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新疆旅游攻略(4)--新疆行政区划分及古今地名解释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28 阅读数:人阅读

 

全区总计:2个地级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11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62个县 6个自治县

(首府:乌鲁木齐市) 天山区 ,沙依巴克区, 新市区, 水磨沟区, 头屯河区 ,达坂城区, 东山区,乌鲁木齐县(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

乌鲁木齐市(地级):蒙古语红庙子,维语 意为“优美的牧场”

天山区 、 以天山命名

沙依巴克区、维语戈壁滩上的花园

新市区 、与老市区相比新建设市中心

水磨沟区 、利用沟中水流开磨

头屯河区 、西邻头屯河

达坂城区 、达坂 风口,风口之城

米东区、米泉市和东山区合并

戏说新疆地图:哈密地图就像熊头伸出去在吃东西,阿勒泰地图就像回头小梅花鹿,克拉玛依地图就像蚕蛹想吞下更多地方,吐鲁番的像一片桑树叶,克州的像羊拐煮好了还有热气,喀什的像个小哈巴狗看着羊拐,其他地方像啥呢?看你的想象力吧。(个人见解,只为娱乐)

克拉玛依市(地级):克拉玛依区, 独山子区, 白碱滩区, 乌尔禾区。

克拉玛依区来源于维语,“克拉”即“黑”的意思,“玛依”即“油”意为“黑色的油”。

独山子区、境内一座东西走向山不与其他山相接独山

白碱滩区、遍地是白色的盐碱

乌尔禾区、乌尔禾区 是蒙古语“套子”之意。据考查,这里从前草木丛生,有许多野生动物,当地蒙古牧民用下套子的办法来猎取野生动物,所以把这一带叫做“乌尔禾”。

喀什地区(喀什市):喀什市,疏附县(疏附镇) 疏勒县(疏勒镇) 英吉沙县(英吉沙镇) 泽普县(泽普镇)莎车县(莎车镇) 叶城县(喀格勒克镇)麦盖提县(麦盖提镇) 岳普湖县(岳普湖镇)  伽师县(巴仁镇) 巴楚县(巴楚镇)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镇)

喀什市:全称“喀什噶尔”,意为“有各色砖的瓦房”。“喀什”有“各种颜色”之意,“噶尔”其意为“砖”。另一说为“玉市”。

疏附县(疏附镇)、疏附县原属疏勒直隶州,即附属之地。维吾尔语称“喀什噶尔阔纳协海尔”,意思是喀什噶尔老城。又名托克扎克,清初属喀什噶尔,《西域图志》作托克库尔萨克,《西域同文志》释为“托克,饱也;库尔萨克,大腹也。地丰,于稼人能饱食,故名。”即能吃饱肚子的(地方),意指“地丰人富”。托克扎克现又解释为“九块白地”,有可能是语音的转化所致。

疏勒县(疏勒镇)疏勒地名的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认为疏勒是突厥语“有水”之意,因此地域水草丰茂,故得此名;二是认为是属印欧语系中古东伊兰语族的粟特语,疏勒即粟特族名的译音,系古代伊朗语“圣地”之意;三是认为疏勒是古匈奴语“黄色”之意,因喀什周围土壤呈黄色而得名。维吾尔语称疏勒为“英纳协海尔”,意为“新城”。

英吉沙县(英吉沙镇),系维吾尔语,意为“新城”。清《西域图志》作英噶萨尔。自古就是叶尔羌与喀什噶尔间的重镇,清代设军台于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定名英吉沙尔。

泽普县(泽普镇),是“泽普勒善”的简称,因泽勒苦善河得名。泽普勒善,塔吉克语,意为“黄金之河”,河有沙金,故名。泽普又名波斯喀木,是维吾尔语“波斯提坎”的变音,意为“富饶的土地”。

莎车县(莎车镇),因汉莎车国得名。清光绪九年(1883年)置直隶州时,使用莎车古名,称莎车直隶州。为莎车县名沿用之始。

叶城县(喀格勒克镇),为叶尔羌的简称,县因叶尔羌河而得名。叶尔羌系突厥语,据《西域水道记》,释为“土地宽广”,意为“崖上的城市”,当地流传着“此地好客”的说法。维吾尔语称喀格勒克,《西域图志》作哈尔噶里克,《新疆识略》作哈尔哈里克。其它还有哈拉噶里克、哈哈里克等名称。《西域同文志》释:“回语。地多林木,群鸦巢焉,即所有以名其地。”

