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成新时代“电子脚铐”,怎么破?权力滥用的责任,谁来担?
从今年4月19日至今,来自全国各地的河南村镇银行储户,陆陆续续发现——自己存在银行的钱,居然取不出来了!涉及的金额高达400亿元人民币。
于是,他们或是前往河南维权,或是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但60天快过去了,他们不仅没能追回自己的存款,反而“喜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红码。
这是一种什么操作呢?来自湖北的王大姐说,“我生命中的53年,从来没有到过河南,却被河南赋予了红码!”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北京、深圳、成都……的全国多地,涉及储户数量高达惊人的25万人。
那么,究竟是谁通过什么方法让这些储户的健康码变红?又究竟是谁赋予它们的权力?
事件始末
事情的起因,是储户们通过包括小米、百度、360等正规金融平台,购入了利率5.45%为期1352天的五年期储蓄存款。而这些存款的来源,均来自河南的五家村镇银行。
但是,令储户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尽管他们通过正规平台购买理财产品,银行是真实的、手续也是真实的,可他们的血汗钱却流入了一个假账户。
早在2022年5月18日,银保监就对此次事件定性——非法吸储。用银保监的话来说,就是“这四家河南村镇银行,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和资金掮客非法吸收储户资金。”
开封县公安局出具的《办案协作函》,也将银行的问题归结为简单的九个字——非法吸收资金不入账。简单说来,就是储户们的真金白银并没有计入银行账户,那么这笔巨款,又到哪里去了呢?
据考证,涉事的五家村镇银行,都由一家名为“许昌农商银行”的公司控股,而“许昌农商银行”则是由“河南新财富集团”主要控股。所以,储户们的钱很可能是到了这家公司实控人的手上。
可是,或许是未雨绸缪,早在今年2月,该公司的老板——吕奕,就已经潜逃至美国,并注销了“河南新财富集团”这家公司。而现在,唯一得到有效制裁的仅有一人,他就是许昌农商行的副行长——孙振甫,目前他是一个被全国通缉的状态。
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储户们得到一个“好消息”——这些农商行线上的存款无法兑付,但线下是可以取款的。于是,他们一个个赶赴河南,得到了回复却只有六个字,“取不了,不知道!”
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河南新财富集团”的触手伸到了河南十余家村镇银行,涉及金额超过5000万元。随着事情的发酵和存款到期日的临近,储户们愈发迫切地想赶赴河南维权,此时就出现了开头“赋红码”那一幕,至此,事情仍然得不到解决。
“谁”变红了他们的健康码?
现在,不只是河南村镇银行的储户着急,还有些没钱可存的老百姓,也遭到了此次事件的影响。毕竟,被“精准赋红码”是一件会影响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糟心事儿。无独有偶,6月12号郑州某烂尾楼盘的维权业主们,也收到了“红码警告”。
那么,我们的健康码究竟会在什么情况下变红呢?
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通过高风险地区,或者与确诊者有过密切接触有感染风险,健康码就会变成红色。这背后的逻辑,是基于一套大数据演算模型。通过识别个人、赋予健康码,在健康码上添加位置和核酸信息。
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称之为“数据形成阶段”,这个阶段是无法通过个体对进行健康码修改的。但是,健康码的形成还有一个“转码”的步骤,也就是咱们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个人实际状况,对健康码作出修改。
比如,小王因为确诊被隔离进了方舱医院,通过他手机的位置信息,系统给他派发了红码,但无法自动转绿,只有在多次核酸检测中呈现阴性了,解除隔离状态了,才能够以社区为单位,向分管“转码”功能的部门报备,让小王重新“绿”回来。
此次事件中,河南乡镇银行储户健康码集体翻红,很可能就是某个“大聪明”利用行政职权进行干涉的结果,因为与储户们同行的人员都还“绿”着呢。从目前12345给到储户的反馈来看,一切“都在调查之中”,一切还暂时没有结论。
河南“赋红码事件”,或将击穿健康码公信力
“喜提”红码,意味着什么?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如果不幸变红,等待我们的将是寸步难行——公共交通工具无法乘坐,打车更不必说,自驾甚至连收费站都过不了,工作单位也进不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完全无法正常进行。
翻看网络上,关于此次事件的群众呼声,“电子镣铐”“电子手铐”等刺目的词,频频映入眼帘。用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的话来说,“健康码,不应当成为任何人治理社会问题的工具。”
此次事件,极有可能成为击穿健康码多年以来营造的“公信力”。所谓健康码,是老百姓将隐私权让渡于相关部门的产物。我们秉持着“筑好防疫长城”的朴素愿望,牺牲自己的隐私权,到头来换来的居然是被滥用、被限制。
“赋红码”事件一天得不到解决,产生的恶劣影响就会叠加一天。这样的差错,究竟由谁担责?我想,担责的一定不会是“临时工”。
除却公权力的滥用,健康码还是如今疫情管控的重要一环,“河南储户”们,在多次提交核酸阴性报告的前提下,依旧红码。既然有“不靠谱”的先例,对防疫措施完全失望,说不定也是迟早的事。
与此同时,该事件不仅仅击溃了我们来之不易的“防疫长城”,还暴露出了河南当地“权力任性”的问题,其造成的影响或许将比“滥用红码”带来更广泛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个人作为弱势群体,应该如何维权?
从个人来讲,遇到这样的糟心事,为了将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维权”二字,其实河南的储户们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教科书”级的维权范例。
遭遇“红码”时,明确分管“转码”的部门,向其上级部门投诉,同时联系当地的市长热线,尽可能多渠道的反馈问题,让渠道与渠道之间形成监督机制。
涉及银行的纠纷也是如此,向银保监提起投诉是最有效的方式。
有人说,“只要存款不超过50万,存款的损失就能由政府兜底”,这其实是个误区,根据2015年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规定,“银行破产,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
但这针对的仅仅是存款,而非金融产品。例如,此次河南乡镇银行的暴雷,就是源于购买金融产品,在具体取证和赔偿的金额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此次事件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储户们对“高息”存款的需求,当然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储户们什么都没有做错,但是,解决经济纠纷的最好方法,就是预防它们的发生。在存款时,选择更靠谱的“六大行”,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
大数据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多到数也数不清楚——更加智慧的城市、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够学习到任何知识、沟通与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等等。
同时,大数据又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负担。在刷短视频时,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每个app都在搜集我们的喜好,外卖信息暴露了我们的坐标……隐私,似乎成为了皇帝的新衣。
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在慨叹,“这个年代,大家都在裸奔”,“奶头乐”“信息茧房”,也逐渐成为了无法忽略的高频词汇。
可是,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将自身从大数据中剥离,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不可否认的是,承受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负担的前提,是我们已经享受了它带来的便利。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是,如何更加妥帖地利用大数据这样的工具,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善用大数据这种“工具”的同时,也要时刻警醒,不要成为数据的奴隶。
结语
目前,关于河南村镇银行与储户的纠纷,央行和经侦部门已经接手。相信过不了多久真相就会水落石出。也希望储户的救命钱、棺材本、结婚钱都可以追回,尽管难度巨大!
关于滥用行政权力和村镇银行“暴雷”事件,在分析时也应当保持高度的冷静与克制,希望老百姓让渡的隐私权,将再也不会被人滥用与利用!
参考文献:
【1】黎四奇.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矫正[J]. 上海金融, 2005(9):3.
【2】李雪松, 丁云龙. 健康码"码上加码"的形成机制与双重效应——一项基于制度性事实的解释[J]. 公共管理学报, 2021, 18(4):12.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