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致福轩之路——谈谈我的考研经验
大家好,我是未晞,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初试总分为391分,政治:75,英语81,数学:126,专业课:109,复试是90分,最后总成绩排名并列第五。关于推荐书籍,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今年考上的李翔学长的书单可以仔细查阅(不过,我也还是强调一点,李正元全书要比李永乐全书要好!)。
首先,公共课是核心,而数学是重中之重。数学能很轻松的与其他人拉开10分以上的差距,而其他科目比较难,我这个数学分数就比较尴尬,准备复试的时候一直担心老师质问。针对CCER,比较有特点的是,政治考分的方差(34)比英语的方差(11)要大(仅针对进入复试的20人),因此,不能忽视政治的投入,我是从8月份左右开始复习政治的,从始至终一直跟着肖秀荣老师走,政治的话选择题比较重要。对于政治,我觉得可能存在着一种很微妙的“度”,即,你必须复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入门,理解,掌握,不过,在过了这个度之后,你再去疯狂投入,性价比不是特别高。举个例子,政治的选择题,有相当一大部分,你只要认真研读了肖秀荣的1000题,就不会错,但是还有另一部分,并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知识,而需要某种直觉。也就是说,政治的选择题你想拿满分实际上非常难,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完全诉诸于理性或者背诵。(e.g 今年选择题有一个关于一带一路的描述,所谓“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与肖秀荣最后四套卷的大题描述有些许不同,当时我就依着死脑筋没选)。今年英语的差距不大,只要英语自身的基础不太差,英语的时间也并不需花太多,我六级是584分,考研英语的话花的时间稍微少一点,主要是做真题,反复做。
其次,在把握好公共课的基础上去复习专业课,为什么这样说呢?毋庸赘言,专业课很重要,它的方差也要比数学更大。但专业课每年的变化太大,评卷期望不高,随机性较大。比如,今年的专业课题量就大大增加,很容易写不完。而且准备CCER的同学必定知道,目前来讲,CCER的专业课难度冠绝全国,如果命题老师难度把握不慎,实际上很少人能做出。对于一个理智的备考者而言,首先应该是稳扎稳打,把能够依靠汗水灌溉而收获的分数紧紧抓牢,随后便尽力去追逐一些边际努力值较高的分数。对于微观而言,要多做题,并不需要看过于繁杂的数理推导,CCER的经双习题、真题都是十分宝贵的材料,要充分利用好中心的论坛。对于宏观而言,要保持对时事一定关注度,CCER的宏观对热点还是有一定的关注,在这里,我强烈推荐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内容,它拥有足够的理论深度,并且会对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比如量化宽松、欧债危机、负利率等给出权威、客观的分析与判断。这些内容的执笔者都是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情况极为熟稔的博士,比大部分券商的研究报告要强太多。我在考研时和一位学弟花了一两天时间整理了过去几年的内容,随后会附上。在专业课用书方面,还要注意一点,要精不要杂。想必考ccer的同学大部分都考过superxu学长的书单,或者之前经验贴所列的。我当时就觉得,不看学长学姐们推荐的书,好像心里不太稳,为了追求所谓的安全感,看了很多书。但真正考试时你会知道,你所运用的知识必须是你熟透的知识,如果不熟悉,仅仅有个印象的话,还不如不看(今年宏观很多题目,我都想用芬斯特拉的IS-LM-FX框架来回答,但最终发现画图掌握的不大好,浪费了很多时间)。
说完初试,随后复试。
实际上,CCER还是更为欢迎对学术有明确追求的学生。当然从毕业去向来看,有一些学长学姐最终离开了学术这条道路,但对于录取环节来说,有明确学术追求的学术追求的考试录取概率必然更大。这一点,不仅仅是提醒学弟学妹们要在复试中表现地更为学术,还在于,首先在选择CCER的时候,就应该明确自己的理想,想要就业,完全可以去汇丰或者光华。
从我的复试成绩来看,我表现的还算不错。如果一定要深究原因的话,可能是我之前写过两篇还算比较规范的经济学实证论文,我非常地清楚记得,在我自我介绍没有讲到论文的时候,老师们大多无所事事,神情涣散,但是当我讲到I have wirtten two economic papers independently的时候,老师们便开始仔细地翻我的材料,然后马上雷晓燕老师就打断我的自我介绍,问我为啥不保研,问我觉得保研到CCER需要专业排名多少等等。后面李力行老师和张丹丹老师都问了一些关于论文的细节问题,比较尴尬的是李力行老师的问题,老师要我介绍一下那篇关于“省直管县”论文的方法,我解释了一通,随后李力行老师微微一笑,说道,“看来你还没有完全懂这个方法嘛”,当时真是让我尴尬地不行。后面老师问的问题就比较简单,比如说为什么选择CCER,你怎么知道CCER的,你之后的职业规划等等。因此,可以再次强调,复试的学术能力很重要。此外,对于自己的了解,对于CCER的了解,也是复试必须做的功课。从今年的英语复试成绩来看,英语口语不是特别重要,只要不是特别差。