麦盖提县(麦盖提镇),据传说是古代“多浪”部族首领米盖提带领游牧民在这里定居,遂以首领之名呼作地名,后转音为麦盖提。二是说很早以前在今巴楚一带居住着很多游牧部落,因沙漠的侵蚀,迫使集镇中心地带的人迁来这里,故称“麦尔盖孜”,意为从中心地带搬迁来的人,后逐渐演变为麦盖提。

岳普湖县(岳普湖镇)据考证,公元11世纪20年代前后,喀什噶尔信奉伊斯兰教,叶尔羌、和田信奉佛教。岳普湖是喀什噶尔通往叶尔羌、和田的重要驿站。当时发生宗教冲突,喀什噶尔喀拉汗王朝大王阿尔斯郎特勒布哈拉汗率领军队在岳普湖驻守,并营造了一座大军营。因营帐为白色,所以维吾尔人按照自己的传统叫法,称此营帐为“尧柔克奥尔达”。意为白色的营帐或白宫。后来逐渐演绎为“尧普日尕”。汉语译为“岳普湖”,属于译音。

伽师县(巴仁镇),得名于伽师河。“伽师”似‘喀什”的同词异译,即突厥语“玉”之意。维吾尔语称“排孜阿瓦提”,意为天赐昌盛。《西域图志》作牌租阿巴特,《西域同文志》释:“牌租,天赐之谓;阿巴特,欣幸之词。”又名巴仁(维吾尔语“伯合热”一词的变音,意为两河之间)。

巴楚县(巴楚镇),是巴尔楚克的简称。《西域图志》作巴尔楚克,《西陲要略》作巴里楚克。据《西域同文志》释:“巴尔楚克,全有也。地饶水草,故名。”维吾尔语称作玛热勒巴什,旧有玛喇巴什、毛拉巴什等不同译名,意为鹿首。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镇),在维吾尔语里意为“石头城”,因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阿克苏市,温宿县(温宿镇) 库车县(库车镇) 沙雅县(沙雅镇) 新和县(新和镇)拜城县(拜城镇) 乌什县(乌什镇) 阿瓦提县(阿瓦提镇)柯坪县(柯坪镇)

阿克苏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意为“清澈的水”。 古为中国秦汉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兵团一师师部所在地

温宿县(温宿镇),是汉代西域地名,维吾尔语称“阿克苏阔纳协海尔”,即阿克苏旧城意,也有解“温宿”维吾尔语为“多水”之意。温宿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姑墨国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商埠。

库车县(库车镇),来源于波斯语。“库”是“此地”的意思,“车”即坎儿井。其名即此地有坎儿井的意思。库车系突厥语译音,维吾尔语地名,胡同之意。“因其地为达南疆腹地之要街,故名。”“库车”一名自古有多种写法,有“丘慈”、“屈兹”、“曲先”、“鸠兹”、“库叉”等。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名为库车。一说,“库车”系古代龟兹语,意为“龟兹人的城”。

沙雅县(沙雅镇),沙雅是维吾尔语“沙雅尔”的转音。沙,“部落长”之谓;雅尔,“轸恤”之意,即“首领对其部下爱抚”之意。

新和县(新和镇),因渭干河流经全县,水源充足而得名托克苏县,维吾尔语,意为“丰水”、“水足”。为了避免托克逊县相混,1941年更名为新和县,汉语,取新疆永久和平之意。

拜城县(拜城镇)“拜”为“巴依”一词音译变音而来,意为富庶。

乌什县(乌什镇)乌什的维吾尔语读音为“乌什吐鲁番”。意译为3个吐鲁番,如指其地富庶,意译恰当。但据《西域同文志》载:“回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城居山上故名”,与宋元以来历史地名一致。维吾尔语读音后段的“吐鲁番”,可能同清代从吐鲁番移民有关。一说,乌什系突厥语,意为“物之顶端”,因境内乌赤山而得名。

阿瓦提县(阿瓦提镇)“阿瓦提”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繁荣”。阿瓦提县城一带过去称“多浪”,是“多浪人”(古维吾尔部族)的故乡。后来大批农民移居到此,人口骤增,耕地益广,面貌日变,遂改名为阿瓦提。来自维语,其意为“繁荣、发展”。

