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他的影像作品,带你穿越中国百年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31 阅读数:人阅读

 

许多人对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谈判时的这张照片很熟悉,照片中的毛主席站在飞机的舱门口,右手挥动着帽子向送别的人群致意,自信而从容。但照片的拍摄者吴印咸,虽然是当时延安电影摄影的开拓者,大家却不一定熟悉。吴印咸先生是红色摄影大师、新中国摄影事业奠基人。他用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影机,创作了大量饱含时代精神的摄影作品,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

吴老的摄影不仅在国内有口皆碑,而且享誉国际。1988年4月他在美国举办《新中国诞生圣地—延安》影展,纽约国际展览中心授予他功勋摄影家证书;同年7月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专题举办了《吴印咸之夜》活动,当地媒体赞颂“吴印咸—中国摄影之父”。这些都是国际权威性摄影机构给予的褒奖。

吴印咸

贫苦出身,直面社会现实

1900年,吴印咸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父亲吴铁秋是开沭阳风气之先的教育家,童年的吴印咸就是在父亲的学堂里接受了最早的启蒙教育。1919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在校学习期间,他用三块银元买了一台旧的勃朗尼相机,开始自学摄影。吴印咸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在县立高小、县立中学、县师范学校任教美术,一边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心爱的摄影创作,拍摄了许多反映苏北农村小镇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照片。从吴老早期代表作:《晓市》、《田螺》、《力》等,可以看到他追求艺术美的良苦用心。

《晓市》(1923年)

瑞士沙龙获奖:《田螺》

《力》

1927年,吴印咸离开家乡回到上海谋生,先后在艺海布景公司绘制舞台布景和照相室布景,在红灯照相馆任摄影师,在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他首次接触到电影这门新兴艺术,并继续从事业余摄影创作。1930年以后,先后在上海红灯照相馆任摄影师,在天一影片公司任美工师,在电通影业公司和明星电影公司任摄影师。1934年,他的摄影作品《田螺》,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1935年,在上海与许幸之联合举办个人第一次“绘画、摄影展”,共展出56幅作品;同年,他拍了第一部电影片《风云儿女》。随后,拍摄了电影《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

《风云儿女》剧照

但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年轻的吴印咸看到的现实,更多是战乱灾荒中穷困潦倒的底层群众,他们为了生存,忍辱负重去做非人的苦役。吴老出生于贫穷的苏北小城沭阳,家境落败,与底层劳苦百姓朝夕相处、同病相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把镜头聚焦于社会弱势群体,拍摄了《拉纤夫》、《负重》、《过别墅有感》等作品,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百姓大声疾呼、鸣不平,这个缘故促使他后来走上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负重》

《过别墅有感》

投身革命,唤醒时代记忆

今年,电影《八佰》刷爆朋友圈,重温了那段血与火的硝烟岁月。其实,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吴印咸先生就与挚友许幸之合作拍摄了揭露日军侵略暴行和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的大型纪录影片——《中国万岁》。他们冒着炮弹横飞的危险,偷偷地把摄影机架设在一座高层建筑物上,真实记录下苏州河北岸“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悲壮场景。但不幸的是,底片被当局妄加罪名销毁,未能留下一个镜头、一张照片,这对吴印咸先生的打击是巨大的,但也促使吴印咸先生作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

《延安》

1938年8月,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吴印咸和好友袁牧之带着机器设备奔赴延安,参与并筹划拍摄了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入解放区后,他看到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英勇献身、共产党政府的英明廉洁,感受到延安与国统区的乌烟瘴气截然不同,于是就决心留下并参加了共产党,为创建人民电影事业而奋斗。吴印咸参加延安电影团后立即奔赴华北前线拍摄,经受抗日战火的考验,其政治信念更加坚定、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更趋成熟,标志作品就是1939年拍摄的《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大夫》

吴印咸到延安后,在新建的延安电影团工作。1939年10月,吴印咸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拍摄《白求恩大夫》新闻素材片。翌年夏天,吴印咸从晋察冀回到延安,又摄制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议》、《南泥湾》等影片。

《拓垦南泥湾》

在1938年至1945年期间,吴印咸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如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许多照片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董必武、叶剑英、贺龙、张闻天、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时的照片以及《兄妹开荒》、《组织起来》、《前线视察》、《艰苦创业》、《登机告别》、《周恩来讲话》等照片。

《组织起来》

《宝塔山下》

《艰苦创业》

《登机告别》

吴印咸给毛泽东主席照标准像(1943年)马似友/摄

铭记初心奋斗,拥抱生活开拓创作

吴印咸先生在图片摄影和电影摄影上独具风格,特别是他在早期黑白摄影中的贡献,有拓荒探路、筚路蓝缕的历史意义;他也是中国革命史的影像记录者和见证人,他在延安时代拍下的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的珍贵镜头,永垂史册;他还是坚持不懈、培养后辈的忠诚电影教育家,为建立新中国电影和图片摄影教学体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坚持摄影著述工作,体现了对学术的无限虔诚和执著。

《黄山——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

《大鸣大放大字报》

《铁水奔流》

1946-1976年,吴老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和国务院文化组等单位担任领导,花费许多精力用于电影和教学的企划和管理,不能再像专职摄影师那样可以经常深入生活采访,但他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照相机,立志“生命不息、摄影不止”。他不仅在就职单位亲临亲为拍摄活动,如1956年周总理莅临电影学院、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大炼钢铁、上世纪60-80年代为许多劳动模范和社会精英造像;而且常常利用出差开会、外地讲学的空隙,到工厂、农庄、油田、海岛、草原和革命老区等地坚持拍摄,最令人难以忘的是,他退休后86岁高龄还第五次攀登黄山。纵观其一生,吴老走向基层、拥抱生活的痴心未减。

《红旗谱》剧照

解放后,他拍摄的影片《红旗谱》获全国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此外,他的摄影作品也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获奖,还出了20部摄影方面的专著。

为了让更多的沭阳人了解家乡的这位摄影大师、记住他的卓越成就,沭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复原扩建吴印咸故居。2019年5月1日,位于沭阳县沭城街道扬州路北侧、柴沂路东侧的吴印咸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占地面积11.53亩,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分为故居原貌、艺术展厅、三名公园、八角楼四个部分,通过儿时记忆、艺术人生、家国情怀、毕生夙愿等不同主题展示出吴印咸先生作为新中国摄影事业奠基人光辉的一生。

沭阳吴印咸故居

2020年5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沭阳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沭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第二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纪念吴印咸诞辰120周年活动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中共沭阳县委书记、常务副县长、江苏省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副社长等领导出席,共同传承、宣传、弘扬吴老留予后人的宝贵财富。

新闻发布会北京会场。摄影:张双双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