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大健康观察)美国最强壮8岁男孩,靠健美火遍全球,18年过去了,现状让人唏嘘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19 阅读数:人阅读

 

“小五一”得到精心照料。 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田地近照。 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柴然近照。 北京友谊医院供图

李阳在进行核酸采样中。 北京胸科医院供图

图为刘先生杨女士展示墨宝。 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近来北京市接连出现聚集性疫情,社会面仍有零星散发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此,北京市进一步采取更快更严更实措施,管控疫情风险、阻断疫情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一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民众的健康织起了严密的防护网。今天,让我们盘点一下其中的感人故事。

“小五一”出院了

5月18日,“小五一”和妈妈出院了。

时间回到4月29日,新冠确诊孕妇杨女士(化名)转到北京地坛医院。此时孕妇随时有临产的可能。

患者一入院,主管医疗的院领导立即召集医务处以及产科、感染科、ICU、儿科、麻醉科、输血科、护理部、院感部门的主任,梳理流程,制定了周密的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并抽调多名产科医生、产科护士、助产士,对患者进行24小时看护。

5月1日凌晨,新冠负压手术室内传出了响亮的啼哭声,一个体重3600克的胖小子出生了,妈妈给他起名“小五一”。

为了精心看护小宝宝,医院调配了4名儿科医生、5名儿科护士组成医护专班,24小时对“小五一”进行监测、检查、照料。

喂奶、哄睡、洗澡擦身、换纸尿裤……“大白”妈妈每时每刻守护在“小五一”身旁,记录着他每一天的健康成长。晚上,“大白”妈妈抱着孩子轻柔拍着,在病房里踱步的场景,成为隔离病房里最暖人心的镜头。

喂奶这事儿是每天的“头等大事”,每隔4小时便喂奶一次。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小五一”胃口极佳,每次能喝到75—80毫升的奶量。“看着他‘咕嘟咕嘟’大口喝奶的样子,我们的心都化了。”护士长赵海芹说,给“小五一”洗澡,看着小宝贝儿舒服的模样,也成了她坚守抗疫一线难忘的快乐时光。

医护人员每天会和“小五一”的妈妈保持联系,微信聊天中还会经常发送孩子的美照与视频。看着孩子香甜的睡颜,母亲牵挂和焦虑的心踏实了。

5月的北京,北京地坛医院里草木葱茏、绿树浓荫,每一片嫩绿都闪着生命的光。对于孩子,“大白”妈妈们说:“我们最想感谢的是你——‘小五一’!是你带来了希望的光芒,鼓励着我们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拼尽全力。也让我们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500多天的坚守

2020年初,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从那时起,医生田地就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至今已有500多天。

在新冠隔离病房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田地接诊过许多患者。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今年收治的一位94岁高龄患者。这位女士年龄大,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又叠加了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因素。有一天,为了观察治疗情况,田地在她身边守候了2小时。老奶奶笑着说:“有你在身边看着,我放心,没啥感觉,还舒服地睡着了。”

在全体医务人员的悉心照顾下,老奶奶很快顺利出院。出院前她对田地说:“虽然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名字,但我打心底里感谢这些天每个孩子对我的照顾。没有你们,老太太我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出院。有你们在,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的。”

听到这句话,田地瞬间“破防”,泪水模糊了她的护目镜。“在这500多天的日子里,我见证了太多医患之间不分你我的动人时刻。这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真情流露,就是我们全体医务人员坚守战疫一线的信心之源。”她说。

最美丽的风景

家住北京朝阳临时管控区的张女士,在家中不慎磕破了头部。社区一位志愿者不仅为张女士紧急处理了伤口,还开车送她去医院治疗,帮助她办理各项手续。后来,张女士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写道:“这名志愿者小姐姐叫柴然,是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她的名字很好听,她有一颗真善美的心。”

从2011年入职北京友谊医院至今,柴然一直在急诊科工作。近期,北京疫情反复,她居住的社区从5月5日起开始了临时管控。想到自己是一名医护人员,柴然觉得即便不能返回工作岗位,也要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分力量。于是,她联系了社区,申请成为社区志愿者,每天为小区有就医需求的居民进行初步评估,给需要外出购药的居民进行统计、登记,协助入户采样医护人员核对信息。