柯坪县(柯坪镇),明末清初时,汉族称柯坪为克勒品,维吾尔语称柯尔坪,直至1903年设分防县丞时才定为柯坪,沿用至今。柯坪,传说为“洪水”或“地窝子”之意。

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市,和田县(和田市) 墨玉县(喀拉喀什镇) 皮山县(固玛镇)洛浦县(洛浦镇) 策勒县(策勒镇) 于田县(木尕拉镇)民丰县(尼雅镇)

和田,藏语“产玉石的地方”。

和田市置和阗县。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异译。一说源自于阗,于阗系古代尉迟部落名。一说系藏语,意为“玉邑”。一说为印地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系梵语“地乳”之意。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

墨玉县(喀拉喀什镇)因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系维吾尔语,黑玉、墨玉之意。《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作哈喇哈什,《新疆识略》作哈拉哈什。《西域同文志》释:“哈喇,黑色,河中多产黑玉,故名。”

皮山县(固玛镇),光绪二十八年置县,以古国名命名。维吾尔族称皮山县为“固玛”,其含义尚不确定,有“小屋”、“笼子”、“可疑之地”等几种说法。《西域同文志》释:“谓可疑也。初,其地人奉回教后,有逃去者,因以名之也。”

洛浦县(洛浦镇)洛浦一名出现较晚。《新疆识略》作洛普。洛浦的含义,据《新疆图志》建置四所注,洛浦一名来自“多乐普”,当地人称洛浦作“多乐普”,意为肩胛骨。另一说,洛浦即罗布。民国年间,驻和田陆军整编骑兵第四旅参谋部编印的《洛浦县兵地要志》中称,18、19世纪由于罗布泊湖水逐年减少,并发生大瘟疫,使居民大量外逃,其中部分居民沿和田河迁来洛浦定居,当地人称罗布人庄,取罗布泊的谐音为“洛浦”,地名由此演变而来,此后就把罗布泊人迁徙定居的村庄称洛浦庄,洛浦地名沿用至今。此外,一说为印度语“项礼者”,一说系古伊朗语“白色”之意。尚有待进一步考证。洛浦:维语“随游牧而聚集的地方”。

策勒县(策勒镇)县境最早见于记载的出自《史记》。《史记》中述:汉代,西域36国,在今塔克拉玛干南缘,昆仑山区有一个城邦小国,名曰渠勒国(今恰哈乡、奴尔乡、乌鲁克萨依乡和博斯塘乡范围),属汉代西域36国中的城廓邦国之一;山下平原区(今县城、策勒镇、策勒乡、固拉哈玛乡和达玛沟乡及北部大片沙漠)是古代于弥国(西域36国之一,位于今于田县城北部)的属地。

于田县(木尕拉镇)于阗县,以汉古国名命名。于阗为古代尉迟部落名。1959年简化为于田县。今于田县,维吾尔语仍称克里雅。又称木尕拉。木尕拉,维吾尔语,意为田鼠。于 田:藏语“产玉的地方”。

民丰县(尼雅镇)"民丰",维吾尔语仍称"尼雅",在维吾尔语中,“尼雅”是遥远不可追溯,或是路途遥远不可访寻,无人可以开释。

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吐鲁番市,鄯善县(鄯善镇) 托克逊县(托克逊镇)

吐鲁番市藏语,“吐藩”之音而来,有“水果多的地方”之含义。另一说来自维语“吐尔番”,其意为“都会”;还有一说则来自回纥语“最低的地方”。

鄯善县(鄯善镇)来自突厥语,读作“皮前”或“辟展”。草堆、草垛的意思。“辟展地为古鄯善国,名曰鄯善县”,因于此置鄯善县。但古鄯善国故址并不在今鄯善县,而是在今若羌县境。故鄯善是因古鄯善国为名而非故地。善鄯:光绪二十八年设鄯善县。以汉古国名命名。又称“皮羌”,系维吾尔语,意为“马兰草”。也有认为与唐代“蒲昌”一名有关。“必残”、“辟展”都是维吾尔语名“皮羌”的同名异译。善 鄯:维语读作 “皮前”、“辟展”,突厥语草堆、草垛的意思 ;一说,“善鄯”为“溃逃”之意,汉灭楼兰国,改称善鄯。一说唐设“蒲昌县”,维族人称之为“辟展”、“皮禅”,意为芨芨草、蒲苇 。

