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9.9分,国产“最土”顶流,刺痛了无数人
什么样的生活,能够称得上美满?
2014年,生活安稳,事业有成,家庭和睦,这是导演张景的生活。
但张景觉得,生活不该仅仅是这样的:
“自己如同一只松松垮垮的拖鞋,每天承受着生活的压力,还要接受与现实的摩擦。”
图源:《寻找手艺》
于是张景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卖掉房子,去追逐那个心中未曾实现的梦想,拍一部几乎不可能回本的纪录片——
《寻找手艺》。
2017年初上映前,它曾四处碰壁。
但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近十年过去了,《寻找手艺》居然出到了第四部,好评如潮。
观众们在B站打出了9.9的高分,无数人在深夜一遍又一遍重刷这部纪录片,流下感动的泪水。
让人不由想问一句,这部被“退货”的纪录片,到底凭什么?
01
有了六便士,也要抬头看看月亮
张景其实也没想过,这部片子会火。
没有专业的摄影设备,也没有完整的剧组人员,这部纪录片从一开拍就给人一种草台班子的感觉:
摄影师临时有事退出,司机刚学了几天顶上;
录音师也没拍过片子,在出发前一星期刚学会录音;
全片没有一个镜头是演出来的,全靠现场抓拍,因此常常出现导演、录音师等人入镜的“穿帮镜头”。
就连后期字幕剪辑,也因为经费有限,由导演自己操刀。
图源:寻找手艺
好不容易拍完了第一季的五集纪录片,结果到上映的时候,20多家电视台纷纷以“太土”、“太业余”等理由拒绝了张景。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纪录片上传到B站,好歹能让人看到。
谁料,这部纪录片在B站爆火,让无数人为之折服。
三个人,跨越几千公里,走访了199位手艺人,在镜头里呈现了一百多种传统手艺。
纪录片里走过的路线 图源:《寻找手艺》
有网友说:
“感觉这部纪录片就如同手艺一样,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浮夸的词藻,就是如此真诚,如此原始,比不上现在各种用精密仪器打造出来的东西,但是就是如此才打动人心,展现出最本质、最纯粹的那份心。”
或许,它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此——
哪怕因为力有不逮而显得制作粗糙,但它却呈现出了无数手艺人真实的生活和淳朴的初心。
也正是这些机器生产之外的手工艺品,让我们看到,原来世界上除了都市里的终日忙碌之外,还有另一种生活,还有长久存留下来的文化。
第一部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许是制作傣族油纸伞的坎温老人。
他那年已经80多岁,是云南勐遮镇这个傣族村里仅剩的最后一个油纸伞手艺人。
手工制作一把油纸伞,从削竹片、熬用来当胶水的浆汁到糊棉纸、刷桐油,一整套工序下来得大半个月。
这样费时费力的手工伞,能赚到多少钱呢?答案当然是,很少。
傣族油纸伞 图源:寻找手艺
所以,年轻人为了生计难以沉下心来去和坎温等老人学艺。
最初,村里还有4个老人会做油纸伞。而当时光流逝,传承人们逐渐离开人世,只剩下坎温还蹲坐在墙角,默默地做伞。
削伞头、磨竹片、接伞骨……他的手就像无形的尺子,依靠着几十年来的习惯,把一把又一把的竹子变成精美的油纸伞。
坎温老人在削伞头 图源:《寻找手艺》
然而,再熟练的工匠也会有意外发生,镜头里的一幕,让很多观众都差点泪崩。
做伞骨时,最后需要用揉搓成股的棉线把伞的骨架一个个固定,这对于坎温来说,原本是轻车熟路的事情。
但在拍摄时,棉线突然断掉了。
坎温老人有一瞬怔愣,他也许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个时候失误。
转瞬,他便再次拿起棉线缠绕伞骨,谁料线再次崩裂。
周而复始,一共八次,导演没有不耐烦,只是静静地把镜头对着他,记录一个匠人的努力。
坎温老人在固定伞骨 图源:《寻找手艺》
对于这些手工艺人来说,有些东西,远比收益来得重要。
在西藏拍摄时,张景曾问雕刻经版的江庸次仁,如果雕得快一点,是不是就能赚得多一点。
听了他的话,江庸次仁想了想,用不太熟练的汉语笑着说:
“刻的时候好好刻,不好好刻的话,我们马上就刻完了,慢慢刻的话,对这个板子好一些嘛。”
图源:《寻找手艺》
虔诚,而又坚定。
或许在这些感人肺腑的瞬间,张景看到了那么多人“守艺”的初心,也真的找到了自己放弃世俗名利而去追逐梦想的意义——
即使满地都是金钱,在别人追求着六便士时,也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
02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拍摄纪录片,会给手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转变吗?
