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中国财经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15 阅读数:人阅读

 

一、 研究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之时,美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却不断抬头。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发动贸易战:2018 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2017年中美贸易美方逆差3700亿美元为由,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铝产品征收25%关税,由此正式掀开了中美贸易战序幕。2018年7月6日,美国政府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标志着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开始了贸易战。2019年6月29日,中美元首大阪会晤同意继续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2019年8月24日,美国宣布将提高对约5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严重违反大阪会晤共识。

长达一年多的中美贸易战,给中美两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中美贸易战”日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媒体也密切关注“中美贸易战”的发展和动向。其中,尤以财经媒体最为突出。本文试图探究中国财经媒体在“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中如何通过选择新闻框架进行议题建构,传统财经媒体和财经新媒体关于“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框架的各自特征。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分析和发现当前关于“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相关报道提供参考借鉴。

二、 理论基础

最早从社会建构的视角研究大众传媒影响人们现实认识的著作是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他认为“在媒介社会里,人们对客观媒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1]尽管李普曼没有明确提出“框架”一词,但之后的框架研究多多少少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框架”研究真正开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在心理学研究方面,“框架”理论的发展起源于雪瑞夫。1935年,雪瑞夫提出“参照框架理论”,即“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1955年,“框架”一词的概念首先由贝特森在《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提出,他指出“框架是一个有限定的、阐释性的语境”。[3] 在社会学研究方面,戈夫曼被认为是第一位将框架理论发展成型的学者。1956年,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框架”的概念。[3]1974年,戈夫曼在《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提出“框架理论”一词,即所谓的“社会事实”需要经过重新组合和再现才能呈现给大众,这是“框架”的源头。[4]塔奇曼将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引入媒介研究,他在《做新闻》中描述了媒介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介组织的运转规则和空间布局等。[5]1980年,吉林特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他认为“媒介框架是一种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的范式。”[6]1989年,甘姆森将框架分解为2个层次:即“框限”与“架构”。其中,“框限”指人们观察世界的镜头,代表观察事物的取材范围;“架构”指人们由框架建构的内容。他的观点在新闻分析上对应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材料的选择,二是新闻材料的建构。[7]潘忠党在《架构分析:一个理论亟需澄清的领域》,指出架构分析是对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裁选和诠释现实生活的某一部分,与甘姆森的划分一致。[8]1993年,恩特曼在《架构:一个破碎范式趋向澄清》中认为:框架牵涉了选择与凸显两个作用,补充了框架的凸显作用,成为后来西方研究者引用较多的框架定义。[9] 另外,还有学者对框架进行了分类总结。学者臧国仁在《新闻报导与真实建构;新闻框架的理论与观点》,并把框架结构分为高层、中层、底层三个层次。高层框架是指对某一社会事实的主题的界定,即“这是什么事情”;中层框架指包含新闻事件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低层框架则指新闻框架隐藏最深的结构,通过语言、符号、修辞等特点来表现。[10]关于报道框架理论,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成熟的报道框架分析范式与方法。

新闻报道框架具有选择、凸显和诠释三个层面的作用,因此,本文将《经济日报》与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分析相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取材框架,即选择何种材料进行报道;第二层是显著性框架,即框架赋予所选报道何种程度的显著性;第三层是建构框架,即如何组织和建构新闻文本。

三、 研究方法

(一)媒体选择

为深入分析中国财经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框架,本文选取党媒《经济日报》和财经新媒体“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

《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也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关于“中美贸易战”的事态发展拥有最权威、最及时的消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财新网定位于原创财经新媒体,以客观、专业的视角,7天24小时输出高品质的原创内容,是财经新闻资讯必读网站。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专业性强、影响力大,是财经新媒体的领头军。因此,本文选取这两家媒体进行分析。

(二)数据选取

本文使用以下数据库和网站获取对应媒体的相关报道:

1. 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经济日报》);

