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70后没生成,80后生不动,90后我不生
又是一年一度国家统计局公布人口数据的日子——2022 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为 61 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这次,不得不佩服老一代专家的预测。
其实,最近十几年,一直都有专家做过类似推测,“2022年前后将是中国人口重要拐点”、或者“全国人口或将出现负增长”云云。
这个啊,别说是专家,但凡能看懂数字的人,也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与2021年的1062万相比,我国2022年新生人口减少了106万,再减去死亡人口,就出现了负的85万。
85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它大约是瑞士整个国家人口的十分之一。
实际上,中国出生人口呈现的断崖式下降,早就有预警和明显征兆。
从区域上来看,低出生率呈现由点及面不断扩散的特点,有的省份正增有的省份为负,但它们互相平均算下来,就好歹拉平了一些原本已显得很尴尬的数据。
比如,广东潮汕地区生育意愿较高,这个跟他们的宗祠观念和对男性后代的强烈渴望有关;而到了东北和河北很多地区,特别是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三省,很多年前,就早早就陷入了生育停滞的状态,人口持续负增长。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
更何况,人口增长有一定的惯性,并非是到了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时,人口就会马上明显下降。
因此,这种“少子化”的趋势,是逐渐渗透到全国范围内的,以至于在最初的时候,并未被太当回事儿,等到相关政策出台后,这才发现,似乎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2016年1月1日,国家全面放开二孩,2021年6月1号,又开始号召大家生仨娃。然而,各种催生和刺激下,依旧拦不住中国的人口走向负增长。
当然,这确实跟相关政策不够“真金白银”十分有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催错了人。
从下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970-1985年出生的女性,是2006年育龄妇女的主力军。
而等到真正放开二孩之后,育龄妇女的规模就持续减少了,这期间,还伴随着女性结婚年龄的不断提高。
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中国人受教育时长不比如今外,早前的生存成本较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就拿结婚生子的头等前提,买房来说。
2006年的房贷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仅仅在17%左右,而2018年已经飙到了45%,再往后,虽然我没找着具体数据,但呼呼往上升的大趋势,想必大家都有切身体会。
除了结婚买房,如今养娃的那个成本,更是想想都觉得胸口压了好几块大石头。
所以,2006年前后,生存和养娃的压力都要比现在明显低不少。这时候,恰逢育龄的70后和80初还有比较强烈的生育意愿,也有一定的“生养自信”。
到了2013年底,“单独二胎”政策在全国各省份陆续出台,但有些家庭却并不符合相关的审批要求,因而作罢。
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但这时候的生养成本早已不比从前,很多70后和80初也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
他们中的一批排除万难果断生了,另一批则在观望中心有不甘地选择了放弃。
毕竟,生育意愿并不等同于生育行为。
而到了85后和90后这代,别说生育行为,连生育意愿,都处于一个持续低迷的状态。
社会越来越卷,养活自己经很不容易了,就更不想让自己的娃重走老路。
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口红利是资本的“红利”,我才不会傻不啦叽地生一堆“小韭菜”让资本去收割呢。
于是,在高强度竞争、高房价,高生存成本的环境中,一些人干脆直接躺平,连婚都不结了,把游戏、二次元和短视频当作了精神寄托。
最近这些年,中国大陆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下降,年年创下新低。显然,都不结婚了,生孩的人数自然上不去。
这点,跟日韩社会比较相似,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特别是女性,生育政策的调整,事实上,却在很多时候给她们的学业和职场带来了更多的隐性歧视。
导师不愿意带女研究生,招聘单位虽然没有把性别要求直接写出来,但实际操作中,在同等资质和能力的条件下,必定优先录用男性。除非参与竞争的女性具有鹤立鸡群般的绝对优势。
按照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那套理论,他们也是要经营要业绩的,对于已婚已育的女性——家里原本有娃,然后可能还接连生娃,你留家里安心生娃带娃即可,就别考虑找工作了。
未婚未育的——你很快就会结婚生娃,还可能不止生一个,实在太耽误事儿。到时候我再辞退你就算违法了,不如现在直接不录用。
