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汉代谱学的发展——“家谱之兴,始自汉世”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06 阅读数:人阅读

 

望族家谱

图文|望族家谱

编辑|望族家谱

汉代谱学的发展

前言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氏族宗法组织受到冲击。

谱牒之事,除了皇家在丞相之下设立宗正,掌管皇家谱牒的编修和保存工作外,不再设立专官。

由于秦代重视谱牒的程度远不如它的前代,加之秦统治时间仅15年,所以没有一部秦代的谱牒著作流传于世。

汉朝建立后,以秦为鉴,大封同姓与异姓王侯,汉武帝时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君臣等级和血缘尊亲观念进一步加强,宗族势力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论点

“家谱之兴,始自汉世”,进入汉代,中国谱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标志之一:汉朝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出现了不少官修谱牒。

汉王朝为了适应大面积分封、王侯世袭的需要,分别建立了皇帝属籍、诸王世谱和诸侯侯籍,并设立专门机构对之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官修家谱。

1.同其他王朝一样,汉代的世袭分封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依血缘关系来进行。

以皇帝为中心上而父祖、中而兄弟、下而子孙,各依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授受不同爵位,分封不等领地,享受不同特权。这样,记载皇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贵族家谱“因事关继世传统,自不容不加注意"汉王朝对其管理也就十分重视。

2.汉高祖时循秦制,专门设立宗正官。

潘光旦在《中国家谱学略史》指出:“秦代制度多不师古,然承相以下,置有宗正,所以掌王之宗亲,汉代因之,为九卿之一。后世之宗正寺(唐及宋)宗正院(元)及宗人府(明及清)即由是推演而出。”

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胡广曰:“宗正岁一治诸侯世谱,差叙秩第,盖与奠系世、序昭穆’之任务完全相埒。”

汉代宗正官由皇族中选人充任“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崇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

就是说,宗正的职责专门记录皇室成员的嫡庶远近关系,并对分封的其他诸王,也分别为他们建立谱牒。

3.汉代宗正所掌握的皇族谱牒,就包括两种形式。

(1)属籍。即是所有与皇帝有着亲展关系的人的名籍,亦即是记载以各位皇帝本人为核心的上下五世直系的皂帝本人的家谱;

(2)诸公世谱。即汉代所封各个同姓诸侯王的世系语籍。宗正卿于“平帝无始四年更名宗伯”。到东汉时又重新恢复宗正之名。其职责与权力,与《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完全一致。

4.汉代设立专门机构掌管侯籍。

汉代分封,除分封刘姓子弟为王侯外,还封异姓功臣为王侯,他们的爵位也由其子孙世袭,适应这种分封与承袭的需要,汉王朝也设立专门机构为这些异姓王侯建立了承袭家谱,这就是侯籍。

5.汉王朝专门设立机构,建立了皇帝的属籍、诸王世谱和诸侯侯籍,促进了官修谱牒的诞生。

(1)汉代的官修谱牒,我们从《汉书·艺文志》中,就获知有《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汉书艺文志历谱类载《帝王诸侯世谱》二 卷,大率即为宗正之成绩”。

(2)其他还有应劭的《十族篇》颍川太守聊氏的《万姓谱》扬雄的《家谱》《邓氏官谱》等。“汉有姓氏官谱,而应劭、王符之徒皆著成编”。

这些谱牒著作,因“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至令没有一部流传下来。尽管如此,“帝室及诸侯王之谱系,则事关继世传统”,汉代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标志之二:随着西汉中期以后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增长。

汉王朝建立后,以社会安定为目标,实行“无为”政策,人民又获得了长期安定的机会。这种安定的社会环境,给了宗族势力生长、繁殖的土壤与条件,一度消沉的宗族势力又不可遏止地发展起来。家谱本来就是宗族藤蔓上的瓜,随着西汉中期以后宗族势力的复苏与发展,战国至汉初一度消失了的私人家谱又开始出现,并迅速增长,不但数量超过了以前,而且在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

1.汉代私人家谱,最早记述家族世系源流的,当推司马迁。

他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头部分,就是一部司马氏家谱: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禁,印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吕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司马迁自本人直接上溯,中间没有断缺的世系就有九世之多,即:错孙靳,靳孙昌,吕生无泽,无泽生喜,喜生谈,谈为司马迁父。不但叙录先祖名字,而且叙其时代、职官、事迹等。此外还叙及同族的其他支派以及司马氏的得姓原因等。因此,这是一种以自叙方式撰成的家谱。后来不少家谱也是运用这种体式来叙录世系的。

