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谁是真正的《长空之王》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4 阅读数:人阅读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长空之上,发动机骤停、失火,飞机失去控制……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最极限的数据。作为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长空之王》,将于4月28日起全国上映,点燃“五一档”的热血励志。

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如今歼-20、歼-16等新型战机展翅长空,中国航空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长空之王》导演刘晓世说:“想拍一个故事,让观众知道中国航空装备的进步有多么不容易,也让大家了解到背后有这样一群伟大且无私的人。”

试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长空之王》首次聚焦新时代空军试飞员,揭秘最新型战机的诞生幕后。片中,雷宇等优秀飞行员经过严苛选拔,正式成为试飞员,在队长张挺的带领下,参与最新型战机的试飞。

刘晓世坦言,自己最初有了一个想拍飞行员题材电影的想法时,一些导演朋友和电影学院老师的建议都是“不要拍”,难度太大;他又和国内外很多摄像团队交流,他们说,拍一个空军的戏,比拍宇宙飞船的戏,在技术上难度更大——很少有人见过宇宙飞船,但每个人都见过飞机,做得不真实很容易让故事减分。

但刘晓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就进入航空工业系统工作。一干十几年,他的履历上,有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宣传片、中国首款战略运输机运20-“鲲鹏”宣传片、埃及空军宣传片、巴基斯坦空军宣传片……

不过,困难依然存在。“有的情节可以设计得很好看,但不符合航空逻辑;而符合航空逻辑的可能故事不好看,无法体现人物特点,我们始终在平衡。”刘晓世的解决方法是——采访。

花了两年多时间,团队采访了300多名飞行学员、飞行员、试飞员和各类工程师、设计师,其中包括一些院士,收集了100多万字的素材,然后开始写剧本,写完后再把剧本给他们看,请他们挑毛病。“最后数了数,有编号的剧本有30多本,没有编号的加起来有200多本。我把剧本给合作伙伴看,他们读完感受就像读了一本飞行手册。”刘晓世说。

试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片中呈现了两项风险度极高的试飞科目——“失速尾旋”和“空中停车”。“失速尾旋”是指飞机呈螺旋状、急速翻转下坠的一种非正常现象,它会导致飞机进入一种失控状态,而试飞员们却需要让飞机主动进入“尾旋”,并在这一状态下尝试改出。“空中停车”则是发动机在空中运行时突然停止工作,若重启不成功,同样可能导致飞机失控,这一科目的试飞将为发动机空中成功启动取得关键数据。

刘晓世十分关注电影拍摄技术,除了真机实拍的部分,在部分高空画面拍摄时,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同时不影响正常的生产、试验,因而采用了虚拟拍摄技术。“飞机在空中飞行不会一直很稳,当遇到气流,会产生不等量、不均值的震颤,更不用说飞机在大速度、大角度翻转的时候。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视觉上的真实感的问题,让演员在摄像机前,真的感觉在开飞机。”

为此,摄制组搭了一个近700平方米的棚,把前期去甘肃、海南采集的影像素材,在棚内的LED屏幕上播放,再以此为背景,演员们坐在1∶1真实还原的座舱当中,进行身临其境的拍摄。“开拍前一年,我们在北京、青岛、福州、宁波等地不断做实验。拍摄中,面光的反射、金属质感的反射,都是我们在空中实拍的视角。”刘晓世透露,这种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在国内尚属首次。

《长空之王》剧照

年轻人为什么选择飞行

银幕上,飞机急速俯冲,看见战机、试飞员的生理和心理都到达极限,所有观众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试飞员们一次次向极限进发,才探索出新飞机的安全边界,试飞出一架架呼啸长空的新型战机。

“在前期采访中,我们问试飞员‘为什么选择飞行’?每个人的回答不一样。而我们最终写到剧本里的台词都是采访里的真话。我们筛选的标准,一个是真实,一个是由衷。”刘晓世说,影片中的故事都源自真人真事。

真实,有一种超越想象的神奇力量。刘晓世回忆,有一个年轻人的回答让他记忆深刻,“一个新学员,18岁。我问他为什么喜欢飞行,他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米老鼠的动画片,米老鼠喜欢闻煤油的味道。长大后,他也觉得煤油的味道挺好闻,而当飞行员就可以经常闻这个味道”。

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对试飞的理解,也十分天真烂漫,他们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飞行员,没有体验到试飞的危险和挑战。刘晓世在采访飞行员的过程中,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战友,语气是轻松幽默的,故事是刺激有趣的,但情感是“悲欣交集”,“试飞是勇敢者和理想主义者才能干的事情”。

但孩子终是会长大的。《长空之王》中讲到,第一代试飞员是“勇气型”,第二代是“技术型”,第三代则是“专家型”。主人公雷宇的设定是90后、在不错的家境中长大、深得父母疼爱,他对家庭的“反叛”,是成为一名试飞员,因为热爱,所以义无反顾。

“他代表了新一代试飞员的特点,飞行技术不错,掌握扎实的航空理论,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刘晓世透露,这一人物形象也有现实原型作为参考。

影片中的雷宇有一句台词,“极限也是飞出来的”,而像雷宇这样的年轻人,也在不断的飞行中成为一名真正的试飞员。“我不想写一个完美的人,雷宇很优秀,但也有性格的弱点、少年的任性。他在经历了一次挫折之后,克服心理恐惧,重返蓝天;他拒绝了家里安排好的工作,不愿意坐享其成。我们的试飞员和飞机一起成长。”刘晓世说。

真正的“主角”

在首映之前,《长空之王》在辽宁省政府礼堂进行了一场特别的放映。诞生于抗美援朝战争烽火中的航空工业沈飞,被称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由其研制的歼-15首飞后不久,歼-15总指挥罗阳便因公殉职。作为战机背后的研制人员,他们和试飞员一样需要攻坚克难,在战机试验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

沈飞公司技术员、“罗阳青年突击队”代表龚志强对片中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张挺在能跳伞的时候想到的,第一是要保护整个数据,第二是要保护群众。我也是做系统的,试飞数据的确对我们整个后续的系统改进有很大作用。我觉得张挺这个角色做到了极致。”

龚志强说:“航空工业内部有一句话,就是战机应该是一手托着国家安全,一手托着战友生命。看完电影,我对试飞员有了更深的感激之情,非常感谢整个试飞队伍和试飞员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坚定支持。”

沈飞公司装配工、“罗阳青年突击队”代表张潇文说:“片中张挺和雷宇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想起我和我的恩师。当雷宇想要退出的时候,张挺让他去叠伞包,给他一个学习和改变的机会。我的恩师一直教我谦卑谨慎。未来,当我有徒弟了,我也会告诉他,做人和技能是要并进的。这是航空人薪火相传的精神。”

正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新闻发言人周国强所说,中国航空人是在“一张白纸上重新谋划祖国的航空事业发展”。从“一穷二白”到“应有尽有”,航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试飞员、工程师、设计师等航空“逐梦人”的汗水与热血。当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战机呼啸在大银幕时,沈飞飞机铆装钳工高级技师田芳说:“战机飞向祖国的蓝天,圆了我们的航空梦,但这个梦还需要我们去把它画得更圆满。”

他们,是《长空之王》真正的“主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邹艳娟,程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