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潮歌的《又见敦煌》?
今天刚看完《又见敦煌》,因为之前看过《又见平遥》,对这个演出的形式有基本概念,去之前在知乎查了一下,发现评价普遍不是很高,但是因为我很喜欢《又见平遥》,所以还是有那么一点期待。
但是,从第二幕开始,我的心情就从期待变成莫名再变成气愤,最后就剩下冷笑。
先说值不值得去吧——如果你是一个消遣娱乐看热闹的旅游客,那三百块钱花的倒也不亏。这个剧的目标观众本来也就是这样的游客吧。
然后我们就来说说内容——
第一幕介绍敦煌名人,没什么好说的,看看各种人物走秀,挺好玩的。
第二幕说王道士与莫高窟的文物。吐槽内容之前,先说一个表现上的问题:从“木箱”里钻出的飞天/菩萨(虽然在后面的剧情里看出应该是菩萨,但在造型上并没有进行区别),在某些光线下看起来如同活鬼,可怕极了。
这一幕的故事从现代的研究员质问王道士开始,想知道文物被运走那天发生了什么。所有的台词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就是一个大人批评孩子:“你知不知道你做错了?”孩子:“我知道错了,但是……”大人:“错了就是错了,别狡辩!……但是我原谅你。”
这一幕最初的问题是当初发生了什么,作为现代观众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件事的后果,想从这里得到的只是前因,但表演中只是匆匆带过,大段的台词都在表达乡民对文物的不舍和忏悔(说实话,如果当地人对莫高窟里的菩萨怀有那样刻骨铭心的感情,莫高窟怎么可能衰败成那样?靠王道士一个人守着?)。
这一幕里王道士和搬运文物的村民声泪俱下撕心裂肺的忏悔让我感到生理不适——就是你明知道这是假的,是强行煽情,但是周围的表演、声光压下来,试图强行榨出你的眼泪。
而且我不明白,这群乡民冲着菩萨喊娘是什么操作?除了观音菩萨因为各种原因被当做女性之外,谁还见过哪个菩萨是女的?????
第三幕我把它总结为敦煌的女性,就是这一幕给我气笑了。
这一幕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位夫人给自己的丈夫写信,信遗失在路上,在千年之后被人发现。这一部分内容上没什么槽点,但是让那位夫人从被窝里爬出来写信,也是强行香艳一下,满足观众的窥私欲。
第二部分是讲莫高窟壁画上的女人们,这个部分就很有意思了。莫高窟壁画上的女性大部分都是供养人,而壁画虽然对她们的衣饰妆容进行精心描绘,但比起表达个性,壁画表现的其实主要是她们的家庭身份,社会身份,以及宗教身份。
正常来讲,对于一个出钱修佛窟的供养人,她最关注的应当是她的信仰。但《又见敦煌》里的女供养人们在干嘛呢?“啊,我要被画到壁画上了!我的容貌可以被保存千年了!我的化妆品呢!我要化妆!”面对千年后的观众,她们问什么呢?“我美吗?”当后人告诉她们,因为颜料的氧化,她们的容貌难以辨认,她们是什么反应呢?“怎么可能!我化妆了啊!求求你们!把我脸上的黑色洗掉!还我美貌!”
王潮歌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不去表现女性供养人在莫高窟建造中的贡献,不去讨论女人在佛教中的经历和作用,反而去加深女性“花瓶”的刻板印象?
第四幕是一个十分凌乱的收尾,我都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反正最后是定在千年传承至今上。但是有一句台词特别神奇——在第一个片段里,一群戍边将士跪拜天地祖宗,以求生还,跪拜完了,领头的士兵喊了一句:“留咱一条命干什么?——找女人,下种!”后面又在说什么“生生不息”(台词听的可能不太对,但是意思绝对没错)这一句瞬间把我拉回《又见平遥》里我最讨厌的那一段——经过挑牲口般层层挑选出来为少东家延续血脉的少奶奶因为难产,在生下儿子之后死去,临死前说:“我生都生了,死就死了吧……”
这两段放在一起,我强烈怀疑王潮歌对(带有乡土气息的)延续传承,生生不息的理解就是下崽。而且身为女性的王大导演,表现的都不是女性的生育力量,而是生育责任,生育资源。如果说《又见平遥》因为事件本身的限制,以“留根”“留种”作为主线索来表现血脉,勉强能使少奶奶这段合理化,那《又见敦煌》里这句可有可无的台词就完全提现了王潮歌个人的思想和观念。
总之,抛开声光电,《又见敦煌》是一个节奏混乱,内容松散,从骨子里散发着狭隘迂腐气息,又试图强行煽情的垃圾表演。如果你来敦煌,可以看着消遣,但不要妄想从里面学到什么。如果要二选一的话,我建议省下钱看《又见平遥》——至少它讲了一个好故事。
【补充】今天在出租车上看到了《又见敦煌》的宣传册——
请问王大导演,“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又见敦煌》它占哪一项?这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它展示的是“人类的敦煌”吗?分明是中国的敦煌,甚至是汉人的敦煌。我没看到敦煌作为贸易重镇的经济文化交流,只看到对抗——中外的对抗,民族的对抗,人与自然的对抗。而且四个区域的内容各自独立,联系薄弱而强行,根本没做到“互相牵引”,仿佛从前写命题作文,发现跑题了,开始在每段里强行点题。宣传上说的唯一正确的就是“没有时间的界限”。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