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画卷徐徐展开兵马俑真是用活人烧制?一尊兵马俑裂开后,千古谜题终于真相大白
9月的厦门,火红的凤凰花开满大街小巷,整个城市浸润在热烈而愉悦的气氛中。
“叮咚——叮咚——”周六上午,家住厦门市思明区金鸡亭小区的童丽华家的门铃响了起来。
一定是图书馆的书到了。正在打扫卫生的童丽华赶忙放下手中的家务开门。果然是EMS快递送来的三本书。
童丽华七岁的女儿对恐龙书籍很感兴趣,周五晚10点25分,她用手机在图书馆“飞鸽”传书平台上为女儿借了三本有关恐龙的书籍。
“宝贝,书到了。”童丽华扬头一喊,女儿从房间内雀跃而出,脸上的笑容如凤凰花一样灿烂。
看到女儿欢天喜地的样子,童丽华心中无比欣慰和轻松。以前每个周六,童丽华都要陪孩子到图书馆去“啃书”。尽管图书馆距离自己的家不过五公里左右,但在图书馆陪孩子也要花费不少时间,特别是回家时一手带娃,一手还要拎着沉重的书籍,真让她有些吃不消。
现在厦门市图书馆推出“飞鸽”传书借书平台,开展线上服务,人们在家就能借书、看书,不仅让人们免去了借阅书籍路途上的奔波,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现在借书真方便。”童丽华感慨地说,以往由于书籍沉重,她离开图书馆时不敢多借书,现在她一次可以多借一些书了。
厦门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以“为人民办文化”为宗旨,以创新发展为有力抓手,以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杆城市作为目标要求,不断强化各方面的工作探索和实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发展、提升新水平。如今,一幅幅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画卷正徐徐展开。
设施网络更加完善
6万平方米的馆舍建筑面积,可容纳300万册馆藏图书,4160个阅览座位……这些“硬核”配备,让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稳坐”福建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的位置。
“太惊艳了,这里是图书馆吗?”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除了书,还有音乐创客空间、演播室、影音放映室……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四年前以“阅读+”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亮相,集文献借阅、学习研讨、艺术创作欣赏、休闲娱乐、社交共享为一体。
这个“藏身”于厦门岛外,目前厦门市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图书馆,成为不少游客来厦门旅游的“打卡地”之一。
目前,厦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区、镇(街)、村(居)”四级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人均享有率居福建省前列。
来到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打卡”,人们还会发现在其不远处“入座”的闽南戏曲艺术中心已经“亭亭玉立”。这是厦门正在建设的15个文化设施集聚区之一。
去年,厦门对外公布了《厦门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2020—2035年)》。按照规划,厦门计划建成15个文化设施集聚区,依托多个市级地标文化建筑,实现厦门市岛内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落地生根、均衡发展。
内涵质量有力提升
“如果感到高兴你就来对歌”,在同安莲花高山上,当地人会发出这样的幸福邀请。在茶园中,山的这头响起了歌声,紧接着,在山的那头,歌声也“附和”起来,顿时歌声满茶园,热闹非凡。这是在当地家喻户晓的褒歌习俗。
为了不让闽南传统民间歌谣沉寂,厦门市文化馆知名专家拿出看家本领,按照“业余团员、专业培训”思路,成立了一支40余人的演唱团。
这些村民经过专业综合素养训练,开始用歌声讲述高山脱贫故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高山文旅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如今,到高山闻茶香、听褒歌成了游客喜爱的特色文旅体验项目。
近年来,厦门大力挖掘本土优秀作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厦门本土文化中提炼具有时代特点和厦门特色的精神标识,打造一批有厦门特色、福建风格、中国精神的新时代文化作品。
如今,厦门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品牌进一步形成。小品《生日》、小戏《送枪》荣获华东地区戏剧小品大赛金奖。“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竞赛活动成为全国少儿阅读知名文化品牌。全民艺术普及品牌逐渐形成,“温馨厦门”广场文艺活动辐射带动全市近百个社区的周末广场活动。各类主体提供的丰富、多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形成多方共建格局
曾被市民评为厦门十大城市名片之一的厦门爱乐乐团是我国第一家“民办公助”性质的全职交响乐团;拥有宏泰音乐厅等高规格音乐厅的宏泰艺术中心由厦门民营企业投资设立……
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发展、提升新水平过程中,厦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方共建的格局。
近年来,厦门还引进“中演院线”“保利院线”,运营厦门闽南大戏院、嘉庚剧院,使厦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国际国内高雅舞台艺术表演。各类民办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团、书画院等,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力量。
在厦门,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共建城市书房、文化服务驿站、主题图书馆、邻里书屋等群众性自创文化活动互动场所。海沧区文化馆引进社会力量运营“桥·空间”文化讲堂。翔安区打造黄厝融文旅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在高雅的环境中享受文化熏陶。
被浓厚文化氛围“包围”的厦门人参与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合唱团、舞蹈队、读书社、乐队等群众性文化队伍2000多支。厦门六中合唱团、新圩女子合唱团等已成为厦门的文化新名片。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