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疯狂挖人的背后,全国性挖人潮正在蔓延?
因为向“兄弟医院”挖人,且一次性挖人近40名,被戏称为“宇宙第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波不断。
事件最早曝光于5月20日,据《健康时报》报道,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副院长抱怨,心外科10余名医务人员不告而别,甚至连执业地点都没变更,直接去郑大一附院上班。同样被“挖走”的,还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20余名医务人员,与郑州七院加在一起,有将近40个人。
郑大一附院的行为被描述为“成建制”地、从下级卫生医疗机构“虹吸式”地挖人。
挖人和被挖的三家医院,都是当地三甲医院,郑大一的体量和全国的影响力,远超其他两家,同时行政级别更高。
舆论发酵后几日,河南省卫健委发函叫停,“被挖”团队或将分别退回原单位上班。
半月后,八点健闻从多方了解得知,该事件又有新进展。
一名接近郑大一附院的知情人士表示,被挖的近40个医务人员并非“不告而别”,“提辞职了,只是原单位不放。”该知情人说,因为对体制内医生而言,档案意味着一切。但人事转移流程很复杂,因此想先到新单位就职,再慢慢办离职手续。
意料之外的是,原单位找了河南省卫健委,事情还被捅到网上了。
另一名接近被挖人员医院的知情人士告诉八点健闻,郑州七院被挖10余名医务人员,基本是一个团队,但最后都没有去郑大一附院,目前已返回郑州七院继续上班;而阜外华中医院则有2位医生已加入了郑大一附院,其余的人也回到了原单位。“七院的医生就没走,不存在网传的病区瘫痪的情况。”
郑大一附院是第一次成建制地挖人吗?
八点健闻多方了解到,近些年,郑大一附院持续在河南省内医疗机构“挖人”,一个科室成建制地引进人才,这并非第一次。但一次性挖走“兄弟医院”近40人的情况,确不多见。
但如果把视线拉远到河南省,挖人的医院,并非郑大一附院一家。
一位郑州市医疗系统工作者坦言,这些年,郑州的其他三甲医院也在向河南省内其他地市区县的基层医疗机构吸取人才。
“全国范围内也是这样,都在互相挖人,但郑州区位优势不行,所以从全国挖人的成功率不高。”该知情者坦言,郑州的医院挖人,从河南省内挖更容易成功。参照郑大一附院的举动,颇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既视感。
再把视线拉远到全国。郑大一附院此次的挖人风波,只是全国各大医院抢人大战的缩影——一头是快速扩张的大医院们“求贤若渴”,另一头则是一技傍身的大夫们“择木而栖”,优秀医生向医疗发达地区转移。
舆论发酵的1个月中,多方对郑大一附院、集体离职的医生、大医院虹吸优质医生等多方的声讨不断。
但关于医生人才流动,更值得探讨的是——大医院从小医院挖医生,合理吗?医生能不能自由流动?医生人才的流动,会加剧医疗机构之间的马太效应吗?疯狂挖人之后,超大医院的运营困境能解决吗?