2.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牒之后,汉代文人纷纷效尤。

西汉杨雄的自序家谱见于《汉书·扬雄传》;东汉班固的自序家谱,即他的《汉书·叙传篇》,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首先叙录姓氏源流和家族世系,进而叙其时代、职官、事迹等。

3.汉代,除将自序家谱附于书序之首这种形式外,已出现专门独立的家谱。

如《汉书·孔光传》,叙述了孔子以下的世系,达十四世之多: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孔子生伯鱼鲤,鲤生子思级,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顺,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死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安国至临淮太守。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上。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元帝即位,征霸,以师赐爵关内侯。……霸四子,长子福嗣关内侯。次子捷、捷弟喜皆列校尉诸曹。光,最少子也。”

《汉书·孔光传》的世系资料,显然出于孔氏自撰的家谱。孔氏以儒传家,族中文人辈出,世系才得以代代流传下来。

4.汉代私人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宋欧阳修在《衡阳渔溪王氏谱序》中指出:“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表明在汉代,不论是书生文士,还是达官贵人,都以多种方式撰写建立自己的家谱,并成为社会时尚的习气。

(2)宋苏洵在《谱例序》一文中,对秦汉以来出现并延续至唐的私人家谱的作用,有一段论述:“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面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

标志之三:汉代出现了新的实物家谱——碑谱,而且非常盛行。

“刻谱于石,以垂永久”,刻在石碑上的家谱,远比甲骨与青铜家谱进步。在汉代,这种家谱比较盛行。

1.清咸十二年(1852)出土于浙江余姚县的《三老碑》,大约是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刻石。

(1)《三老碑》碑文文字如下:

三老讳通,字小父,庾午忌日。祖母失讳,字宗君,癸未忌日。

掾讳忽,字子仪,建武十七年岁在辛丑,四月五日辛卯忌日。母讳捐,字谒君,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忌日。

伯子玄曰大孙,次子但曰仲城,次子纡日子渊,次子提余曰伯老,次子持侯曰仲雍,次子盈曰少河。

次子邯日子南,次子士曰元士,次子富曰少元,子女日鹄名,次女反曰君明。

三老德业赫烈,克命先已,计稽履化,难名兮而右九孙,日月亏代,犹元风力射。邯及所识祖讳,钦显后嗣,盖《春秋》义,言不及尊,翼上也。念高祖至九子未远,所讳不列,言事触忌,贵所出严及口,敬晓末孙,冀副祖德焉。

该碑以竖线为两部分,右为家谱,用横线分为四格。第一格记载祖父、母名讳和忌日,第二格记父母的名讳和忌日,三、四两格记兄弟姐妹的名字。各格依辈份排列,上下为父子关系,左右为夫亲或兄弟姐妹关系。这种中紧父子横列兄弟的世系表回后世家谱有看明显的渊源关系,是当时一种比较通行的表列式家谱。该碑的左半部为文字部分,说明三老的功德和立碑的目的。将祖父母、父母名讳忌日刻之于石,以合《春秋》“言不及尊”之义,以便后代子孙知所避忌。

2.又如立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五月的孙叔敖碑阴。

其碑文如下:

相君有三嗣。长子即封食邑固始,少子在江陵,中子居三口,口袭口业,缭、材二宗,则其苗奇也。相君卒后十有余世,有渤海太守字武伯,武伯有二子,长子字伯尉,少子字仲尉,仕郡为椽史。伯尉有一子,字世伯,举江夏孝廉城门侯。仲尉有二子,长子孝伯,荆州从事,弟世信,仕口□掾功曹,会平、哀之间,宗党为贼寇所杀。世伯、孝伯、世信(缺)各遗一子,才八九岁,微弱不能仕学。世伯子字子仲,治产于缭口,有六男一女,大子字长都,次弟字兰卿,次弟字仲阳,次弟字权通,次弟字卫公,次弟字刘卿。此缭宗六父也。孝伯子字文口,亦不仕学,治颜于材口,亦有六男一女,大子字惠明,次弟字次卿,次弟字圣公,次弟字稚卿,次弟字彦卿,次弟字少都。此材宗六父也。世信一子,相承季陵文卿孝公,此(缺)□一父,别其高祖,与材高祖父亲兄弟,孙氏宗族,别(缺)谱纪也。

