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背后的老板,从小职员到身价过亿,于冬是如何逆袭的?
文今夜无设防
《长津湖》上映4天,票房已经走向了15亿。
目前预测票房,达到了46亿。
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国庆档票房冠军了。
最近的一段时间,这部电影的演员、导演也是频繁引起热议。
不过演员的部份蛮多人关注易烊千玺的,咱们下篇再继续谈演员的故事
(易烊千玺在东南AG亚游泳的照片)
只是电影的制片人于冬,却鲜有人关注。
他是电影《长津湖》背后的发行公司,博纳影业的创始人。
虽说他很“低调”,但他的故事却相当精彩。
1
别看如今的于冬,人至中年,有一点发福了。
不过曾经的他,也是一个“追风少年”。
1971年,于冬出生在北京市。
他懂事的时候,“十年动荡”就已经结束了。
中学时期的于冬,是个妥妥的文艺青年。
年少轻狂的他,还和同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叫做“星园”。
他担任社长,定期出刊。并且一弄,就是好几年。
他确实热爱艺术。
这样对艺术的热忱,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于冬的人生,就像后来朋友评价他的:
他赤诚地尊敬文化人,这样的人无论怎么怠慢他,他期间无论怎么不舒服,最后还是会有求必应。
于冬是19岁那一年接触的电影。
他是北京电影学院发行管理系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可虽说考入了电影学院,但彼时的于冬,对未来也不是特别清晰。
他只是充满理想地想要离艺术近一点。
一直到1993年,读大三的于冬,去北影厂发行科实习。
发行科的杨科长,带他去吃羊肉泡馍,席上拿出一瓶二锅头,一顿酒下来,于冬没倒。
杨科长高兴极了,指着他说:
这小子不错,可以跑发行。
年轻的于冬,才算是稍微找到了一点方向。
于是1年后毕业,他就果断地加入了其中。
但等到他加入,才发现一切没那么简单。
都知道当时内地的电影,发展并不是特别好。
那个时候,实行的还是“统购包销”,电影制片厂拍完电影都卖给中影公司,中影给每部电影预付100万元。
再根据卖拷贝的数量,跟制片厂结账,一个拷贝10500元,多退少补。
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大批粗制滥造的小成本电影涌现。
制片厂花二三十万元拍部电影,交给中影,拿回的钱基本都发工资了,没钱再拍片。
烂片扎堆,拷贝自然不好卖,整个行业越来越“低迷”。
甚至有一些电影院,已经成了专供二人转演出的场所。
初入行的于冬,看着此番情景,心凉了一大截。
2
虽说那个时候行业低迷,但于冬却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当时跑发行,到了任何地方都是先喝酒:
一杯酒一万块钱,一个拷贝。
有一年冬天,于冬跟着科长去山西卖片子,磨了两三天,卖出去5个拷贝,挣十万块钱。
合同签完,一行人高兴地回家,谁知回程遇上大雪,高速封路,不得不改走国道。
他们坐在那辆拉拷贝的面包车里,四面漏风,也没有暖气,外面下着雪,没吃没喝,就这么看着太行山上数万辆拉煤车停在崇山峻岭当中,根本走不动。
不过一群年轻人在一起,也不觉得苦,反而还挺开心的。
就算是多年后,再想起那段卖片子的时光,于冬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温暖:
那时电影经济很困难,市场低迷,但大家建立的感情,那种融洽,是现在没有的。
事实上如昔日的杨科长所言,于冬很适应这种生活。
没过几年的时间,就凭借出色的发行能力,成为北影厂史上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
可行业低迷,他一个人升得再快也没什么用。
内地电影产量过低,没有生产就没有发行,不出差的日子里,于冬就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虚度光阴。
一个阳光满溢的午后,他和同样分到北影厂的同学坐在主楼门口台阶上,一边抽烟,一边讨论未来。
在那些无所事事的夏日里,于冬思考最多的事情就是,下海单干或者留在北影厂、等着升科长。
正当他纠结的时候,1999年,几个大的电影公司合并,成了如今的“中影”前身。
于冬的“升迁”梦,也在各种合并、整理中,彻底破灭了。
本来他就有点“失望”,这样的一个契机,让他下定了决心要辞职单干。
做决定容易,真正实施起来就比较难了。