2. 财新网官方网站(http://www.caixin.com/)。

2018 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2017年中美贸易美方逆差3700亿美元为由,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铝产品征收25%关税,由此正式掀开了中美贸易战序幕。故本文以2018年3月23日为样本采集起点进行研究,全面、深入探析《经济日报》和财新网的新闻报道框架并进行对比分析。

在数据库或平台搜索 “中美贸易战”和“中美经贸摩擦”关键词,选取2018年3月23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人工查重并剔除无效文章后,共得到《经济日报》130篇、财新网239篇。

(三)编码表类目的建构

本研究在类目构建上使用文献梳理法并结合文本归纳法。首先借鉴已有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如冉华和王凤仙于2016年使用的“三大党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框架报道研究,以及侯迎忠和蔡思岚于2018年使用的“香港主流报纸涉‘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研究”的内容分析编码表。在此基础上,本文在选取的两家媒体中按比例抽取15-25篇报道作为理论样本进行质化研究,并进行开放性编码,以此归纳出类目,得出以下编码表。

(四)信度检验与数据分析

在内容分析方面,培训2位编码员,从整体样本中随机选取37个样本单位进行编码员间信度的试点评估,由编码员分别进行独立编码,计算克里本多夫alpha值均高于85.5%,达到内部信度要求。

四、 “中美贸易战”报道框架分析

(一)新闻报道的取材框架

新闻报道的取材框架是指媒体如何筛选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素材,通过稿件来源和新闻事实2个变量来考察。

1. 稿件来源分析

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多为时政类报道,消息来源多集中为政府机构、专家学者的新闻文本。因此,本文以“稿件来源”类目来表示关于“中美贸易战”新闻文本的来源方或提供方。本文将“稿件来源”分为“记者、评论员”、“官员、领导人”和“专家、学者”。

由表2可知,《经济日报》和财新网的“稿件来源”主要以“记者、评论员”为主,占比分别为86.15%和50.20%。可见两家媒体都非常重视对一手资料的挖掘,但《经济日报》作为传统媒体在采访报道方面优势更大。其次为“专家、学者”,占比分别为8.46%和40.59%。可见财新网报道来源渠道更广泛。再次为“官员、领导人”,占比分别为5.39%和9.21%。由数据对比可知,财新网的“记者、评论员”和“专家、学者”比例差异相对较小,更注重稿件来源的平衡性。

2. 新闻事实分析

新闻事实是经新闻文本表述,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本文将《经济日报》与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分为六种类型:会议论坛、领导人出访或讲话、政策措施、政策评论、专访和媒体调研。不同新闻事实的新闻报道其传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会议论坛”主要就“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起因和未来发展展开深入讨论,反映贸易战的多方观点和热度。“领导人出访、讲话”主要是中美两国元首、政府高官出访、讲话或新闻发言人发言,反映贸易战的事态变化和发展。“政策措施”主要是中美双方针对对方措施所进行的战略应对,反映两国战略应对发展情况及程度。“政策评论”主要是就中美贸易战的多方面、深层次、全方位分析,体现了贸易战的深层原因、分析、应对及预测。“专访”、“媒体调研”活动反映媒体对“中美贸易战”信息了解的迫切性和事态追踪的及时性。

由表3可知,《经济日报》和财新网的“政策评论”占比均最高,分别为36.92%和42.67%。其次,《经济日报》和财新网的“媒体调研”占比分别为17.69%和14.23%。可见两家媒体及时跟进“中美贸易战”事件发展。最后,“领导人出访、讲话”在《经济日报》中所占最小,仅有8.47%。“专访”在财新网中所占比例最小,仅有4.60%。

(二)新闻报道的显著性框架

媒体如何将所选新闻事实安置在有限的版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即为显著性框架。本文从两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一是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量安排,二是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篇幅安排。

