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期权市场加速扩容,成实体企业套保一大选择
随着商品期权不断扩容,越来越多企业运用场内期权进行对冲风险。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国有企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西部地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利用期权进行套保。2022年国内期货交易所新上了8个商品期权,商品期权扩容至28个品种。
多位期货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方面,场内期权相较场外期权具有流动性强、定价透明等优势;另一方面,期权相较期货保证金更少,更具有灵活性,避险的同时可能增加收益,场内期权还可以对期货套保进行风险管理。
展望2023年,徽商期货期权部负责人李红霞认为,商品期权仍有望继续扩容,期权市场的成交量、持仓量、成交额也有望继续增加,目前资管市场资金看中商品期权市场的收益性较大,因此不断去寻找更多的交易机会。看好有色期权、化工期权、黑色系螺纹钢期权的交易机会。
商品期权市场规模大增
国内商品期权市场起航于2017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先后各上市1个商品期权,分别是豆粕和白糖期权,2018年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上市国内首个工业品商品期权,为沪铜期权。
2019年~2021年商品期权市场经历迅速扩容后进入平稳过渡的阶段,三年内商品期权上市数量先升后降,分别为7个、8个、2个,到2022年又大幅扩容,年内新增8个商品期权。至今,国内商品期权数增至28个。
随着品种的不断扩容,商品期权市场规模也大幅增加。到2022年12月30日,我国商品期权成交量较2021年同期增幅达80.17%,持仓量增幅达23.36%,成交额增幅达41.90%。PTA期权在成交量上排名全市场第一,豆粕期权在持仓量上排名第一,原油期权在成交额上排名第一。
“纵观全市场期权在成交量、持仓量和成交额等指标上的排名,可以发现2022年商品期权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PTA期权、豆粕期权、铁矿石期权、甲醇期权、玉米期权、棉花期权、原油期权、棕榈油期权、沪铜期权等品种流动性逐步增强。其中在宏观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2021年上市的原油期权和棕榈油期权的流动性快速提升。”李红霞称。
在业内看来,场内期权的扩容为场外衍生品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风险管理工具,场内外的交易联动将推动两个市场双向引流的良性循环,期权市场的参与度将得到有效提升。
“有部分企业前期参与过场外期权,感受过场外期权对企业日常经营带来的好处,当企业主营业务品种上了场内期权后,由于场内期权较场外期权具有流动性强、定价透明等优势,因此企业在具备一定期权基础的背景下,建立起套保团队,参与场内期权。”李红霞告诉记者。
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期权套保较期货套保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果只用期货对销售库存进行保值,就直接锁死了现货可操作的空间,而企业在分析行情和评估最大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期权套保,对现货有更灵活的操作,避险的同时也能增加收益。”一家铜加工企业高管刘明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一家大型电缆企业负责人郭辉也称,期权比期货更具有灵活性,比期货投入更少的资金,降低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投入,降低了持有头寸时的亏损风险,期权能规避期货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企业不会因为期货盘面价格迟迟达不到自身目标价位而束手无策。期权产品的出现,使得企业套保方式更具多样性。
除了更具灵活性、降低交易成本之外,李红霞认为,场内期权还可以避免基差对套保效果的影响,期货套保过程中企业最不希望看到现货挣钱,但是面对期货套保大幅亏损的局面,场内期权可以将套保亏损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还可以对期货套保做风险管理。另外,期权市场可以有更多无风险套利机会。
实体企业用期权套保有“窍门”
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波动较大,企业和投资者风险对冲的意愿与内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期权凭借其交易的灵活性及非线性特征,成为实体企业套保的一大选择。那么,实体企业是如何利用期权进行对冲风险?
刘明所在的铜加工企业从成立以来便开始运用铜期货套保,2020年开始研究期权结合现货经营套期保值,2021年正式尝试用期权结合企业经营做套期保值。据第一财经了解,该企业的现货处于全套保状态,其中3%~5%的比例运用期权进行对冲风险。
刘明向记者分享操作策略称,2022年二季度和三季度铜价在60000~72000元/吨上下波动,公司分析每月行情,针对1到2个月的销售库存,在远月择时卖出看涨期权保值,然后根据行情和价格再选择行权或者平仓。同时每个月根据接到的远月交货零碎订单敞口情况,在行情短期小幅震荡下,则采用卖出看跌期权方式保值。
“我们运用期权套保是连续月的操作方式,以6月~7月为例,7月是铜杆行业的淡季,根据风险敞口和预判行情不会上涨,6月份择机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卖出7月合约看涨期权。同时分散在不同的合约进行操作,平滑全部仓位及短期价格波动对单一合约的影响,也避免单一合约的流动性问题。”刘明同时称。
就运用期权进行管理风险的效果而言,刘明以2022年部分交易情况介绍称,2022年3月1日至9月15日期间,期权日均持仓量约为788吨(158手),期权累计成交量为4798手,累计权利金收入为2875.68万元,累计权利金支出2666.44万元,期权端盈利209.24万元,结合现货来看,总体盈利约为500万元。
还有些企业则是因为投标中标存在时间差异、合同定价方式多种多样等原因,利用期权进行套保降本。
郭辉对记者称,公司订单以约定固定价格为主,交货周期相对长,若不进行有效套保管理,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风险。由于投标与中标之间有一定的周期,单一期货套保方案已不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为此公司以生产实际结合未履约订单需求及履约情况,针对铜、铝品种进行期权风险管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据他介绍,该公司在两种情况下会运用期权进行套保:一是新增重大投标订单,现货价无利润空间,通过卖出实值看跌期权进行套保降本;二是企业期转现出现升水情况时,可通过卖出虚值期权收取权利金弥补现货升水损失。
实操中仍存难点
当然,期货公司以及实体企业在运用期权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问题。
“企业具备衍生品层面知识储备的人员比较少,操作团队提交申请,决策层面对风险评估没有实际可参考案例,比较谨慎,会出现观望等待的情绪,以致项目无法落地等问题。”弘业期货相关人士称。
李红霞以企业运用期权的策略分析称,企业运用期权对冲风险一般按照市值对冲原理建仓,随后在交易的过程中不进行动态对冲,其中存在团队对期权动态对冲了解不深入等原因,导致最终的套保效果可能有限。另外,企业运用期权对冲风险还会出现贪图小便宜,选择极其便宜的虚值期权,导致白白亏损权利金,因此,企业要合理选择期权合约,学会使用期权组合策略,降低权利金支出。
“企业和期货公司都缺乏同时有现货和衍生品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期货公司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敞口。”建信期货相关人士称。
就企业使用期权工具的建议而言,郭辉称,需要以订单或者现货为参照物来做套保,不要投机、不要偏离初心,锁住一定价差便可以,不过度追求收益,否则可能出现较大风险。
同时,多位期货公司人士建议,交易所加大期权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宣传和培训,协助企业培养结合现货期权交易方面的人才;从资金利用方面,希望交易所考虑降低期权交易保证金水平。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针对可以且愿意参与期权市场的企业,上期所近年来开展了期权“走进企业 服务实体”试点实践活动,支持产业企业利用原油、铜、黄金等场内期权产品进行风险管理。鼓励期货公司发挥专业能力,帮助企业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上期所根据运行情况,给予一定手续费减收支持。
(文中刘明、郭辉为化名)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