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东营盐碱地上种大豆,“齐黄34”比全国平均亩产多一倍梦露死亡旧照:赤身俯卧在床,姿势古怪,44年后警方才公开她死因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3 阅读数:人阅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稳 张珈玮 郭由 东营报道

6月10日凌晨,尚在熟睡中的张华斌,终于等来了久违的大雨。东营已经连续57天没有有效降水,张华斌比任何时候都要期盼这场大雨。

这个时节,是夏粮收获的季节,也是大豆、玉米等夏播作物播种的时候。张华斌所在的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上万亩土地计划在今夏种植“齐黄34”品种的大豆。进入六月以来,张华斌每天都要开车转上好几趟,看看土壤墒情是否适合大豆的播种。

盐碱地上长出的“齐黄34”大豆苗

“之前,我们种植(齐黄34)的面积不是很大,今年才开始大面积播种。”谈及“齐黄34”,种了几十年地的张华斌对此赞不绝口。这一切,还得从脚下那片盐碱地说起。

种下去才是根本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由于土壤含盐量高,盐碱地上几乎寸草不生。山东有近900万亩盐碱地,仅东营就有约340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2%。

多年来,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努力,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张华斌脚下的这片白茫茫的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齐黄34”就是其中之一。

“齐黄34”大豆究竟给张华斌带来了多大的惊喜,一个数据或许可以说明一切。去年,“齐黄34”在东营盐碱地实打验收亩产302.6公斤,远超去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量(132.4公斤),实现了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突破。

说起“齐黄34”,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培育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徐冉。

6月9日下午,记者在东营利津县渤海农场二分厂,见到了正在盐碱地里做大豆品种耐盐碱实验的徐冉。十年来,徐冉每年都要无数次来到这片盐碱地,从实验到播种再到收获,“齐黄34”生长的每一阶段,徐冉都倾注了无数心血。

正在盐碱地里做大豆品种耐盐碱实验的徐冉

“种下去才是根本。”实验间隙,在试验田的地头,徐冉向记者讲述了他和大豆30年的缘分。

1990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徐冉到山东省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高产栽培研究,两年后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

“我们国家的盐碱地面积比较大,如果说能够能培育出更多的更适应这些盐碱地生长的大豆品种,对我国的大豆产量或者弥补大豆的缺口会有更大、更加明显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0年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长期以来,我国大豆生产在产量、品质、种植效益等方面与大豆生产先进国家相比都有明显差距。为实现大豆增产提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徐冉就和团队成员一起致力于大豆育种研究。

“‘齐黄34’这个品种,我们从1996年开始做杂交实验,我们在试验田里经过七八年的筛选,培育成了这么一个新的品系。实际上就是把大豆很多的优良基因都通过基因重组聚合到这一个品种上了,它的田间表现抗病性很好,而且品质好、产量高。”徐冉和他的团队于2006年成功育成了“齐黄34”。

此后,徐冉又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一年年播种再一年年淘汰,最终找到了“齐黄34”高产的密码,在2010年实现了亩产298.2公斤、2014年亩产313.75公斤,并于2012年、2013年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审定,2015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随后又通过江苏和贵州等省审定,进入广泛种植阶段。

向盐碱地要良田

“‘齐黄34’这个品种,高产、稳产,高蛋白质、高脂肪、高豆腐产出率、高腐竹产出率,抗病、耐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广,适合机械化生产,适合带状复合种植,较好地解决了大豆高产与优质、高蛋白与高脂肪、高产与抗逆等矛盾。”徐冉说,2019年亩产达到了341.6公斤,2020年亩产353.45公斤,创造了全国夏大豆高产纪录和全国大豆主产区高产纪录。

正在盐碱地里做大豆品种耐盐碱实验的徐冉

二十年的时间,团队的成员一个个离开,甚至最后只剩下徐冉一个人,又有一批批新鲜血液不断补充进来。“最困难的时候是刚开始的十年,一开始我们这个团队有13个人,到2000年前后就只剩两三个人,最后就剩了一个人。直到2007年以后,体制机制改革,我们的队伍逐渐扩大,从1个人变成3个人,从3个人变成了8个人,才逐渐稳定下来。”

问及为何经历这么多困难却一直没有放弃时,徐冉向记者摆摆手,只简单说了句“笨呗”。

“作为科研人员,国家养着我们,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为农民做贡献。”徐冉说,这就是这颗大豆种子对于他人生的意义。看到“齐黄34”如今在盐碱地里的产量,徐冉觉得这30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能让一个农民一年多挣几十块钱那也是值得的。”

“像‘齐黄34’这个品种,每年销售几千万斤,就有几百万农民受益。花同样多的钱买种子,投入同样多的肥料和管理,最后收获高出来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产量。”徐冉告诉记者,农民能受益是最让他感到高兴和踏实的。

从山东到河北、北京,到海南、云南,再到新疆、甘肃,如今,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均有种植“齐黄34”。据统计,截至目前,“齐黄34”已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3300余万亩,是黄淮海地区年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的大豆新品种;山东种植大豆面积的50%以上为“齐黄34”。

2013年,徐冉开始在东营做“齐黄34”的耐盐碱试验,也成为了山东省农科院在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博士科研工作站的第一任站长。

“这里有盐碱地,不能种水稻了,就得种其他作物,而大豆的耐盐性更好一点。生产者有需要,我们作为科研人员,就应该为生产需要服务,就是这么简单。”徐冉说,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他的工作就是向盐碱地要良田。“哪个地方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农民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只要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做,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如今,“齐黄34”用自己耐盐碱的特性,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重新迸发了活力,变成了高产田。我国的盐碱地总面积占我国可利用土地的近5%,把盐碱地开发为耕地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徐冉和张华斌观察“齐黄34”大豆苗的生长情况

问及接下来的计划,徐冉信心满满。“未来还是要盯高产、优质这一块,大豆的产量还得要高,因为相比国外还有差距。进一步提高质量,争取培育出更多更优的品种。这不是最高点,这只能说是一个过程。”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徐冉说,他们在大豆的高产、优质上永远不会满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农业科研就像攀登高峰,没有到达顶峰,你永远不知道顶峰有多高,只能一步步往上攀登。”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其实,2022年,东营市也在推广盐碱地大豆种植工作,将围绕耐盐碱作物育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管理,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推广,实现大豆种植面积新增10万亩以上,达到30万亩。

这场大雨,是东营今年以来的首场透雨,将显著改善土壤墒情,缓解本地旱情,对促进夏播作物播种、出苗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张华斌和徐冉都坚信,今年这些土地种下的“齐黄34”大豆,产量肯定更胜往昔。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