1. 报道量分析

本文对2018年3月23日到2019年8月31日的369篇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其中,《经济日报》130篇,财新网239篇。由图1可知,《经济日报》2018年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其中,8月份的新闻报道数量最多,达到了17篇。可见,《经济日报》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在7-9月份形成了一个高峰。而《经济日报》2019年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数量在8月份最多,达31篇。财新网2018年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其中,7月份的新闻报道数量最多,达到了33篇。而财新网2019年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量8月份最多,达19篇。

由图1可知,《经济日报》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从2018年3月到8月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经济日报》新闻报道数量逐渐呈下降趋势。2019年4月至9月,《经济日报》报道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数量从2018年3月到7月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5月至8月,财新网的报道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可见,《经济日报》与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量总体保持较强的相关关系。作为党报的《经济日报》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数量随着贸易战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即当贸易战达到白热化阶段时,其报道量也相应处于小高峰的态势,而当贸易战发展较为平稳时,则报道量也较少。相比之下,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更具有预见性。贸易战正式开始之前,财新网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已经处于持续上升的热度,体现了其作为财经新媒体对贸易战的重视。

2. 报道篇幅

基于对样本整体篇幅的分析,本文将报道篇幅分为四个档次:1000字以下的是短篇报道,1000-2000字为中篇报道,2000字-3000字为长篇报道,3000字以上为超长篇报道。

如表4所示,《经济日报》的样本中有较多时政短评以及政策发布内容,对于“中美贸易战”的长篇分析相对较少,样本整体以短篇和中篇为主,长篇报道和超长篇报道较少。财新网的样本中有较多分析“中美贸易战”影响以及评论“中美贸易战”策略的报道,而政策发布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样本整体以中篇和超长篇为主,长篇报道和短篇相对较少。

(三) 新闻报道的建构框架

1. 报道主题

本文将中美贸易战的主题划分为三个类别;“政策发布及解读”,具体表现为报道围绕着中方或者美方发布的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政策或者是媒体对于新发布政策的简要解读或者转载;“战略分析及应对”,具体表现为报道围绕着对中美贸易战双方采用战略的分析或者是对中方应对战略的建言献策;“事件影响及评论”,具体表现为报道主要阐述中美贸易战对国际贸易或者国际政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如表5所示,《经济日报》中的报道主题以“战略分析及应对”为主,占比为70.00%。在“战略分析及应对”层面,《经济日报》的记者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发表了多篇旗帜鲜明的评论,表明了对中美贸易战的反对态度,比如:“坚决反制美方的无理之举”、“没必要担心中国底牌不足”等。这些报道主要分析了中美贸易战中的形势以及中国能够采取的回击手段。其次是“事件影响及评论”,占比22.31%,《经济日报》报道着重解读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特定产业的影响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报道数量不多。最后是“政策发布及解读”,占比7.69%,《经济日报》报道中转发了一些中方在中美贸易战中的重要回应以及政策。

财新网中的报道主题以“战略分析及应对”为主,和《经济日报》相似,占比63.59%。财新网在“战略分析及应对”层面着重发挥其深耕经济、商业的优势,邀请了多位业界专家以及知名学者对中美贸易战的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政策进行分析,和《经济日报》不同的是,财新网引用了大量的经济数据,对中美贸易战局势进行了量化分析,如:“沈明高:如果贸易战来临,中国怎样成为赢家”等。与此同时,财新网借助其在华盛顿的记者站获取了大量一手美国政府的政策动态和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将了解到的美方信息运用于战略分析之中,比如:“美政府听取对16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意见,美半导体业疾呼反对”等。其次是“事件影响及评论”,占比19.67%。财新网主要从经济视角分析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各个产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中美经贸交往带来的影响。最后是“政策发布与解读”,占比16.74%。财新网在分析战略与影响之外也转载了中国政府发布的重要政策和表态。