托克逊县(托克逊镇),维吾尔语,意为数字“九十”。旧称笃进,他古新、托克三等。据《突厥语词典》,“托克逊”系突厥语,意为“九乘十”,即九十之意。

哈密地区(哈密市):哈密市,伊吾县(伊吾镇)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镇)

哈密,蒙古语“窄沟”的意思。由“昆莫”转音而来,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另一说则来自突厥语“库木尔”,其意为“沙子多的地方”。哈密古称“昆莫、昆吾、伊吾、伊吾卢、哈梅里、哈密里”

哈密市,古称西漠(西膜)、古戎地、昆莫, 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

伊吾县(伊吾镇)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称伊吾卢,隋、唐设伊吾郡,但都不是指今日的伊吾,而是指以哈密市为中心及周围的地区。伊 吾: 一说蒙古语“旋风”的意思,一说蒙古语“山疙瘩”的意思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镇),一说系突厥语“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一说系蒙古语“巴尔库勒”的谐音,意为“虎前爪”,以地势险要取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巴 里 坤:一说由蒙古语“巴尔库勒”转音,意为老虎腿 ;一说由突厥语“巴尔库尔”转来,“巴尔”意为“有”,“库尔”意为“湖”。“巴尔库尔”就是“有湖”的意思。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克陶镇) 阿合奇县(阿合奇镇) 乌恰县(乌恰镇)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故在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作为自治州的名字。

阿图什市来自柯尔克孜语,即“岭”。

阿克陶县(阿克陶镇)。阿克托,维吾尔语意为“白旗”,古代居民在村落附近有插挂白旗习俗而得名。现阿克陶通常按柯尔克孜语解释为“白山”,因境有白色雪峰得名。

阿合奇县(阿合奇镇),系柯尔克孜语,意为白芨芨草,过去有大面积的芨芨滩,故名。

乌恰县(乌恰镇)乌恰,是柯尔克孜语“乌鲁克恰提”的简称,意为大山沟分岔口。因克孜勒河谷在该地分岔成三道沟而得名。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来自蒙古语,有“银灰色的草原”之意。

博乐市,精河县(精河镇) 温泉县(博格达尔镇)

博乐市地名源于博尔塔拉河名。博尔塔拉,为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

精河县(精河镇),驼铃声的意思

温泉县(博格达尔镇)系蒙古语“阿日相”的意译,因县多温泉,故名。又名博格达尔,蒙古语,意为"神山的背后"。

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昌吉市 ,阜康市 ,米泉市,呼图壁县(呼图壁镇) 玛纳斯县(玛纳斯镇) 奇台县(奇台镇)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木垒镇)

昌吉市突厥语意为“新”的意思,蒙古语“场地”的意思。

阜康市,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特纳格尔新城,取“物阜民康”之意,钦定城名“阜康城”。

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呼图壁”一词源于蒙语,寓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呼 图 壁:蒙古语“有鬼”的意思。

玛纳斯县(玛纳斯镇)玛纳斯,蒙古语意为巡逻者,因古代玛纳斯河沿岸有巡逻士兵而得名,寓意“英雄”。

奇台县(奇台镇)清乾隆四十一年置县。据传,建县时,四十里内凿井无水,故名奇台。现县治旧名“古城子”,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奇台县治从奇台(今名老奇台)迁驻古城子,遂将古城改称为奇台。

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蒙语意为“沙砾滩河”。另有一说,“吉木”系唐代在此所设“金满”县的译音,“萨尔”为突厥语“城”之意。吉木萨尔是汉唐到元代天山以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唐代以后开辟的“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商埠和交通枢纽,古道“唐朝路”至今仍依稀可辨。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木垒镇)“木垒”,清代又写作“穆垒”,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汉代巴里坤湖称“蒲类海”,在其东;唐代庭州蒲类县在其西;但均相距不是很远,木垒恰在其中,地名源于古代民族语是可能的,有待考证。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据《新疆博闻录》一书中“新疆地名的含义”一章认为:木垒,蒙古语,意为河湾(但无考究论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来自蒙古语,“富饶的河流”或“富饶的流域”的意思。库尔勒市轮台县(轮台镇) 尉犁县(尉犁镇) 若羌县(若羌镇) 且末县(且末镇)和静县(和静镇) 和硕县(特吾里克镇)博湖县(博湖镇) 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镇)