极度内卷的郑州医疗人才市场
郑州的医疗生态系统相对封闭,本地医生较少流出省外,医生在郑州不同医院间的“反复横跳”,圈内人早已见怪不怪。
而不论是招聘、选拔、薪资、安置费用等显性成本,还是信息壁垒、医疗文化差异带来的人才存活率等隐性成本,同城招聘医生都比从北上广等医疗高地挖人的成本更低。
内部消化加剧了兄弟医院间的人才竞争,“连锅端”式的招兵买马更是成为常态。
一位了解郑州医疗圈的受访者向八点健闻举例,一个专攻儿童心脏手术的医生团队,先后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供职,最后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挖走,三家单位相距不超过20公里。
郑州市20余家三甲医院中,巨无霸式的郑大一附院最早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医生薪资远超其他医院,加之连年跃升的学术排名与源源不断的患者涌入,郑大一附院成为河南医生们的心之所向,甚至有网友戏称,“能去一附院就等于获得省内优先择偶权”。
“虹吸效应”使郑大一附院的职工数量迅速扩增至约1.2万人,部门人数陡然上升,内部组织膨大,被细分成更多的科室、医疗组。医院官网显示,该院南院区的外科医学部共细分出18个门诊科室,甚至包括“甲状腺外科门诊”和“疝与腹壁外科门诊”。
万人团队却依然未能满足郑大一附院的胃口。今年年初,郑大一附院发布公告招聘400名博士,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郑大一附院的医生对科室不断填充新面庞这件事早就习以为常,但此次40多人集体跳槽,还是让大家难以接受。
“我反对如此大规模地挖人。”郑大一附院一位外科医生向八点健闻表示,“之前,每次引进2~3个人还好,但这次一口气去挖40多人,甚至包括监护室护士,我们很多大夫认为不合适、也很不正常。”
郑州另一三甲医院的医生则向八点健闻表示,郑大一附院一直在周围挖人,虹吸基层医生。“之前还算正常流动,这次两个中青年团队‘连锅端’有点猛了”。
身处事件漩涡的心血管团队与心脏移植团队对郑州任何一家医院来说都是能撑门面的稀缺资源,涉事的三家医院展开“激烈争夺”,衍生出罗生门式的内情。
成建制挖人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大医院求贤若渴,优秀医生择木而栖,小医院承受人才流失的隐痛——某种程度上,此次发生在这河南郑州医疗系统的挖人风波,并非孤例,近些年全国医生流动的也呈现着这样的规律。
对于此次事件而言,同城挖人虽然成本低,但舆论风险高,容易被行政命令限制;但大多数跨省的挖人,就远没有此类后顾之忧。
千禧年之后,医疗新基建快速发展,全国南北、东西的医疗资源多寡差距被迅速拉大,医生流动的动力变强。近几年,深圳、海南、厦门、苏州、西安等多个城市中,公立医院发展迅速崛起,各城市也在全国范围内招揽名医。
伴随着市场化的浪潮,医生们的流动性加大。优秀医务工作者跨市、跨省、跨区域流动,步履不停。特别是在一些有快速扩张需求的医院和地区,一掷千金招募人才,也并不罕见。
有研究提出,优秀的卫生人才离职再就业的转换成本较低,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高的议价能力。寻求更好发展平台的专家人才倾向于选择优渥的人才引进补助和福利,而不是偏安一隅。
以深圳为例,为扭转在一线城市中“医疗洼地”的形象,深圳近6年内投入1000亿,从全国挖学科带头人、医学团队,动辄百万、千万年薪。《深圳市卫生健康系统人才招聘公告》也显示,近年深圳公立医疗系统招聘人数逐年递增,从2017年的1691人飙升到2021年的7734人。
这项深圳公立医院的“三名工程”颇有成效,根据深圳市卫健委官网显示,“三名工程”已经引进了高层次医学团队197个。
原广东省卫健委(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曾告诉八点健闻,广东省有医疗高地建设规划,包括30个省一级的重点专科建设任务。为此,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几家院校与主力医院积极留人、挖人。而广州、深圳以外地区的医疗人才市场,则有种凄凉的感觉。
当人才的流入地“喜盈门”之时,那些经济实力较差、不具备后发优势的省份,便不得不承受着人才流失带来的隐痛。
十多年来,广东省凭借优渥的条件先后吸引着东北、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医生前来。
廖新波回忆,曾经广西卫健委的一位官员曾向他抱怨,他们不愿意送医生到广州进修,因为送出去的人总是有去无回。
东北医生人才塌方式的流失,更触动着当地医疗圈敏感的神经。“迁徙潮”从医生个人出走、点状的流失,演化到科室主任带领人才组团式流失。
一位在东北工作了40多年的医生王杰,这些年见证着身边的优秀团队离开东北。他告诉八点健闻,仅仅过去五年,他所在城市的医疗系统就有20多个团队离开故乡去到南方。“其中包括100多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教授和副教授,大多是年富力强的教授。”
疫情给这场跨区域的全国医生迁徙,按下了暂停键。但在一个地区内,非龙头医院的人才流失或将加剧。