《寻找手艺》第一部成功之后,张景的心中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为此,他决定再次去寻访从前拍摄过的那些手艺人,看看他们这些年来的变化。
然而,现实给了他很多意想不到的打击。
在出行之前,原本的小伙伴喻攀跟何思庚都因为生活原因而无法同行,原本三个人热热闹闹的小队,到了第二季的电影里,只剩下张景一个人。
之前拍到的雕刻经版,第二季只有张景一个人去拍摄
图源:《寻找手艺》
更难受的是,他到了那些四年前去过的地方才发现,物是人非,很多人都不在了——
他们在新疆策勒曾经寻访过民族乐器巴拉曼的传人胡大拜尔地,他是个普普通通的牧羊人,家住在戈壁滩的矮房子里,节目组去找他时还在戈壁里放羊。
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牧羊人,不仅能够制作并吹奏巴拉曼,还能弹唱热瓦普和都塔尔,这些都是几乎失传的民族乐器,而在他手中却焕发着生机。
胡大拜尔地弹唱热瓦普 图源:《寻找手艺》
胡大拜尔地和他的家人很热情,虽然听不大懂汉语,但还是热情地拿出了家里一半的鸡蛋招待他们,并且在镜头下演唱了许多“珍贵”的歌曲。
谁也没想到,这些影像,成了绝唱。
当张景在拍摄第二季时独自再次到策勒时,却得到了一个噩耗:
不久前,胡大拜尔地因为车祸,不幸去世了。
胡大拜尔地弹都塔尔 图源:《寻找手艺》
纪录片曾拍下的演奏与歌唱,是胡大拜尔地仅存的影像。当张景和胡大拜尔地的家人围坐在一起,用平板播放着胡大拜尔地的歌声时,他的家人忍不住捂住脸痛哭。
倘若没有那场相遇,那么他们想再见一次胡大拜尔地的音容笑貌,都成了这世界上最大的奢望。
胡大拜尔地吹巴拉曼 图源:《寻找手艺》
张景兜兜转转去云南时,本想再回访坎温和温扁老人这对制作油纸伞的夫妻(坎温熟悉全套制作工艺,温扁则辅助他),但到了那里一打听才得知,两夫妻如今都不在人世了。
第一季播出时,坎温固定伞骨时多次断线,有网友在弹幕里说:
这似乎预示着什么。
或许,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告别。
随着他们的离开,勐遮的油纸伞工艺,也基本上失传。
坎温做油纸伞 图源:《寻找手艺》
而除了他们,其他手艺人的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南怀化中方县的潘存家,最擅长做斗笠,之前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徒弟。然而在张景回访的时候,徒弟已经中途离开,潘存家又变成自己一个人。
不过,随着近几年“非遗”逐渐火爆,再加上《寻找手艺》的播出,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传承人的生活保障。像傣族油纸伞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也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年轻的传人。
在无形中,其实这一系列纪录片也在帮助着许多人。
它忠实地记录了许多手艺乃至于许多人的“绝版镜头”,去倾听每一个手工艺人的心声与愿望,去保留那一份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温暖的“文化温度”。
正像纪录片里所说的那样: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张景的字幕打错了字 图源:《寻找手艺》
手工艺人们或许也没想过自己的坚守究竟有什么意义,但实际上,他们年复一年的守护,早已为我们璀璨的文化增添了光彩。
而记录与倾听本身,便是意义。
03
手工艺中的灵魂
有的人可能会想:
“现在机器生产又快捷又便宜,还坚持着手工艺,有什么必要呢?”