2. 报道体裁

本文将中美贸易战相关报道的体裁分为“消息”、“评论/社论”、“特稿”、“新闻专访”和“演讲/宣言/报告”六大类别。

如表6所示,《经济日报》和财新网的报道体裁以评论为主,分别占比37.69%和34.31%。其中,《经济日报》的评论为时效性较强的短评,内容简短且观点鲜明;财新网的评论更多为专业性较强的长评,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贸易战带来的影响,并且为中国政府建言献策。其次是特稿,分别占比22.31%和25.94%。可见《经济日报》和财新网都重视对“中美贸易战”的特定议题进行专题分析。最后,《经济日报》中“演讲/宣言/报告”数量最少,占比2.31%。财新网中“新闻专访”数量最少,占比10.47%。

五、 结论

(一) 报道框架分析

1.《经济日报》的主导框架特征

(1)取材框架

《经济日报》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以“记者、评论员”为第一稿件来源,注重稿件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中,评论员大多是中国政界、学界的权威专家,而稿件来源很少有国外媒体、政商界声音,体现了《经济日报》作为党报的权威性和政治倾向性。在“新闻事实”构成中,《经济日报》主要以“评论”和“媒体调研”为主,并通常就“中美贸易战”事态深度解读、提出战略应对,并对未来发展展开详细对话,且与官方观点高度一致、前后呼应。

(2)显著性框架

在“报道量”上,2018年《经济日报》的报道量达到小高峰,之后报道量随时间推进呈现不稳定增长的态势。在报道篇幅上,由于《经济日报》多为时政短评以及政策内容发布,所以主要以短篇和中篇为主,体现了《经济日报》对于政策发布功能的偏重和报纸的大众化倾向。

(3)建构框架

在“报道主题”上,《经济日报》的报道主题主要以“战略分析及应对”为主,《经济日报》的记者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发表了多篇评论,表明对中美贸易战的反对态度,体现了作为党媒的喉舌作用。在“报道体裁”上,《经济日报》多以“评论”为主,其中较多的评论为时效性较强的短评,内容精简有力。而其它的报道体裁也占有一定比例,为全面呈现中美贸易战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可以得出《经济日报》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的以下特点:一是《经济日报》发挥了作为党媒的喉舌作用,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政治倾向性;二是报道跟踪事态发展,但缺乏媒体的预见性;三是《经济日报》逐渐在弱化其精英报纸的倾向,更加注重大众化报纸定位。

2. 《财新网》的主导框架特征

(1)取材框架

财新网报道的信息来源以国内的记者、学者为主,但也大量引用了美国报纸、学者的观点,信息来源多样化;财新网在取材上充分发挥了其在经济领域的资源优势,邀请财新网特约专家对中美贸易战的动态进行深度解读;除此之外,财新网充分利用华盛顿记者站的优势,密切跟踪美国国会的政策动态,第一时间提供来自美方的消息,并通过整合美国媒体的报道对美国针对贸易战的政策措施进行合理预测。

(2)显著性框架

财新网高度关注中美贸易战,关注时间早,并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中美贸易战初期,财新网发布了多篇贸易战影响的预警类报道,并于7月份达到报道量顶峰(33篇)。除此之外,财新网在中美贸易战期间发布了较多以评论为主的相关报道,且超长篇报道数量居多,其中大多数报道都是对中美贸易战的深度解读或各行业影响的分析,专业性强,分析深刻。

(3)建构框架

财新网的报道体裁丰富,主要以评论和特稿为主,两项总占比达60.25%。财新网重视对中美贸易战进行局势分析,并提出应对贸易战的建议。财新网的报道普遍具有一定深度,信息源广泛且全面,报道严谨,注重基于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财新网的报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深度分析性报道,内容详实严谨,具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忽视了公众对中美贸易战的态度;二是财经网着重对中美贸易战中的经济领域进行分析报道,忽略了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三是财新网的报道参考资料丰富,引用权威数据,但是部分报道分析围绕数据展开,缺乏对数据之外的内容的分析拓展,视角单一。