巴音廓楞:蒙古语“廓愣”,河流的意思,“巴音”,富饶的意思,“巴音廓愣”即“富饶的河流”、“富饶的流域”的意思。

库尔勒市来自维语,有“眺望”、“张望”的意思。

轮台县(轮台镇)“轮台”维吾尔语“雕鹰”之意。轮台县取汉轮台旧名,维吾尔语称“布吉尔”,布吉尔为十突厥语意为“肾脏”

尉犁县(尉犁镇)尉犁又名“罗布淖尔”,源于“罗布泊”而得名,意为“水草丰腴的湖泊”。

若羌县(若羌镇)“若羌”之含义,据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之说,“婼羌”是部落名称,“羌”是族名,“婼羌”是由古代羌人的一个部落名称而形成的地名。

且末县(且末镇)且末译成汉语即为河边的城市之意。且末县即西汉的且末国所在地。且末一名最早出现在《汉书》里,为“沮末国",《三国志》写作“且志”,隋代为且末郡,唐代为播仙镇(“车尔臣”为“走马川”),元代称“阇里辉”,明代称“扯力昌”(车尔臣)。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称卡墙(于田县一巡检)。民国3年改为且末二等县。

和静县(和静镇)1939年设和通县,同年8月改为和靖县,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改和靖县为和静县。是世界上与周边接壤县市最多的县(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和硕县(特吾里克镇)名称来源于和硕特蒙古,和硕县: 蒙古和硕特部落名,又名特吾里克(蒙古语,意为兔尔条,地多此灌木,故名)

博湖县(博湖镇)博湖1971年建县,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名。一个名字叫(巴启色勒启勒图) 还一个称为是(宝浪苏木)。1970年置县,因临博斯腾湖而得名。“博斯腾”蒙古语为站立的意思。

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镇)焉耆国在《汉书·西域传》、《晋书》等多部史料中都有记载,秦汉时期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公元前53年西汉在焉耆屯田,北魏时在焉耆设镇。唐代在焉耆设立都督府,清代在焉耆设立厅、府,管辖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属各县市。新中国成立初期,焉耆曾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 1954年3月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来自维语,有“宽阔、舒适”之意。蒙古语“伊犁”读作“伊勒”,是光明显达的意思。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吉里于孜镇) 霍城县(水定镇) 巩留县(巩留镇)新源县(新源镇) 昭苏县(昭苏镇) 特克斯县(特克斯镇)尼勒克县(尼勒克镇)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

伊宁市维语叫做“固尔扎”,准噶尔蒙古语“盘羊”、“大头羊”的意思。 取意“伊犁安宁”。

奎屯市 市名是和硕特蒙古语“寒冷”的意思。

伊宁县(吉里于孜镇)

霍城县(水定镇)霍城地处新疆西部的伊犁河谷,是祖国的西大门。西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边境线长153公里。历史上的霍城,是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元代察合台汗国首府,清朝新疆统治中心。

巩留县(巩留镇)“巩留”是建县时拟取的名称,似因巩乃斯河而得名。据民国年间《巩留县志》手抄本所载,巩留县当时辖地广阔,故取“巩吉斯、特克斯塔留”前后二字而命“巩留”,有“巩固长留”之意。哈萨克语作“托古斯塔绕”(意为“九条支流”,寓意众多的河支流),蒙古语、维吾尔语则作“托古斯塔拉”。

新源县(新源镇)县名因处巩乃斯河上游,另取“新源”,为新开垦的草原或新开拓的原野之意。哈萨克语称巩乃斯,“向阳”之意(据考证为突厥语,后来被蒙语、哈萨克语演变而得)。

