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三):无经济 何以立
俄罗斯这个民族,能让人想起来的,一个是外交,一个是军事,但却很少让人想到经济。翻开世界经济史,简史也好,全史也罢,很少看到俄罗斯的名字。外交行、军事行、经济不行,是这个民族的特点,也是它的耻辱。经济是基础,其他都是建立在经济之上的。无经济,无以立。外交、军事之强,外强也;经济不行,中干也。外强而中干,焉可长久?
这是不需要太多解释的,历史上的例子汗牛充栋。聪明的国家,必先经济而后军事。德国挑起二战,是经济复兴在先,有了强大的制造能力,才可以军事;日本横行东亚,是明治以来维新不绝,经济日兴,才可以帝国。美国在珍珠港被袭之前,军事不强经济强,才能笑到最后。二战之比拼,看似军事,实则经济,比的是钢铁、石油和制造力。飞机管够、造航母如下饺子,这不是军事实力,而是经济实力。
打仗打的是经济,不是军事,更不是外交。这个朴素的道理,懂的人还是太少。大凡雄才大略者,多不谙经济,更不关心经济,悲哀。舍经济而求军事、逞外交,乃舍本而逐末。一个不重视经济的民族,即使一时逞强,终必衰微、泯然众人矣。
俄罗斯就是这样一个不重视经济的民族。都说它是一个战斗民族,我不知道这算夸奖还是讥讽。不懂经济,只好去战斗,因为相对容易,不用动脑子。舍难而就易,不是英雄应有之义。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要看经济。经济,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最考验领导人雄略的挑战。惟其难,故必须迎难而上。有本事,就把经济搞上去。经济搞上去了,军事、外交都是小菜。二战前的美国、现时的中国,都是拿经济说话。国威赫赫,不在于军功赫赫,而在于GDP赫赫。
经济的关键,在于“宏观、微观、改革、开放”八个字。宏观稳、微观活、既改革、又开放,缺一不可。四个方面都做到了,用孔子的话,是尽了人事。人事既尽,经济繁荣,这是天道酬勤,比如这几十年的中国,是天酬中华;人事已尽,经济却没有动静,此天命也。对待经济的态度,当“尽人事、知天命”。
知天命
俄罗斯经济最好的时候,是2000-2013年这段时期,尤其是2000-2008年这段时间,经济增速年均7%。但从2014年起,经济急转直下。2015-2016年持续衰退。2017年有所起色,但复苏脆弱。现在遇上疫情,铁定又要衰退了。
这里,当然有天时的因素。2000-2013年,恰逢大宗商品超级牛市,油价从普京接手时的10美元,一路飙升至140美元以上,翻了十几倍。作为全球第二大产气国、第三大产油国,卖油为生的俄罗斯天降馅饼(Windfall),经济再不发展,如何说得过去?2014年起,牛市终结,俄罗斯坐享其成的好日子到头,经济衰微,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还有一个天时。经济如股市,大盘决定个股,大盘涨则个股飘红、大盘跌则个股呈绿。一国之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亦大体如此。次贷危机之前的那几年,世界经济一片大好,全球主要和重要的经济体,都跟着过了一段好日子,经济增速皆有不俗的表现;次贷危机之后的这些年,全球经济“新平庸”,大家都受牵连,日子普遍叫苦。即使是中国这样基本都做对了的民族,也不能自外,经济增速接连下台阶,现在跌到3%。
天命的力量,可见一斑。所以,国家要清醒。经济牛的时候,要看看多大成分上是大环境的力量;经济差的时候,要看看多大程度上是外围环境不利。以2014年为拐点,之前的十几年,俄罗斯经济牛,有天时的因素,不可尽归于人事而沾沾自喜;现在不行了,也有天时的因素,不必过于自责。
不必过于自责,不代表不必自责、不必自省。平心而论,现在的天时下,虽然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还是有一些国家比别的国家更不好过,比如俄罗斯。这个时候,就要检讨自己的人事尽了没有、尽到什么程度。
宏观稳
尽人事的第一项,是稳宏观。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IMF来救。救的条件,是俄罗斯必须整固财政、稳住宏观。拿人家钱,就要听人家话,俄罗斯这方面还是守规矩的。从2003年起的超级牛市,又为俄罗斯整固财政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除个别年份外,俄罗斯的宏观指标相对健康,财政基本收支平衡,国债占GDP比例仅16.5%,远低于60%的国际红线,与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动辄100、200%的负债率相比,健康得令人眼羡。
赤字能避免则避免,是俄罗斯的原则。即使在经济停滞的这些年,亦极尽可能实现盈余。
财政和经常项目,是一国货币的基本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货币动荡、贬值、暴跌,一定是财政和经常项目出了问题,双双赤字,动摇了投资者信心而出现资本外逃的“踩踏事件”。俄罗斯深知其中的厉害,这两个方面是断断不敢放松的。经常项目仰赖于油气出口红利,能有较大盈余;财政则高度自律,即使牺牲经济刺激的力度,也断不敢大笔支出酿成赤字。基本面保住,对货币和金融稳定意义重大。
有时候,人事已尽,天命难违。2014年乌克兰事件,俄罗斯得罪了西方,引来制裁,资金恐慌性外逃。基本面再好,驾不住资本项目外出之洪流,卢布还是跌得一塌糊涂。
