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我的名字叫武汉,这是我的最新档案,请收藏!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0 阅读数:人阅读

 

最近武汉频频刷屏,是不争的事实。

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光明日报,这些中央媒体纷纷关注武汉,讲真,小编是打心底里觉得,武汉正越来越好。

前天,《半月谈》上发表了一篇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省会观察的文章,写的正是武汉,从有遗憾的武汉,到现在无憾的武汉。小编觉得,很多人看完后会有一个相同的感受:我们很幸运,因为选择了武汉,一起奋斗。

武汉

武汉,长期被标记为一座“充满了遗憾的城市”。

这座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被视为“东方芝加哥”的华中名城,具备地理区位、交通枢纽、工业基础、科教资源等诸多优势,在发展道路上却常常“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留下诸多遗憾。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招才引智、转变作风,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城市从内到外华丽转型,让江城复兴可期、遗憾不再。

从“钢城”到“车都”“光谷”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重镇一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一五计划”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武钢、武重、武锅等7个项目安排在武汉。

武钢钢铁产量一度占据全国钢产量10%,“钢城”让武汉分外荣光。

工业偏重、国企独大的武汉,固然可以凭雄厚的工业基础傲视四方,但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时,品尝到“结构单一、发展粗放、活力不足”等弊病的苦楚。

从“一钢独大”到钢油“相互支撑”,武汉产业结构长期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国有经济腿长,民营经济腿短,成了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武汉的突出短板。

武汉市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为42.5%,低于湖北、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汉字号”仅占8席。

面对经济转型的风口浪尖,武汉市将产业结构调整和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作为主攻方向。

“一手削减传统重工业产能,一手发展出全新支柱型产业,这成绩真神了!”

一位网友如此感慨,武汉十年如一日推进重工业精细化升级,终于打造出中部最重要的新型产业大本营。

位于东湖之滨的长飞光纤,2016年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世界第一。

在长飞光纤身后,挺立着武汉快速崛起的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总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5%。

2013年7月2日,在湖北神龙公司第三工厂内,工人在车间检测即将出厂的新车。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自2010年汽车产业首次成为千亿元产业后,武汉保持平均每年新增一个千亿元产业的速度,如今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五大千亿元产业群。

昔日“钢城”有了“车都”“光谷”等一系列响当当的新名号。

在壮大民营经济方面,武汉市将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

今年前7个月,武汉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000多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

其中,来自民营企业的资金占六成以上。“三分天下有其二”,民营企业成为武汉重要的投资来源。

在武汉投资超过500亿元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他对武汉有三个印象,“城市真大,人才真多,产业真广”。

从“来看海”到“来看云”

水优势明显,水特色鲜明,是武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武汉市内有湖泊166个,水库277座,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域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兴于水,也困于水。逢雨必看海、违法填湖、水质污染一直是武汉城市治理难解的纠结。

7月11日,航拍武汉青山区戴家湖公园。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已成为武汉全市的战略共识。怎么干?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166个湖泊的“大湖+”试点,正在不断提升这座城市的滨水品质;将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和水环境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变水患为水利,武汉改写了忧水—治水的历史逻辑。

武汉市水务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汉实施治水项目325个,138项灾后水毁修复工程全部完工,江南泵站等16个重点排涝项目通水运行,中心城区抽排能力比去年提高50%。

今年汛期,“到武汉来看海”的尴尬场景不复重现。

为治理湖泊,武汉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成立全国第一家湖泊保护专门机构,在全国率先落实河(湖)长制……

尤其对违法填湖“零容忍”,问责自市长问起,重大违法填湖足以构成绩效考核一票否决的理由,违法填湖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东湖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实验站高级工程师张霄林说:

“目前东湖的水质达到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湖水由不适宜鱼类生存的劣V类转变为可供游泳的III类、部分子湖达到可直接饮用的II类标准。”

“绿色是万象之元,生态是万业之基。”武汉市长万勇如是说。为了让“高颜值”的碧水蓝天长驻武汉三镇,武汉人的投入不止于治湖。

7月11日,航拍武汉青山区江滩公园。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地处武汉北三环的金口垃圾场,是城区最大的生活垃圾堆放场,相当于60个足球场大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周边有近10个住宅小区,近20万居民苦不堪言。

2015年,借着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契机,武汉自我加压,将金山垃圾填埋场选为会场。

经过一番整治,垃圾场华丽转身,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带,绿化面积达到176公顷,形成令人心醉的江城“绿肺”,更在2015年12月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不仅是园博会,岱家山公园、沙湖公园等多个城市公园,前身都是垃圾场。

近年来,垃圾场改造的生态公园成了武汉的新风景线,将人们从都市的拥堵、污染、噪音中解放出来,享受快节奏生活难得的宁静与愉悦。

2017年1月2日,市民在武汉东湖绿道休闲游览。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抬头可见的“武汉蓝”更是武汉生态改善的最直接证明。

来自武汉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报告显示,今年7月份全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0%。武汉市民纷纷在朋友圈邀请外地游客来江城看云。

昔年七月,家家愁看海;今又七月,人人喜看云。生态文明,正悄然点染武汉市民的幸福生活。

从“看着办”到“马上办”

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内,工作人员简可仍在紧张办理业务。

这里每天不限号,只要有群众取号,多晚都受理,但简可丝毫不以为苦。

“以前办理不动产证,没有个把月根本办不下来,现在当天可取!”