实际上,很多人还喜欢着手工艺品,正是因为那份“慢”。
慢工出细活,匠人们将自己的爱与心血倾注在作品中,也因此,作品承载了他们的回忆与温度,交到大家手中时,还能够感受到里面所蕴含的故事。
这些,是机器批发制造所不能替代的部分。
第一季在贵州白兴村的那位制作枫香染的张蜡四老大姐,对自己的枫香染作品如数家珍,几乎每一件都能说出来历。
为了改善她的生活,张景想买几件她的枫香染作品,她只是乐呵呵地说:
“我也不知道要买多少钱,卖多了不好意思,卖少了自己又得不到钱。”
话虽这么说,她还是到屋子里把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拿出来,跟节目组的三个人介绍,说着说着,老大姐又舍不得卖了——
这个是妈妈留给她的,这个是她留给女儿的,这个又是留给孙女的……一件件都是充满感情的作品,让人怎么舍得卖出去呢?
图源:《寻找手艺》
简单的工艺与花样能够被量产复制,但作品中的灵魂,唯有手工艺人才能够赋予。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认为: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让传统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走向崩溃,在艺术欣赏上,它以消遣性的接受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凝神专注式的接受方式。
也就是说,机器的量产让人们缺乏去欣赏与体悟一件作品的耐心。
可实际上,有很多手艺,没办法被机器代替。
比如,第四季中寻访的湖南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他操纵木偶活灵活现,在演出时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想像刘永安一样演一台布袋戏,里头有许多门道。
从用木头架子搭戏台,到演奏配乐、唱戏、操纵木偶,都需要他一个人完成。
图源:《寻找手艺4》
有时候,他需要身兼数职、手脚并用,方才能演完一场戏。
在纪录片拍摄的时候,他把《大战青龙山》从头到尾演了一遍,一共70分钟里,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和小妖怪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都靠刘永安的妙手与戏腔。
图源:《寻找手艺4》
有哪一台机器能够像这样完成一场精妙大戏?又有哪一台机器能够赋予木偶这样鲜活的表现力?
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哪怕是这样一个老艺术家,他的生活也算不上宽裕,甚至和普通人比起来都算是拮据。
前不久,知名的越剧艺术家、演员何赛飞曾质问戏曲界道:
“花那么多钱拍戏,得奖以后封在仓库里面,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
手工艺人与老艺术家们也需要生活,需要养家糊口。如今,手工艺传承艰难,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为收益微薄,年轻人学了这个难以谋生,只能无奈地离开。
因此,张景在拍摄时,其实从没避讳过和匠人艺术家们谈钱。
哪怕家里没有需要,他也会老想着买下一些手工艺品,在网上呼吁大家支持,为这些手工艺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对于自己的纪录片,他也欢迎其他人的转发与推荐,只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手艺人的现状。
善意虽小,星火燎原。
也许,一个镜头,一次关怀,能够为文化的传承存留住火种。在未来的某一刻,当我们回望过去,也许也会为此感动。
毕竟,正是前人留下了这些小树苗一样的手工艺,才会生长出如今中华文化这样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参考资料:
1.张景 《寻找手艺》全四季
2.b站@张景的景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 :第76日,深情的枫香染》
3.b站@张景的景 《<寻找手艺4>背后》
4.b站@张景的景 《<寻找手艺2>后记》
5.乌鸦电影 《刷爆B站,飙升9.9,这个卖房拍“烂片”的导演,杀回来了!》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