这种碑谱比之甲骨谱、青铜谱要成熟得多。“该碑由孙氏子孙所在县的县令段光等人撰刻,一贯连叙孙氏世系,文末谱纪也’三字,说明其性质是刻于石碑的谱牒”。

标志之四:家谱的体例有所拓展,家谱的内容较为详细。

1.汉代家谱的体例有所拓展

(1)汉代家谱的体例,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图表式家谱,一种是叙述式家谱。

①图表式家谱运用图表或辅之以文字记述来表示家族世系和人物,采取分代分格顺序编写。

A.表为若工横格和竖格组成,竖格标世数,一格一世;横格列同辈人物,以长幼为序。依次并列。这样,世代不混,长幼有序,非常清晰地确定了人们的继承关系。

B.汉代皇族家语和王侯功克世袭家谱一般采用这种形式。

C.《汉书》中《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门表》等谱列各王侯功臣的世系也是运用表的形式,很可能就是从皇族家谱、诸王世谱等官修世袭家谱中吸取、借鉴过来的。

D.除了官修的世袭家谱采用这种体例外,民间私谱也有来用的。如《三老碑》即属于图表式家谱,只是没有画出竖格、标明世数而已。

②叙述式家谱是用文字叙述来记录家族世系和人物。

A.一般都先叙述远祖的得姓原由,再叙述始祖以下的世系,逐世往下叙述。

B.往往用“某其生某某”“子某某”“弟某某”笔用语来表示父子辈份、兄弟长幼关系。

C.上面所引录《史记》的自序、扬雄自序谱馨《汉书·叙传》孔氏谱牒、孙叔敖碑等私人家谱都是采用这种体例。

(2)对于汉代家谱体例,也有学者主张分为三种。如陈直先生在《南北朝谱牒形式的发现和索隐》一文中,认为汉代的家谱形式分为三种。

①一为横格列表,分代分格顺序写。《史记》三代世表、王系侯表、高、惠以来的功臣表是其例;

②二是以姓为单位,先叙得姓的起源,冉杀世系及官位,王符《潜夫论·氏族篇》应的《风俗通义·姓氏篇》是其例;

③三是一贯连叙,除上述《史记·序》《汉书·叙传》外,孙叔敖碑阴等是其例。

2.汉代家谱的内容更加详细。

(1)在汉代,不但皇族、王侯之家等世袭贵族普遍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为之记服家谱、管理家替,而且政府的中下级官、基层的县乡小史、一般的儒生文士这此非世袭之家,即十大大阶层,也纷纷以各种形式撰著本家族的世系家谱。

(2)无论是官修谱,还是私修谱,主要记载立谱人的直系祖先的名字与官职,同时还兼及记载得姓缘由,先世源流、居住地方、人物事迹、从事职业、葬地坟菜,旁系先祖,女姓亲属,祖讳忌日、序言和跋,立谱目的等。

(3)当然,这些内容非每户家谱都具载,而是或多或少,或是或做地加以记述,较之周代家谱,总体上内容更加丰富了。

3.汉代家谱的形式也有所发展。

最突出的就是出现了碑谱,即以石刻形式出现的家谱,有的专门以碑刻记载其家谱,有的将家谱专门刻于墓碑背后,有的在墓碑中详录其家族世系等,这是前所未有的,而在汉代则非常通行。

汉代创新出现碑谱后,以后历代都为人们所利用,碑谱成为中国家谱园地中保存家谱原貌特征悠久的重要载体之一。

4.汉代家谱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

周代家谱应用范围主要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到了汉代,家谱则进一步发展到史学文化领域。

人类早期,由于记录手段的落后,许多历史事实无从流传后世,因此,依靠人们对祖先的虔诚记诵得以流传的古老家族世系,便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越是早期的历史著作越是如此。

(1)如我国第一部通史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其早期的历史记载,包含了许多简单的世系。“据统计,《史记》记载10代以上世系的篇卷共21篇,占其全书近六分之"。

①如《五帝木纪》记载了公孙姓轩辕氏自黄帝之父少典至商共11代的世系。

②如《夏本纪》记载了姒姓本支从黄帝至夏桀共17代世系等,其中有些内容则纯粹是世系记录,而无其他历史事实。

(2)班固撰写的《汉书》,也大量应用了谱学著作的中料。

(3)陈直指出:《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班固《叙传》及《汉书·扬雄传》,叙述世系独详,当系根据于家谱。"

显然,《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中大量家族世系的记载,其基本来源是周代以前的各种形式的家谱载体和周代以来的谱学著作。

结论

总之,较之周代家谱,汉代家谱体例更加完善,内容更加详细,形式更加多样,应用领域更加广泛,表明汉代家谱已口趋成熟,这就为家谱在以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望族家谱

注:部分图文内容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