但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卢布贬值,对俄罗斯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却意外巩固了俄罗斯原本岌岌可危的财政。国际市场油气的价格,是以美元确定和计价的。卖油为生的俄罗斯挣美元、花卢布。财政收入是美元,财政支出却是卢布。由于卢布贬值,同样的美元收入,换取的卢布比原来多了不少,财力意外增强。故卢布越贬值,财力越雄厚。俄罗斯在西方制裁、卢布贬值、油价下跌的背景下,赤字和债务状况没有明显恶化,是不幸中的万幸、意外之惊喜。
俄罗斯财政自律,不纯粹是因为IMF的话或是经济觉悟,从普京的角度,有他自己的考虑。普京以雄主自居、以强国上台,他是要在青史上留名、在国际上干一把的。大凡雄主,都有这个心思。这个雄心,是要花大钱的,必须雄厚财力垫底。钱从哪里来?一是借,二是攒。借的苦头,俄罗斯有前车之鉴;现在西方制裁,又求借无门,所以只能攒。普京要为自己的雄心,攒下雄厚的财力,所以财政要尽可能盈余,钱要省着花,留着以后干大事。
稳的另一标志,是就业。普京不关心经济,但关心就业。没有就业,就会丢选票。所以,经济可以不管,就业必须得管。管就业的途径,一是政府、国企、公共部门多多用人,二是增加企业炒人的成本,令其知难而退。一堵一疏,竟成功使俄罗斯失业率长期保持在4、5%的水平,即使疫情当下,也能控制在6%。民有工作则不怨,这是普京的逻辑。
如此稳就业,经济上一定有代价。政府、国企人浮于事是个问题。俄罗斯公务人员比例,既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新兴市场。人浮于事,不仅于资源配置是一种浪费,官员们争刷存在感,更加重了企业业已不堪的规制负担(Regulatory Burden)。有研究机构对各国规制负担排名,俄罗斯排名111位,低居榜后,企业负担之重,可见一斑。
增加炒人成本,以牺牲经济和效率为代价保护劳工,令投资者却步、雇人者犹疑,从长期看,于企业利润、于新的求职者、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于经济的韧性都无益处。
俄罗斯虽为联邦制,但地方长官的任命实由联邦掌控。普京不关心经济,用人标准并不以GDP为准,但却以失业率为考核指标。失业率低,则官员升;失业率高,则官员黜。如此导向,官员当然惟就业是瞻,而置经济长远利益于不顾,短视是必然的了。
微观不活
微观活,是一国经济活力和可持续的基础。微观者,企业也。企业有活力,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受束缚,不能带着枷锁跳舞。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看来,市场是完美的,故无须政府干预。干预越少,市场越具活力,企业通过自由竞争,通过创新等方式获取利润。微观活,此也。
宏观经济学问世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倾向越发明显,干预的效果和后果争议颇多。一般的观点,政府干预的重点应是宏观,即前面所说的稳宏观;对微观的干预越少越好,政府放手,微观才能释放出活力。宏观稳、微观活,是经济的两面,同等重要。
俄罗斯以政府干预的方式稳住了宏观,却没能放开微观,从上到下,仍然是“都要管”的严父思维(Paternalism),微观活力被窒。普京的雄心,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这财力,一方面通过财政自律慢慢攒,另一方面则通过其控制下的垄断和寡头企业,尤其是油气巨头,直接支配国民经济的核心资源,作为政治重器、外交利器。这部分企业,政府是一定要管的。在俄罗斯,大凡关系国计民生或核心地位的企业,或明或暗,多有政府的影子。
企业的本分,是利润。挣钱,是企业的王道和最大的社会责任。不挣钱的企业,是对资源的浪费,是不务正业。企业挣钱的正途,是创新。创新+利润=企业。只要能够遵循创新和利润王道,保持微观活力,则无所谓受谁影响、被谁干预。但如果干预的结果扭曲了这一正常机制,企业不在意利润、无心创新,则微观层面暮气沉沉,经济不停滞,也难。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动用多年积攒的丰厚财富基金,拯救了众多濒于破产的企业,也将这些企业置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这一举动,对企业具有道德上的示范效应。大而不能倒,政府总会来救,这种思想上的道德风险根深蒂固。政府控制的企业,激励机制被扭曲,费劲巴拉、吃力不讨好的创新和利润被弃置一边,经营关系、利益输送、内部人控制成为常态。
世行有一项营商环境排名。这个文绉绉的“营商环境”,是中文的意译,但完全不如直译准确、达意。原文Ease of Doing Business,直译就是“生意好不好做”。好不好做,本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容不容易,二是赚不赚钱。世行的意思,不是后者,而是容不容易。比如,投资设厂,手续麻不麻烦、时间长不长、贷款好不好申请、开工麻不麻烦、合同有没有保证、招人裁人难不难贵不贵。
从这个榜单看,俄罗斯的进步神速。2011年,它的排名是120位,严重落后;2019年,它的排名已跃进至28名,在短短8年之内,超越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跻身30强。
按说,这样的营商环境,生意应该是好做的;筑好了巢,只等落凤。凤来了,微观活力毕现,经济不就有起色了吗?