而即便是拥有稳定工作的职业女性,生育后的晋升机会减少、地位被边缘化等情况也并不罕见。
数据来源:凤凰网《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
当然,男人的压力同样不小,光是不断暴涨的彩礼,就让他们望而却步了。
更不用说,如今有那么一批青壮年人,他们其实在依靠父母的养老金维持生活。
所以,85后90后早就到了接过生育接力棒的年龄,但他们出于种种原因,似乎并不很情愿去接。
毕竟,连自然界的动物都有那种环境压力下停止繁殖的本能。
而在如今的青壮年一代看来,生育意味着巨大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但可能得到回报,却十分渺茫。
这个,你可以对一下。诸如阿富汗、也门,以及非洲的一堆,刚果(金)、马里、乍得、安哥拉、布隆迪...这些国家的人口结构都非常年轻,因此即便长期战乱,也从不愁缺人。
上述几乎没有任何福利可言,也没有996,只有远胜996百倍的地狱模式的动乱和穷困地区、前工业化国家的那些以吃上饱饭为毕生目标的人们,最爱生。
因为,身处这种前工业化社会,多一个小孩就多一个劳动力,更多的子女意味着更为靠谱的保障和抗风险能力。而且,他们的育儿成本低,类似于咱们农业社会时代的那种“多个孩子就是多双筷子”的观念。所以,在农业社会,生育是有经济动力的;
一个多子女的阿富汗家庭
而换到东亚的工业化国家,你生养一个小孩,除了在精神上获得那种“幸福感”,其他方面几乎完全都是在做没有办法“回本儿”的付出和投资。因而,在年轻一代人看来,养孩的付出和获得是完全不对称的。
出生率下降,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工业社会国家的必由之路,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自然规律。日韩早就走上了这条路,咱们中国同样得体验一下。
韩国的出生率
对于人口的负增长,很多人说,这可能也不是件坏事儿——人少了,社会就不卷了,普通人身上的“三座大山”——房价、上学和医疗,也就相对轻松了起来。
还有网友专门做了表格预测
首先,没有合适比例的青壮年人口,一旦出现战争和其他非常态事件,国家应对起来,将会十分被动。
这个,可以参考俄乌战争的双方。特别是俄罗斯的国防动员,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俄罗斯老大爷都被动员了
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过,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形成了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导致老人多、年轻人少,甚至可能出现一个年轻人供养多个退休老人的情况下。那么,对年轻人和整个社会来说,生活可能将更为艰辛。
所以,咱们搞的那个延迟退休,也并非是真缺干活的(毕竟不少年轻人都找不到合适工作),一定程度上,就跟延缓养老金压力有关。
这位前阵子被喷的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说的,建议50岁退休把工作让给年轻人,然后自己打零工15年,65岁再拿养老金,主要想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
只是,这个提议,太太太高于一般人的觉悟和生存能力。
对于如何拉动咱们的生育率,有很机智的网友说,这跟结婚年龄定的太高有关——男22周岁,女20周岁。把结婚年龄降下来,肯定有效果。
那么,咱们参考俄罗斯。
自2002年起,俄联邦国家杜马(议会),将全国的法定婚龄从16岁降至了14周岁(但必须经由双方父母同意)。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俄罗斯的出生率依旧低迷,人口持续负增长。以至于到了战争动员的关键时刻,显得非常吃力。
苏联时代的“英雄母亲宣传画——早在苏联时代,政府就在以国家之力催生,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毕竟,20出头的年纪,很多人还是大学生,纯啃老的状态,你让他们靠什么去结婚生子养娃?
还有人说,那就干脆缩短学制,促进年轻人早入社会早挣钱,就不可以早点成家立业多生娃了?
但你有木有看到,就业压力这么大,很多本科生都在玩命考研,研究生拼老命要读博,博士留站做博士后,就是为了缓一缓再进入社会?
让他们去赶紧生孩子?
某种程度上看,一部分过剩的劳动者,如今就被关在大学校园里。
而至于如何催生,这个....还是留给专家们吧。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2023年,可能又会是个生育低迷的年份。
已经有诸多相关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会影响到一些人的生殖能力,而且对男性尤甚——感染新冠后短期内,精子质量或将受到影响,ED情况也会较以往多些。
针对新冠病毒,目前认为通常会对男性生殖能力有三个负面影响:
1.病毒直接感染睾丸细胞;
2.新冠病毒受体ACE2自身功能受影响,间接影响生殖;
3.免疫系统激活导致杀精——免疫系统对抗新冠病毒,会引发大量细胞因子升高,全身氧化压力增加,体温升高,这三者协同,无意间就起到了“杀精”的作用。
精子素来喜欢凉快的地方,温度高了它受不了。所以,不单纯是新冠病毒对生殖能力有副作用,但凡经历流感高热后,都可能导致异常精子的短期释放。
那么,基于每次拿出来用的精子都是3月前开始形成的来看,这个不太乐观的状况,可能....应该至少得持续仨月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