在这里讲讲另外一个话题,考CCER的同学经常会提起经济学sense这个名词。这个东西,首先很重要,因为似乎面试的老师总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并以此来决定你的复试分数。然而,它又十分玄乎,因为每个老师的问题常常大相径庭,由此看来,经济学sense的判断标准,在不同老师那里,又不大一样。对于初试的同学来说,其经常会疑虑自己是否有拥有经济学sense,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CCER。而对于复试的幸运儿而言,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常常为如何表现自己的经济学sense而抓耳挠腮,因为经济学sense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个量化、可执行的方案来获得,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一般,对手仅仅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考研学子来说,任何玄乎、不确定的事物都带有着极大的风险,我们要去除模糊,清晰定义。依我看来,首先,经济学sense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儒家里经常强调的礼,什么是礼,孔子以降,不同儒学家,不同朝代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官府看你不爽,就说你不符合礼,模糊的定义使得政府拥有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给人们的行为带上了沉重的枷锁,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件事,社会因此丧失活力。绕这么久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我看来,经济学sense只是老师们偷懒具体细化的你的不足所构造的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就算真的存在经济学sense,我认为也只是张五常、科斯这种大家所拥有的那种能力,话说回来,考研又不是选拔诺奖,怎会如此要求。既然这个概念是模糊的,那我们应该去做哪一些确定的东西呢?第一,要多看书,大家的书要多看,比如林老师的本体与常无、张五常的经济解释,都可以。第二,要多接触经济学学术方向的一些信息,如果你连经济学顶级五大刊啥名字都不知道,那还谈什么经济学sense,指望从娘胎里继承吗?第三,可以试着自己开始科研探索,多看看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上的论文,其实论文上的数学首先你可以忽略不看,因为论文的idea才是精华,再者,其实绝大部分的中文期刊上的模型也不会太难,只是符号多了一点而已,如果你能够自己写出较为规范的经济学实证文章,老师对你的印象自然不会太差。
当然了,有的同学可能会讲,准备初试已让我黯然神伤,我还有心思与时间搞这个吗?首先,初试肯定更是为重要的,过不了初试线,就算你发了五大刊也没用。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定的讨论余地。第一,时间还是可以挤出来的,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在考研期间,零零碎碎的时间就翻译了姚洋老师的一篇论文,接近两万字(虽然复试时,老师们,尤其是张丹丹老师貌似嗤之以鼻,但肯定不会减分)。第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更为深刻的话题,如何正确对待你的考研历程?你不应将考研仅仅看成一个筛选机制,它也可以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拥有了这种心态会让你更加淡然面对一些考研期间的挫折,会让你自觉去学习,去提高,从而不对考研产生恐惧心理。
最后,再来讲讲玄学,运气很重要。不仅在于初试的发挥,还在于复试,今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复试刷了前10名中的3个。复试的随机性很大,受到不同组老师的严厉程度,缘分,心情,时间等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我数学考126分,竟然没有受到老师的质问便是明显有一定运气成分(我猜是没看到,如果看到了一定会问,因为老师问了我经济学为什么考这么低……)因此,考研的不确定性很大,对于CCER更是如此。说句不好听的话,考研CCER,要做好二战准备。(今年最终录取的14人中,准确来讲应届生应该只有4位)。
实际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内容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要把一年以来的考验历程浓缩在短短的几千字上。但是,也没必要过分相信经验贴,路毕竟还是自己走出来的。
享受考研,不断成长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