关键正在于此:有巢无凤。西方的制裁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营商环境再好,外资不敢来。金融,是现代经济和经营的基础。如果正常支付都不能进行,谈何营商?西方的金融制裁,正是砍掉了对俄投资最基础的条件,令外国投资者却步。
本国投资者也看不到机会。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俄罗斯投资者对国内投资兴趣不足,海外却随处可见俄罗斯投资客的身影,从地产、球队到互联网企业,不一而足。俄不是一个缺钱的国家,它的储蓄率高达27%,但投资率却只有24%。一方面有的是钱,一方面投资严重不足,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国内缺项目,缺机会,投资者用脚投票。
缺项目、缺机会,不是没有项目和机会,而是好的项目和机会都被垄断、寡头占据,占着茅坑不拉,还拒绝让出位置。投资者进不去,就只能出来。留给俄罗斯的,是死气沉沉的微观。
安全也成问题。普京对大小寡头的铁腕式处理,尤其是尤科斯石油事件,虽大快普通民众之心,但彻底动摇了企业家的安全感和信心。财产得不到保障,投资就没有动力。投资不足,不是钱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钱之外。
市场主体+市场环境=市场。俄营商环境虽有明显改观,但外部环境充满敌意;“体制内”市场主体激励机制扭曲、“体制外”主体犹疑踌躇。这样的市场,是没有活力的。
改革停顿
改革是经济的事。普京无心于经济,也就无心于改革。俄罗斯的改革,还是叶利钦年间的事;普京继位后,萧规曹随了若干年,便赶上了油气牛市的好时候。人的弱点,是穷才变,小富则安。改革的停顿与油气牛市几乎同时、同步。牛市的好日子,也暂时掩盖了俄罗斯经济的结构性短板,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好日子结束于2014,但俄罗斯并没有同步重启改革,而是忙于地缘政治。2018年,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其施政纲领仍鲜涉及结构性改革,而以基建、大项目作为重振经济的金钥匙,这是既把错了脉、又开错了药。微观活力才是俄罗斯经济的短板。恢复活力,并非无解。既然缺的不是钱,而是信心、好项目、好机会,那就放松管制、打破垄断,把项目和机会释放出来,还之于民,则民踊跃至矣,何愁经济不兴?只是这样一来,普京雄业的基础也就没了。
开放无门
开放,是经济的第四要素。开放的意义,在于让本国企业走出国门、看到世界、看到差距、知耻而进,最终提升本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开放,从来就不是俄罗斯的DNA。从古到今,俄罗斯一直在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孤立于世界之外。尤其是经济。俄罗斯的企业不是不强,而是未曾见过世面,经历风雨,不知道自己真正几斤几两。这与中国企业不同。中国企业从78年起,无论大小,都敢于到国际市场上闯荡。先是产品出去,故有遍布全球、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然后企业出去,故有中国企业买买买,华为、抖音惊动特朗普。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强不强大,到国际市场练练。国内竞争力不算啥,全球竞争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开放,不是要挣点外快、搞点外储,也不是捞谁一把、占谁的便宜,而是锻练队伍,让自己的企业见见世面、经历风雨、打造全球竞争力。队伍带好了,有了世界一流的企业,才是世界一流的国家。这样的伟业,才是一国应该追求的最终目标。以经济征服,是二十一世纪的征服;以军事征服,是公元前的征服。
习惯千年孤独的俄罗斯,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也曾动过开怀的念头。但对西方投怀送抱的结果,是国势日衰、国土日蹙、经济日敝、民不聊生。这段痛苦的记忆太深刻,以致于民族主义爆棚、排外自闭隆盛。普京上台的民意基础,就在于他敢于对抗、替俄罗斯人狠狠地出上一口气。
解气不解气?解气。经济上有没有代价?有。西方甫一制裁,原就不习惯开放的俄罗斯就马上退回自闭的“舒适区”(Comfort Zone),重又过上与世隔绝、自我大国感觉良好的老日子。
天命+人事,是一国经济繁衰的基础。俄罗斯最好的天时已经过去了,油价低位徘徊,牛市还有多少年才能一遇,天知道。人事方面,除宏观人为地稳之外,微观、改革、开放动力全失。有巢无凤,空搭台无人唱戏。这一切,都很难让人对俄罗斯经济的未来产生信心。尽人事,尚待天命。况无天命乎?况人事未竟乎?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