊丧。

人人都燎完了,灰烬将灭,宝发爷就开始扬花。大家看着扬起的火花,预测今年哪些庄稼丰收,当然了,那是大人们的事,我们眼里那些火花都是明晃晃地闪亮着,并没有什么不同。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国家的强盛、民众生活的富裕,那些相关的年俗也开始备受关注,燎疳节也由乡村普及到了城市。每年的正月二十三一大早,城里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卖干蒿草的人,一捆两元四元不等,根据捆子的大小而定。不管是架子车拉的还是三轮摩托车拉的,下午四五点之前都会被卖光。除了买燎疳的蒿草,还要给小娃娃买疳娃娃,燎疳的时候除了烧对联门画之外,还要烧疳娃娃。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疳”的病,孩子得了之后会烂鼻子、烂耳朵、烂嘴巴……最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宋初《太平圣惠方》等医学典籍中就有记载。先民以为,这是瘟神作怪,必须燃烧烈火驱散“疳神”,祈求神灵保佑,万事安泰。疳娃娃是那些手巧的乡下女人做成的,头是鸡蛋壳,身子是竹篾扎成的,画好脸谱,糊上彩纸,粘上鞋就成了。疳娃娃分姑娘和相公,男娃挑姑娘,女娃挑相公。燎疳的时候,娃娃要挑着疳娃娃燎,燎完之后疳娃娃要投进火堆烧掉。

烧疳娃娃既是祈祷也是祝愿。陇东华亭烧“干娃娃”除了去疾、祈福,还演化出了另一个功能,即对孩子未来婚配契约的提前申请和祈求。男“干娃娃”叫“干相公”,女的叫“干媳妇”。一过正月十五,家中长辈就会给小娃娃扎糊“干娃娃”。有女儿的人家会为女儿扎“干相公”,有男孩的家庭会为男娃扎“干媳妇”。“干娃娃”在正月十五以后也充当了孩子们的玩偶,在正月二十三之前都可以挑着玩,有些人也会把“干娃娃”供奉在家里,等到了正月二十三的晚上就和撕下的对联、门神、柴火一起烧掉。这不光烧掉了一年的晦气和病患,也为孩子将来的美满婚姻找到了一个提前申请的通道。

“干娃娃”形成于何时何地,因何而生,谁也说不出个苗头,只知最早都是用一张黄纸叠住剪成人的形状,然后展开铺平便成许多纸娃娃,再夹在竹竿或麻杆上就成了。后来在长期发展中,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以及欣赏水平的提高,便用竹篾和彩纸仿人状扎糊成立体造型的纸人,给男孩子糊姑娘,女孩子糊相公。燎时要他亲自放置火上磕头礼拜,由此看来这种习俗似乎与祝愿婚配有关,可为啥叫“燎干”把纸人叫做“干娃娃”其形成的缘由,谁也说不上来。

在当天内与“干”字有关的习俗还有两个。一是各家各户都要把自家早已晒干贮存的干菜煮一些,如果自己没有准备下,向邻居借一点煮一下,以应付日子,说是这样做了一年不生疮疴。还有规定从腊月三十至新一年正月二十三前不准烙馍炸东西的戒条。再一个习俗,就是从旧一年腊月二十三晚敲起的锣鼓钹等打击乐,务必要于正月二十三晚停止敲打,农村社火队最迟也要在正月二十三结束,谓之曰“卸将”,都与燎疳这个风俗有关。总之,一过正月二十三涉及过年的一切活动都从此结束。

年年正月二十三的晚上,不等夜幕把大地捂严实,大大小小的店铺前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光映红了一张张或俊美或沧桑的脸庞,相同的是,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陇东人过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之后才算真正结束。熊熊篝火映红的村庄,乡亲们温热的脸庞,喧闹嬉戏的孩童,这是陇东大地上一场盛大的集体狂欢和祈福仪式,也是远方游子和城里人渐渐回不去的乡愁。

欣逢盛世,国富民强,燎疳这个古老的民俗也焕发了青春。

来源:甘肃农民报 刘杰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审核:雷勇 张涛 卢姗编辑:朱晨光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