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厦大这十年”之见证不凡】青年教师的成长密码
青年教师的成长密码
“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自创办以来,厦门大学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办学治校。过去十年,厦门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拔尖人才。厦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成长路上跑出了厦大“加速度”,在各自耕耘的领域中独当一面,独树一帜,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不断彰显。
科研文化 沁入基因的动力源
侯旭(左二)指导学生进行响应性液体门控实验
6年的时间可以做什么?
可以让科幻变为现实,成为“液体门控技术”的全球掌门人;可以撰写出版一本国际学术专著、作为唯一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20余项;可以让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央视《百家讲坛》科学公开课主讲人、学科重要带头人……
80后“青椒”,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双聘教授侯旭的成长经历给了我们一个漂亮的答案。
2016年,侯旭毅然放弃哈佛-麻省理工医疗科技学院的教职,回到祖国,成为厦门大学教授。
回国开展科研是他过往研究工作的转折点,意味着要从零开始,但在侯旭看来,这样的重新起步并不艰难。
在回国前,化学化工学院就提前为侯旭提供了科研空间,并支持他招聘博士后研究员,通过多种灵活的引才形式,帮助这个新成立的课题组迅速成长。
“在我正式入职前,就已经组建了课题组团队,从国内外招到了多名博士后研究员,他们比我更早进入实验室,搭建实验室,这样的模式至少为我节省了大半年的时间,让我正式入职后能快速投入工作,顺利完成独立PI的角色转变,同时我们第一批研究员目前也在科学院和高校找到了他们理想的教职。”从那时开始,侯旭就被学院“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科研文化所吸引。
侯旭的仿生界面科学研究方向在学院是全新的研究领域。在一次偶然的分离实验中,侯旭发现气体会在超过某一个临界压强值时从液体中穿过,而低于这个压强时无法穿过。这一现象让侯旭一下联想到科幻片《星际之门》:是否液体也可以成为“门”?
2015年,侯旭等首次提出了“液体门控机制”的概念。在无人的新领域探索,注定不是一条平坦大道。从想法、概念到确立成为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最终形成技术并转化应用,其中难免经历失败。但学院乃至学校从来都没有给这位年轻人任何压力或质疑,而是鼓励他开展原创研究,助力他实现从0到1的突破。正是在这种“敢为先”文化的激励下,侯旭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在液基材料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2020年,世界权威化学组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侯旭引领的“液体门控技术”评为年度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第二年,IUPAC邀请侯旭对液体门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收录到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的专辑。
6年前,导师的一句话——“厦门大学化学学科的科研文化是全国一流的”让侯旭加盟了厦大; 6年来,学院科研文化的点点沁入,让侯旭扎根下来。如今,学院的文化早已融入其身,成为其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源,不断激励他在学术上引领创新,求真务实,注重细节,与团队成员共同勇攀科学高峰。
去年,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创建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作为教师代表在发言中说:“在我们这个有着文化传承的化院,让我们每个年轻人拥有着无限的激情和绚丽的科学梦想。我的努力在这里得到回馈,我的梦想在这里得到升腾,我的青春在这里得到绽放。”
学科积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
王艳艳参加中国实证会计研讨会
“厦大的商科具有百年历史,是中国会计、财务学科发展的摇篮之一。”在今年1月举行的“南强青年学者云论坛”上,王艳艳自豪地向全球学者介绍厦大商科优势,热情邀请他们加盟“南方之强”。而这也是王艳艳当初选择厦大的原因之一。
2007年,王艳艳在厦门大学获得了会计学博士学位。第二年,在结束了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之后,她选择回到厦门大学,成为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主要围绕中国资本市场当中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相关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开展研究。
6年时间,王艳艳完成了从助理教授到教授的三级跳,之后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入选首届财政部国际高端会计人才,荣获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快速成长的背后,是百年学科的支撑。正是厦大百年商科的积淀和发展为王艳艳这颗“好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其持续输入养分。
管理学的顶天立地既需要扎根本土问题,也需要学习国际先进知识理念。厦大会计、财务作为全国重点学科,始终注重国际化发展,不断形成了国际化的人才制度、师资队伍和教学氛围。
百年学科积淀,让其习得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敬畏科学求教四方,让其养成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研究心境。王艳艳在读博期间就积极参加美国会计学年会、欧洲会计学年会以及各类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活动,让我在学术生涯初期就拥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这对我的发展十分有益。”王艳艳回忆道。同时,王艳艳利用学术假,曾前往美国莱斯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研究,与世界一流的学者合作,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这样的访学经历,激发了王艳艳的科研灵感和创新动力,进一步强化了其与世界顶尖学术团队的合作。
积累与合作迎来了收获。
用“惊艳”一词来形容王艳艳这些年取得的成果一点都不为过。她先后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7篇,国内权威和一类核心期刊近30篇。2010年,她与导师陈汉文教授以及海外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刊发在国际“三大”顶尖会计学术期刊之一的《会计研究学刊》(JAR)上。相关科研成果曾被美国会计学会审计准则委员会作为美国独立审计报告改革的证据支持,提交给美国监管机构,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采纳引用,为在国际传播中国会计、审计实践贡献了力量。