昭苏县(昭苏镇)昭苏历史悠久。历史上的昭苏县,也叫“特克斯”,曾是乌孙故里。境内的“冰梯”夏塔古道、木扎尔特隘口,一直是伊犁通往南疆的最近的交通孔道。1760年,蒙古人被编成厄鲁特营左翼守卫昭苏,分为六个“苏木”,即六个佐领,所以昭苏又叫“六苏木”。1889年,圣佑庙建成,哈萨克语因之称昭苏为“蒙古库热”,汉语则叫“喇嘛昭”,都是“蒙古庙宇”的意思。1938年,改设治局,取《礼记•系记》“蛰虫昭苏”的“苏醒恢复生机”之意,命名为“昭苏”。另一说认为,“昭苏”是取了“喇嘛昭“的“昭”字与“六苏木”的“苏”字,合并而成。

特克斯县(特克斯镇)“特克斯”,一说是突厥语,意为“野山羊”或“阴面、阴坡”之意;二说系蒙古语“特克协”之音变,意为平原旷野溪流纵横之意。

尼勒克县(尼勒克镇)尼勒克,系蒙古语,意为“婴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的意思。

塔城地区(塔城市):塔城市 ,乌苏市,额敏县(额敏镇) 沙湾县(三道河子镇) 托里县(托里镇)裕民县(哈拉布拉镇)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布克赛尔镇)

塔城市, 塔城:塔城之名,来自塔尔巴哈台山。塔城即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塔尔巴哈台”是蒙古语,意为“旱獭”,因地多獭得名。

乌苏市曾为蒙古和硕特部落之领地,蒙古语“库尔喀拉乌苏”,为“雪地黑水”之意,乌苏,为蒙古语水。乌苏以前的全称叫“库拉哈日乌苏”,蒙古语“冰冻之地的黑水”之意。与隔壁的奎屯“冷城”遥相呼应。

额敏县(额敏镇)因额敏河得名。“额敏”为“叶密里”、“也木勒”同音译写,蒙古语意为马鞍,也有译成四方城。

沙湾县(三道河子镇)沙湾县汉代时为乌贪訾离国地,隋唐时属西突厥;中唐时期内附于唐,由北庭都护府管辖;宋元属回鹘地,明属蒙古族卫拉特,清乾隆年间属绥来县。1915年析出建制设沙湾县,县府初驻小拐。此地貌景观沙丘多,玛纳斯河流蜿蜒曲折,故设县名为沙湾。

托里县(托里镇)托里一词源于蒙古语,意为“镜泉”。因城中有一旺泉,泉水清洌甘美,远望犹如明镜,故而得名。很显然是“镜子”的意思。

裕民县(哈拉布拉镇)原名察汗托海,蒙语白杨树多之意,“裕民”为汉语名称,蒙古语称“察汗托海”,县因河名。1939年析塔城县南部地置察汗托海设治局。1942年置裕民县,先后隶塔城专区、塔城地区。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布克赛尔镇)和布克塞尔因和布克河、赛尔山(萨吾尔山)而得名。“和布克”系蒙语,其为“梅花鹿”;“赛尔”系马背的意思,山形似马背。

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阿勒泰市,  布尔津县(布尔津镇) 富蕴县(库额尔齐斯镇) 福海县(福海镇)哈巴河县(阿克齐镇) 青河县(青河镇) 吉木乃县(托普铁热克镇)

阿勒泰市、阿 尔 泰:也译作“阿勒泰”,突厥语“金子”的意思。

布尔津县(布尔津镇)因布尔津河而得名。“布尔津”在蒙古语,把三岁公骆驼称为“布尔”,“津”则为放牧者之意。当地哈萨克语还称此地为“奎干”(为汇合处之意),因布尔津河在这里汇入额尔齐斯河。

富蕴县(库额尔齐斯镇)“取天富蕴藏之意也”

福海县(福海镇)1942年改布伦托海县为福海县。县因布伦托海(湖)而得名。乌伦古湖,俗称大海子;又称布伦托海(蒙古语),意为杂乱的灌木丛,湖边草木生长茂盛杂乱,故名。

哈巴河县(阿克齐镇)哈巴河县,县因哈巴河而得名。哈巴,系蒙古语,意为河床坡度大,多跌水;一说意为“鳑鮍”(即五道黑)鱼,指一种小鱼,因此河产此鱼,故名。哈萨克语亦可解释为森林茂密。《西域图文志》称:“卫拉特语哈巴为小鱼名,河出此小鱼故名。”