5月16日,张女士前来求助。她早上在窗前蹲着给花浇水,猛一起身不慎磕到了窗角,头部划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柴然马上为张女士进行紧急的伤口处理:消毒止血,将碎头发别住,用敷料把伤口贴上……简单处理后,考虑到张女士头部的创面红肿,伤口被金属划破后可能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社区立即为她联系到附近能接诊的医院。前往医院需社区联系急救中心,由120救护车将患者送达。为了减少等待时间,柴然提出可以开私家车护送患者前往医院。

开具出门证明、更换好N95口罩后,柴然开车将张女士送到了接诊医院。从进入医院的扫码、登记,到挂号、找诊室就诊,柴然始终陪在她旁边。在接种破伤风疫苗后,柴然还陪同她留观。回家的路上,柴然对张女士说:“过两天需要更换纱布的时候还可以找我陪同。”

柴然的贴心、细心让张女士非常感动。到家后,她通过政府热线12345的微信公众号,给柴然写了一封表扬信。信中写道:“疫情虽然暂时限制住了我们的行动,但是真善美的心灵没有界限。虽然走不出家门,但是却让我看到了最美丽的风景。”

“所有付出都值得”

北京胸科医院有这么一个大男孩儿,近日来12次参与医院外派支援任务。他就是李阳,27岁,有着7年党龄。

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阳,虽不善言谈,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作为医院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李阳多次主动请缨承担疫情防控支援任务。他总说:“科里别的同事家里都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我还没有孩子,又是党员,我去最合适。”

带着这股一心为他人的劲头,李阳曾支援过小汤山、丰台、昌平的疫情防控工作。今年5月以来,又先后12次参加医院外派支援社区、乡村核酸采集任务。他凭借娴熟的技术、热情的服务、耐心的帮助,得到同事和居民的好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感动。

在一次外派核酸采集中,有位大姨骑着三轮车带着爸爸妈妈还有老公,停在核酸采集点前边不远处,拿着一沓身份证跑去扫码。“她问我去三轮车那边给他们采行不行。我答应着过去了。那会儿有风,她赶紧扶着门,怕车门撞到我。我让他们张嘴,老人耳朵背,大姨赶快过去给老人做示范,让他们仰头等着我。”李阳说,“村里有个小孩儿,只有三四岁的样子,虽然采得有点干呕起来了,但采完后马上自己戴好口罩,并向我十分礼貌地说谢谢。这些事情让我在工作中充满了动力。”

还有几次工作到很晚了,好几位大爷大妈对李阳他们表达了感谢之情。“心疼我们这么晚了还在采核酸,问我们热不热、渴不渴。在这样温暖友善的氛围下,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李阳说。

病房里的墨宝

5月18日,北京地坛医院隔离病房里的“艺坛伉俪”出院了。这是一对擅长书画的老夫妻,出院前,他们为医院留下不少墨宝。其中有一幅字“北京加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深深感激和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4月30日,刘先生与爱人杨女士同时确诊新冠肺炎,被收治入院。刘先生今年76岁,因为有脑梗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刚入院时,医护人员就加大了对他生命体征的监测。刘先生跌倒评分较高,护士们对他格外关注。“您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着脚底下,小心别滑倒。”值班护士再三交代。

杨女士刚入院时心情一度焦虑、内疚,忍不住在夜里悄悄抹眼泪。“巡视病房时,我观察到这个情况。其实阿姨主要需要一种纾解情绪的方式。”护士长孙丽霞加了杨女士的微信,希望用“话疗”的方法帮她排解。在聊天中,她发现,夫妇二人在书画书法领域具有深厚功底,平日喜爱泼墨勾勒几笔,但这次因入院匆忙,没顾上带材料和用具。

于是,医护人员就去帮二老采买相关用具。砚台、毛毡、画笔、毛笔、宣纸、颜料等书法、绘画材料,很快就运进了病房。

这下,两口子的情绪高涨了起来。尤其是杨女士,画具到了后便一直沉心于创作。

住院期间,恰逢国际护士节,杨女士创作了多幅书画作品送给医护人员。“被暖到了,看到患者们用各种方式对我们报以充分理解,我们内心自豪又满足。”孙丽霞说。

出院前,刘先生夫妇也收到来自医院的礼物,一个爱心证书——“感谢有您!是您的大爱,给予医务人员更多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