28岁的于冬,拿着自己的3万块钱,和借来的27万块钱,创立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并且因为胆大心细,于冬很快就找到了第一笔生意:
黄建新执导、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
片子拍了3年,一直在库房放着。
于冬在北影厂时看过样片,觉得还不错。
再加上这也是王志文、江珊继《过把瘾》后,再一次的合作。
嗅到了“宣传点”,于冬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他便托人找到了黄建新,非常诚恳地表示:
我很想发行这个电影,但是没有多少钱,反正先给你30万作为定金,做不成做得成,你就相信我一次。
于冬打动了黄建新。
事实上,于冬也确实有眼光。
《说出你的秘密》在内地创下1000万元票房,于冬赚了50万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博纳就这样开张了,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于冬都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
到处喝酒,卖片子。
陈凯歌曾感叹,于冬如此拼命的做事方式是典型的“推销员之死”。
因为他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酒的路上。
3
虽说于冬自己很努力,但他也是赶上风口的一批人。
2001年,博纳已经开张两年,发行了不少好电影。
这其中的一部《我的兄弟姐妹》,更是拿下了2000万元。
于冬又赚了一笔。
更关键的是这其中,于冬结识了电影的制片人文隽,香港著名的电影人。
当时《我的兄弟姐妹》上映以后,他回到香港只跟同行讲了三个字:
分到钱。
于冬通过这条线,取得了诸多香港电影人的信任。
2010年前,博纳获得包括《无间道》在内80%香港电影的内地发行权。
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如意”。
比如成龙的《宝贝计划》、徐克的《七剑》,都先后与博纳失之交臂。
正在上升期的于冬,感到了“危机”。
他觉得光靠发行长久不了,还得继续“下沉”。
所以这之后,于冬又带领着博纳,由发行扩展至影片制作、投资、影院及院线业务。
赶上了香港电影市场“低迷”,大量香港导演北上发展。
本来双方之前就有联系,于冬很自然地找到了他们。
像是陈可辛、徐克的北上之路,都有博纳和于冬的参与。
以及后来的王晶、林超贤,基本上变成了博纳主导。
而且实践证明,于冬和博纳走的这条路确实是对的。
不管是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还是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以及这一次的《长津湖》。
港片导演再加上主旋律,创造出了不少口碑、票房俱佳的电影。
在这样的基础上,于冬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虽说博纳的上市之路不顺,但一路走来的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
以至于2019年的时候,于冬还以45亿,位列《2019年胡润百富榜》第912名。
4
可以说如今的于冬,已经从一名小职员,逆袭成了身价过亿的电影人。
都说商人“重利轻情”,但一路走到今天,于冬还难得地保持着年少时的一些“文人气息”。
记得当初,许鞍华拍电影《桃姐》时,因为电影的类型限制,圈内人都不看好。
找了一大堆人也没拉到投资,于冬站了出来:
我觉得好的导演,他们都有内心想表达的故事,只要大家能够达到一定的认知、共同点,你就应该鼓励他大胆地去拍这样的戏。
这才有了电影《桃姐》。
其实这些年来,于冬做的类似事还有很多。
除了是一名商人,他还是一名优秀的电影人,还在想能创作多少经典的银幕形象,就像他说的:
银幕形象会留在观众脑海,这对一个电影人来说就足够了。
AG亚娱转自今夜无设防
上次有朋友问我
遇到不能体现时该怎么办?
我问过专业人士了,只能说明你的不合法,所以被黑了,劝你不要再继续下去
如果有不能体现的问题,可以来唠唠
说不准能给你一个不错的建议,互相学习。
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网贷噢!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下一篇:谐音梗故事:蠢春和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