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低迷,“中特估”反手做空,不能一股脑把责任全都推给投资者
A股近期持续低迷,上证指数连续两日光头光脚大阴线,着实杀伤人气。为此,好久没有联系的一个朋友因为这事儿两人扯淡半天,足见很多人都有点熬不住了。
截止5月24日收盘,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数,今年来累计已经出现了下跌,这与年初因疫情管控放开而看好A股的普遍心理,形成巨大反差。
中短期来看,A股下跌还是有原因的,4月份核心数据远不及预期,这显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更为糟糕的是,某专家近期给予了市场明确暗示:6月底或是今年新冠第二波感染高峰。
这无疑是宣布,2023年的第二季国内宏观经济将继续疲软下去,原本预计的“低基数高增长”瞬间被冷水扑灭,内需拉动不足的局面仍将继续。这是自4月份以来,A股成为全球表现最差劲市场的原因之一。
有一说一,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更应该提振股市,毕竟欧美日等国的经济也未好到哪里去,但人家的股市表现却远远好于A股。
我们刚刚完成了一场注册制改革,这基本扫清了制度影响A股发展的障碍,理论上来讲,倘若A股想要走出长牛,已经有了根基。差距就在于,还需要假以时日,等待整个生态优化完成,自然就会出现长牛。
而这个过程,恐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新股上市仍维持较高频率,而退市的家数远远跟不上。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A股实现真正脱胎换骨的过程。
问题就在于,A股的注册制改革被赋予了历史使命,它不是在一个相对温和的环境下诞生的,而是被人卡脖子的时候才被迫披挂上阵的。
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你不能怪A股不涨,更不能怪股民不懂价值投资,如果在10年前就把注册制改革完善了,现在恐怕没有人会对A股恨铁不成钢。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A股能够承载得起历史使命,那么就要自上而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先来一波大牛市,然后再经历一场系统性的优胜劣汰,因为如果先经历一场优胜劣汰的话,可能很多被“卡脖子”的行业等不及。
这一套科学的打法,必须由改革者牵头,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紧跟使命,市场共振,才能取得一场大胜。
自上而下的投资主线其实早已出现了,从“央企价值重估”到“中特估”,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大块头们的上涨趋势一度令人欢欣鼓舞。
闲闲财经曾经将此做法类比日本央行买入ETF,都是在宏观经济低迷的时候救市,只是采取的策略不同而已。2023年这一做法非常有必要,下半年欧美发达经济体进入衰退概率非常高,振兴股市成为了刺激经济的必选项。
令人恼火的是,最近下跌的主力却变成了“中特估”。
《证券日报》5月24日发表了《对“中特估”的三个误解》的文章,这令“中特估”当日下跌的幅度更深。
文中指出的一个“误区”的确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那就是“中特估”并非单单只是“中字头”的央企,而是具有中国特色估值的整个A股。
说实话,如果没有该文的发表,绝大多数人认为“中特估”就等同于“央企价值重估”,市场之所以出现“误解”,是因为官方前面讲了“央企价值重估”后面又讲了“中特估”,投资者产生“误解”,很显然并仅仅只是投资者的错。
闲闲财经想要着重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中国资本市场缺乏长期主义”这并不全是投资者的错,很多政策变化太快,长期主义很难在这个市场获得奖励,这是滋生投机主义的根源。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