简可说,为减少群众跑路、等待时间,中心不仅整合办事窗口,归并国土、房产等部门的审批环节,还集成办事流程,推行容缺受理。

“对审批时间的控制具体到每个环节,权籍管理7分钟,不动产交易10分钟,实时监控,容不得半点拖延。”

2017年4月21日,航拍武汉东湖高新政务中心。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从今年3月初开始,为解决企业和市民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苦恼,武汉启动“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三办”改革。

7月31日,武汉在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公布全市首批9653项审批服务“三办”事项清单。

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局长李世涛介绍,“三办”改革推行以来,事项办理平均时间由原来的20.4天缩短为现在的9.8天。

今年底武汉还将力争实现网上全程办理事项达到40%,实现让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让更多的事项办理“一次都不跑”。

为城市发展全面注入“创新基因”,武汉打出一套“组合拳”,认准的第一要务,就是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

2016年11月29日拍摄的光谷政务中心。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武汉是全国闻名的大学城,但过去却一直留不住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近年武汉打出“资智回汉”大旗,招揽百万武汉高校校友回江城共谋发展大业。

号召一出,应者云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友纷纷将响应付诸行动。

华中科大校友已和武汉签约合作35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989.7亿元;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活动武汉大学专场,签约金额达1500亿元人民币……

人在,火种就在。

今年1-7月,武汉全市共新办理大学生落户8.4万人,较去年全年增加2.8万人。

武汉跻身全国十大最受大学生和海归人士喜欢城市之列。

从“汉骂”到“汉马”

“宁听北京人吵架,不听武汉人说话。”这句戏言,道出武汉话,尤其是“汉骂”的尴尬。

张口“老子”、闭口“老子”,在不少“老武汉”看来,这些挂在嘴边的“汉骂”,很多时候只是抒发语气,或者开个玩笑。

然而,深受码头文化爆粗抖狠风气影响,“说话嗓门大、喜欢带渣滓”的武汉话,让很多外地游客颇为不快。 

与“汉骂”告别,须擘画系统工程。

经过10多年的接力,2015年武汉市终于跻身全国文明城市之列,捧回代表我国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

迈入文明城市的武汉,平均10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服务在武汉三镇蔚然成风。

4月9日,参赛选手经过武汉长江大桥。当日,2017武汉马拉松鸣枪开跑,共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22000名跑友参与。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连续两年“零差评”的武汉马拉松赛事,成为观察武汉气质之变的窗口。

两万多名“汉马”参赛选手,自汉口老租界区江滩集结起跑,穿过百年老街中山大道,再从江汉桥上跨过汉江,直达终点东湖。

2016年12月28日,武汉市中山大道。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穿越“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的美丽赛道,让跑友久久难忘。

更难忘的美丽是数万名沿途服务的志愿者。他们会将饮用水拧开瓶盖递给跑友,全程保持微笑并积极加油,在终点处蹲身为跑友解开跑鞋上的芯片……

从“汉骂”到“汉马”,留在外地游客印象中的一字之别,足以给武汉的口碑带来天翻地覆之变。

一座城市的自信,就在这变化中扎下根来。

从“边缘”重回“中心”

坐拥长江、汉水交汇之便,地处“天元”绝佳区位的武汉,自1861年汉口开埠登上历史舞台后,一直处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焦点。

7月28日,鸟瞰武汉长江大桥与鹦鹉洲大桥(右)。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张之洞督鄂期间,修建京汉铁路,创办汉阳铁厂;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寄望武汉建成“东方芝加哥”;新中国成立时,武汉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中国三大工业基地。

然而改革开放后,沿海特区相继兴起,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不东不西”的武汉却成了“中部塌陷”的缩影,城市地位急剧下滑,中部地区“一哥”地位都受到冲击。

培育新动力,谋划新定位。武汉这座中部大城,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开始奋起直追。

3000亿元、5000亿元、8000亿元……

武汉市经济体量逐年登上新台阶,到2014年突破万亿元,重返“新一线城市”之列。

重回聚光灯下的武汉,怀有更大的志向。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改革发展任务落户武汉,江汉三镇望见了新时代的曙光。

5月11日,开往德国汉堡的中欧(武汉)班列从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围绕中央要求和国家部署,武汉市委明确:

在长江流域,武汉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中部地区,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球,武汉要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亮点城市。

以长江武汉段作为武汉都市新中轴,全面提升武汉城市规划格局;在三镇之外兴建长江新城,再造一个新武汉……

挟中部崛起之势,怀中心城市之志,武汉正阔步迈向“长江时代”。

正如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所言,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武汉,其行正健,其志无憾!

(转载自:《长江日报》官方微信号 来源:《半月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