广州艾利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介绍,最近,他们正在做一项疫情对各地、各级公立医院诊疗量影响的研究。从现有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公立医院诊疗需求三年内波动下降,但区域间的下降幅度并非均衡。
例如厦门等地的龙头医院3年来的诊疗量不仅持平,甚至略有上升,部分医院达到105%。
庄一强解释,地方的龙头医院几乎是“两头吸引患者”,对于本来流失到北上广看病的高端患者,疫情原因只能去省内龙头,而因核酸检测等较为繁琐的就医流程,此前习惯去其他小医院的病人也更倾向到龙头医院就诊。
由此,地方龙头医院的医生收入与此前持平,但小医院则收入下降,医生们便更想挤破头进入市内或省内的龙头医院。
疯狂挖人背后:超大医院的困境
郑大一附院或许代表着一批已经做大,但还想做强的大医院们。
通过十多年的基建扩张,这些医院往往拥有巨无霸的床位规模,人员设备齐全,尽其所能虹吸周边和基层患者,包揽大小手术。
但相较北上广的老牌医院,这些“新贵”大医院们治疗疑难杂症的技术实力仍捉襟见肘。尽管粗放扩张的大跃进时代仍未终结,但规模已不再成为中等生们追逐的唯一指标。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新的绩效指挥棒。
今年3月,河南省卫健委发布《2021年度河南省三级医院基于DRG绩效分析报告》,郑大一附院虽然居于首位,但衡量疾病难度系数的CMI值却排在前十之外。
庄一强同样指出,2022年3月,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学科名单发布,郑州大学的临床医学学科此前带“自选”的括号被摘掉,意味着学科从建设单位升级成受教育部认可的正式单位。但郑大一附院的临床医学与真正的一流学科仍存在一些差距。
如何摘掉“宇宙最大乡镇卫生院”的帽子,与老牌知名医院比肩,成为郑大一附院亟待解决的难题。
短短9年内,郑大一附院从复旦大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的百名开外攀升至19名,位次上升了81名。对绝大多数医院来说,郑大一附院正以惊人的速度“弯道超车”。而眼下,它的野心不止于此。
2021年12月21日,郑大一附院新院长王成增上任,他在干部任职大会上表态,一定要让医院挺进全国前十。为此,院领导们提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各部门、学科摸清家底,找准与国内顶级医院的差距,制定量化指标。
2016年,在营收接近百亿后,郑大一附院不再对外公布经营数据,但据医学界智库称,这家超级医院的营收仍以每年10亿元的速度增长。
业内人士向八点健闻透露,郑大一附院一直以来都对科室的业务收入考核指标很高,各科室运营压力非常大。此前有科室无法完成任务,医院按空床率把床位分配给绩效更好的科室。此次新院长上任,提出的三年计划更是个大动作。
但郑大一附院也面临着自己的难题。在洪水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医院正经历着一段低迷期。
业内人士称,自去年郑州7·20洪水后,郑州疫情基本每隔一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管控时间比较长。正常时期,郑大一附院有60%以上是河南其他地市和基层的患者,疫情期间限制流动,非必要手术或者非紧急的情况,都来不了郑州。
如此境况下,维持正常运转、完成高质量发展任务,挖高质量人才,提高医院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了眼下最快捷、甚至为数不多的路径。
何止郑大一附院,横亘在“新贵”的超大医院面前的运营难题,始终是“既要、又要、还要”之间的难以兼顾。
一方面要和顶尖实力医院比肩,强化高质量学科、增加疑难手术等“展示肌肉”的项目;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巨无霸”医院的运转,持续保障业务增长。到了疫情这两年来,“新贵”超级医院面前的难题,还有抵御低门诊量、住院量下降的冲击,保证医院的运行。
而挖高质量人才加入,成了快速实现所有需求的一条路。
一位医院管理专家打比方说,正常的医院运营就像是煲老汤,需要熬制很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培养人才、建设学科,这些都是不可能绕过的课题。而“新贵”超级医院崛起后,筑巢引凤、高薪挖人,就像是煮滚汤,水开后就马上下菜煮面,端上餐桌。
“所谓的引进人才很好听,其实就是在存量里面争来争去,存量有限,未来怎么办呢?把各路能人都齐聚一堂,但人才之间的竞合关系,真的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吗?”
近些年,“新贵”超级医院不在少数,公立医院建设也在加速。房子盖好了,硬件配好了,医生从哪来?优质医生不足,甚至护士不足,都可能在未来表现出更大的缺口,医疗机构间的挖人、抢人也许并不会停。
医生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摆在郑大一附院等“新贵”超级医院面前的,除了抢人和快速膨胀,或许医院也要在人才建设与发展野心之间,寻找到平衡。
严胜男、严雨程|撰稿
李琳|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责任自负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