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跟着典故看九江(一):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印度圣女:年幼时进入寺庙,表面至高无上,却沦为僧侣泄欲的工具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14 阅读数:人阅读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郑少忠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有文字记载以来的首位文学巨匠。

李白《九日登山》云:“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欧阳修这样感叹:“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引自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苏轼云:“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引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轼又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引自惠洪《冷斋夜话》)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那个时代老庄哲学盛行,他也深受道家思想熏陶,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20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到任第81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都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80多天县令的彭泽县,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直至生命结束。

这个典故,来源于《晋书·陶潜传》的记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归隐后的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同时又生活劳作在田园之中,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派的先河,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在他漫长的隐居生活中,他时常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他最终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颂。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