“其实这些成绩更多的是属于厦大,属于我们的学科,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王艳艳说。
近年,王艳艳还担任了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反哺社会,参与国家治理是厦大会计、财务人的责任担当,同时,我也将这份工作经验融入教学科研中,让学生拥有最前沿的信息资讯。这也是对会计、财务优势学科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吧。”
平台支撑 凝聚前行的合力
张瑶(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如果说,选择厦大,侯旭是“倾情加盟”、王艳艳是“选择回归”的话,那么,对于张瑶来说,则是“不愿离开”。
1996年,张瑶考入厦门大学本科,2006年博士毕业的她直接留校。从1996年至今,从学生到学者,整整26年,张瑶从未离开。究其原因,张瑶说很简单,“这里有我热爱的研究领域,有我需要推进的项目,有给我无限力量的平台。”
张瑶所说的平台是海洋微型生物与地球圈层研究所和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瑶的研究领域为微生物海洋学,她说,“海洋”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是因为海洋是个系统,要以系统科学的视角去研究海洋。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宽阔的视野做好学科交叉研究,厦大海洋这个平台就充分地提供了各种机会,使得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不同学科的老师充分地交流思想、共享数据,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富有挑战性的综合性研究,攻克海洋科学难题。
张瑶说,我们这个平台是“公平、开放、共享”的平台,这么多年她对我的培养已在我心里树立了一种信念——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在厦大海洋这个平台上,你只要坚持和努力,就可以达成自己的研究和目标。这个信念对于刚刚踏入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来说尤其重要。
这些年,平台就像个蓄水池,总是能满足张瑶不断增加的研究需求。
有了平台的有力支撑,张瑶的成长之路硕果满满: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PNAS、The ISME Journal、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曾作为第二和第四完成人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究成果“深海微生物驱动的碳氮循环耦合机制及通量”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及“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今年,她又带领团队揭示了原绿球藻的进化奥秘,该研究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刊发。
采访手记:
成长密码是什么?采访中,作为不同的学科背景的教师,三位年轻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作为一名厦大教师,他们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厦大一流的人才政策。而这也是每一位厦大教师共同的答案。
答案的背后,呈现出厦大始终如一的人才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大学主动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卓越人才战略,构建涵括“全覆盖的一流人才发展体系、全方位的一流人才引育体系、全过程的一流人才制度体系、全要素的一流人才保障体系”的“四全联动”卓越人才体系,不断创造条件吸引人才、 优化环境培养人才、健全机制成就人才,全力为人才成长的营造良好环境,让每位教师搭上快速向前的人才专列。(曹熠婕)
数读十年
【改革创新】
——深入推进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共出台(修订)政策制度文件72项;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实施涵盖“人才20条”的新时代卓越人才战略,构建了以讲席教授、南强特聘教授、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南强青年拔尖人才等四个层次为主体的新时代卓越人才体系。
【人才引育】
——累计新聘专任教师1273人,专任教师规模从2399人增至2848人,增幅达18.7%;其中,取得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从73.2%增至87.7%,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人员比例从36.0%增至65.3%。
——新增包含5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11位国家级人才。
——聘任陈嘉庚讲席教授11人、冠名讲席教授2人,南强特聘教授77人,南强重点岗位教授116人;251人纳入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达450余人。
——累计招收1287名博士后科研人员,培养出站717人,博士后规模从190人增至550人,增幅达189.5%;入选国家和省市博士后人才项目116人,其中,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1人。
【荣誉评优】
——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个集体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1个家庭获全国首批教育世家。
——2个集体获厦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
——1人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
——1人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6人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
——12人获福建省优秀教师。
——3人获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6人获厦门市杰出人才。
——1人获厦门市校长管理奖。
——29人获厦门市优秀教师。
——8人获厦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人获厦门市先进教师。
——1人获厦门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32人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
本期文字:曹熠婕
视频制作:林小龙、杜 筠、李玲贤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