青河县(青河镇)青河,蒙古语“青格里”,意为“美丽清澈的河流”,青河县由此而得名。

吉木乃县(托普铁热克镇) 氏族名,乌古斯汗国九姓氏族之一

新疆兵团10座城市市名来源解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十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动听且寓意深远的市名,这十座城市分别是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一师阿拉尔市、第十师北屯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五师双河市、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十四师昆玉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知道兵团城市的人很多,但是了解兵团这10座城市市名来源和含义的人却寥寥无几。现在,由城镇规划君为您解析新疆兵团10座城市市名来源和含义。

1、石河子市 布满碎石的河床,源于石河子旁8公里处有一条布满石头的玛纳斯河,石河子市就建在数丈深的砾石层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子城。

2、阿拉尔市关于阿拉尔这一地名,有四种说法:一是是蒙古语“汇聚、交汇”之意;二是蒙古语一种草的名字;三是维吾尔语意为“河洲”、“绿色的岛屿”,传说很久以前维吾尔族牧羊人躲避洪水的高台,给它起了“阿拉尔”的美名,即绿色的岛。四是清朝乾隆年间索伦部大迁徙后,达斡尔族阿拉尔氏军民驻扎新疆南疆地区后所建的阿拉尔屯(今阿拉尔市)。阿拉尔市古称昆岗,意为发源于昆仑山的多条河流交汇冲积成“岗”。汇聚的意义更加符合阿拉尔的本意,因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于阿拉尔从而形成了塔里木河。

3、铁门关市。市名源于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铁门关位于库尔勒市北郊8公里处,铁门关在铁门关市区东边直线距离38公里处。铁门关属于库尔勒市,不属于铁门关市。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峡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险要冲,古代“丝绸之路”中道咽喉。晋代在这里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号称“天下最后一关”。

4、图木舒克市原名“吐木休克”,古波斯语,不详。现代维吾尔语,“鸟的嘴”,“突出的一角”。图木舒克市建市时根据地名从雅的惯例,将市名改为图木舒克市。从卫星和飞机上遥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沙漠西面有一道广袤的绿洲挡住了它沙漠黄色的触角,这道突出的绿色屏障名叫图木舒克,维吾尔语意为“鹰面上突出的一角”。

5、可克达拉市。市名来源于兵团四师64团团部可克达拉镇,取名于享誉国内外的人文景区、著名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创造地可克达拉。六十年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草原之夜》使“可克达拉”声名远扬。清朝中期,哈萨克族一部分东归迁至这里,因见其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便称为“可克达拉”。“可克达拉”为阿尔泰语系语言“绿色的原野”之意。

6、双河市。市名源于唐代在西域的博乐一带建立的双河都督府,取自于精河和博尔塔拉河双河之意。寓意双河市所在的第五师来源于哈密垦区和博尔塔拉垦区两个历史源头,1949年11月,十六师进驻哈密地区创建了哈密垦区。1953年5月27日,十六师改番号为第五师,1960年5月到1963年1月第五师官兵西迁博乐市,最终创了现在的兵团第五师双河市。

7、五家渠市 五户人家修渠定居,清末民初有杨、冯、杜等5户人家,为种地从老龙河引出一条水渠,人称“五家渠”。五家渠被作为自然镇名称沿用到2001年。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五家渠市。

8、胡杨河市。市名来源于兵团第七师130团奎屯河下游的胡杨河景区,取名胡杨河市有取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顽强生存之意,有兵团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四种精神内涵,体现兵团人在新疆两大沙漠周边、边境沿线,像大漠胡杨一样扎下根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对祖国、对民族的赤胆忠心和巨大的牺牲精神。

9、北屯市,北屯原名为“多勒布尔津”,1958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镇边将军张仲瀚为即将恢复重建的十师师部选址定点,因“多勒布尔津”成为中国最北的屯垦戍边重地而命名“北屯”,寓意为兵团屯垦最北之地。

10、昆玉市。昆玉市名源于中国最早的文化典籍《山海经》——昆冈出美玉。昆仑山自古出产美玉,而又以和田玉为最佳,将昆仑山与和田玉相结合,即昆仑山的美玉。虽然十四师人口少,耕地规模小,但其战略作用却如同昆仑山玉石一样弥足珍贵。

文字有些多,认真同学都会看到这。有需要给我留言。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