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发生肿瘤,如何辨识“善恶”?广东专家找到了一种新方法
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危重医学科和核医学科在《欧洲核医学和分子影像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在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时,若发现肺动脉内占位病变异常征象达5个以上就能直接诊断为恶性肿瘤,无须再进行额外影像学检查。如果异常征象小于5个则需结合PET-CT进行检查。这项发现不仅能提高肺动脉肿瘤诊断能力,而且能明显减少检查费用。
肺动脉恶性肿瘤包括原发与继发性,发病率为3%—2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介入病区主任、课题研究负责人洪城表示,诊断肺动脉恶性检查主要依靠传统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肺动脉造影等,但影像结果检查往往有一定滞后性,当发现时多为晚期的肺动脉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或明确排除肺动脉恶性肿瘤成了临床上的一大难题。
如何才能早发现?洪城介绍,团队使用了一项影像技术(即为CTPA联合PET-CT)鉴别肺动脉良恶性肿瘤,同时还提出一种关于肺动脉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策略——当为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检查时,若发现了至少5个异常CT征象时,就能直接诊断恶性肿瘤,无须进行额外的影像学检查;当异常CT征象不足5个时,肺动脉造影检查诊断又不明确,此时PET-CT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若标准摄取值大于等于3.4可以提高恶性肿块诊断的信心,准确率达到了89%;而当CT异常征象小于2个,同时标准摄取值小于3.4时,则为良性病变。
PET-C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 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标准摄取值是指PET-CT检查中核医学检查的值。该值的高低与肿瘤细胞的良恶性和分化程度有关,一般认为,标准摄取值大于2.5为恶性肿瘤,小于2.5可能是良性病变。标准摄取值只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无法判断肿瘤是否进展。
洪城介绍,该研究成果极大提高了无创影像技术诊断肺动脉占位的能力,明确了PET-CT在肺动脉占位诊断中的适用人群,为早期诊断肺动脉恶性肿瘤提供了依据。同时,该研究提出的影像诊断策略简单、实用,利于推广,可直接应用于有CT与PET-CT机器的医院,对于仅有CT的医院,亦可参考该诊断策略将患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一步缩短诊断时间。
【记者】黄锦辉
【通讯员】韩文青
【作者】 黄锦辉
广东健康头条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