(二)对比分析

1. 《经济日报》凸显本土化定位,财新网偏重国际化视野

《经济日报》信息来源相对单一,更多的是选取中国专家、学者的观点,或政府等机构的公文。而财新网信息来源较为多元:既注重本土信息源,同时还选取一定比例的国外媒体、政府、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报道,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具有国际化视野。当然,在对“中美贸易战”报道的对比分析中,两家媒体也各具特点:《经济日报》偏重于采取深访的方式,深入探析“中美贸易战”问题,可读性更强;而财新网更注重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以图表的方式呈现事态全貌与发展,专业性特征明显。

2. 《经济日报》政治把关明显,财新网经济议题设置特征突出

《经济日报》的短篇评论性报道数量较多,在“中美贸易战”发展过程中高频次并措辞明确地向大众传递中央对待事件的态度,比如:“如果美方任意妄为,中方必然亮剑”、“面对贸易霸凌,只有应对较量”和“美贸易霸凌主义损人不利己”等。《经济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强有力地体现了其在“中美贸易战”议题中的政治严把关。财新网的中长篇评论性报道较多,在“中美贸易战”发展过程中为公众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分析和经济领域学者的观点,比如:“中美贸易摩擦的五重视角”、“美学者:中美仍存谈判空间边打边谈重节奏”和“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经济的严峻影响”等。可见财新网作为财经新媒体对于经济议题设置能力更强,具有专业性。

3. 《经济日报》重大议题发挥舆论引导,财新网注重事态追踪

《经济日报》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量的呈现与事态发展高度吻合:当“中美贸易战”处于激烈交锋状态时,《经济日报》报道量明显增多;当“中美贸易战”处于缓和状态时,《经济日报》报道量显著降低,体现了《经济日报》作为党媒在关键时期重大议题上的舆论引导能力。财新网持续关注“中美贸易战”发展:在“中美贸易战”初期,财新网就已发布大量相关报道,且财新网初期总报道量达《经济日报》初期总报道量7倍之多,足见其对于“中美贸易战”的高度重视及事态发展的敏锐嗅觉;在“中美贸易战”降温时期,财新网维持一定数量的报道量且均高于《经济日报》,体现了财新网对事态追踪的即时性。

(三)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的启示

1. 增加国际性报道,促进报道信源多元化,鼓励中国媒体参与全球议程设置

当今世界已高度全球化,新闻媒体应有全球视野,新闻信息来源也应全球化。《经济日报》在报道中应增加海外媒体对于事件的评价,以及海外政府对于“中美贸易战”的反应,用国际化的视野对事件进行报道。财新网应利用遍布全球的财经资源,拓宽在海外媒体中的影响力,产出专业性强的新闻内容,参与全球议程设置进程。

2. 创作可读性报道,让公民了解贸易战影响,增加报道的人情味

《经济日报》的新闻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情感煽动力,但《经济日报》的报道涉及内容较专业,评论和表态较多,缺乏和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内容的报道,可读性不够,在同一时间内的多篇表态性报道产生一定的重复。财新网的报道专业且数据详实,但可读性有待提高。财新网报道文字内容较长且数据内容复杂,要求读者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符合财新网的专业性定位,但财新网也需要增加一些与社会生活和微观经济相关的内容,增加报道的可读性。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END哪所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实力最强?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有哪些?新闻传播考研必须关注的“四大刊”24考研必看!新闻传播考研招生院校清单汇总,总计226所!居然考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这些院校的题目不简单!盘点 “大无语” 的23新闻传播考研真题!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年度十大新闻传播热词盘点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2022年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报告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大众运动“新工具”——直播、短视频与体育传播研究报告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新传考研必知的50位西方社会学家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信息偶遇(Information Encountering)是什么?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是什么?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新闻回避(News Avoidance)是什么?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媒介化社会视角下的新媒介伦理建构新闻传播学术前沿 | “未来电视”是什么?做什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