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董蒨教授创新团队:科研跨界创新,护佑百姓健康
与计算机的美妙跨界合作,数字医学三维“透视”小儿肝脏,让手术治疗更科学精准;与食品产业的美妙跨界合作,让功能健康食品领域多了一道健康美味,走上了百姓餐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肝胆外科教授董蒨和他的团队,一直行走在科研跨界创新之路上,以医者仁心,护佑百姓健康。
作为一名小儿外科的医生,近40年来,董蒨投身临床,致力于小儿肝胆疾病及实体恶性肿瘤诊疗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研究及应用,成为我国小儿外科数字化精准诊疗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当每个急需拯救的“小生命”送到董蒨面前时,他不论艰辛,全力以赴。董蒨说:“在人的各个器官中,肝脏内血管错综交织,肝胆手术是难度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传统的CT只能提供二维图像,医生要凭经验在脑海中构建肝脏、血管及肿瘤的立体图像进行手术,而儿童肝脏体积小,血管细,手术难度更高。”针对这一状况,他萌生了研发创新型医疗设备来辅助精准手术规划的念头。
2019年,一名4岁男童被越野车压过腹部,肝脏严重损伤。董蒨应用新技术,15分钟内进行三维重建,精准判断伤情,精准手术规划,手术非常成功,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而六年前,同样是4岁幼童,相近的伤情,传统的CT检查无法精准了解,异常艰难的各种探查让董蒨“几乎崩溃”,手术用时5个多小时。
2013年1月,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合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运用计算机技术把人的肝脏信息数字化,构建三维可视化精准治疗体系,从而解决了小儿肝、胆、胰肿瘤外科手术无法精准手术规划、导航及实施的难题,实现从“传统”到“精准”手术治疗的根本转变,推动了中国小儿外科发展。该成果在全国12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并应用于临床,辅助完成复杂肝胆胰脾手术近万例,众多患儿因此重获新生。
2020年1月,董蒨领衔的创新团队完成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创新之路,董蒨教授从未止步。大数据时代,董蒨再次借助科技的力量,建立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开放平台。“我希望把所有已知的肝脏大数据都展示在平台上,供全球同仁查看,这是我们为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
基于平台大数据分析提出新型肝段分型体系及小儿标准肝体积参照范围与计算公式,打破了肝脏仅有八段的认知,充分证实认知肝脏结构的复杂性及个体化精准手术的必要性,引起了世界顶级专家关注,被称之为“改变经典医学教科书的发现”,推动小儿肝脏肿瘤外科理论创新,为患儿提供精准、微创、个体化手术方案。
据悉,董蒨教授创新团队还将建立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器官数据库,目前已经开始着手筹建、收集病例等工作。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难治多变的“儿童癌症之王”,60%的患儿发生骨髓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董蒨以肿瘤较强的侵袭能力为靶点,研究其背后关键机制,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董蒨成功培养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细胞系,这是国际上首次建立的国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为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与转移机制和干预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支撑,也为抗神经母细胞瘤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董蒨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小儿外科医疗工作的前线,坚持把论文写在救治疑难危重患儿的手术台上。董蒨常说“我的研究就是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所有这些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都是因为孩子”。在董蒨眼里,医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份责任。他说:“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儿科医生,希望通过医术治疗更多的孩子,孩子康复的笑容就是最大的褒奖。”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报道)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