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悔婚使霍小玉相思而亡,其《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中唐七绝之冠
提到唐朝的诗人李益,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他和歌舞妓霍小玉的一桩情债。
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记载了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的故事。是唐朝传奇的名篇。蒋防是唐宪宗时期的人,当时李益还活在世上,造谣的可能性不大。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儿,十五岁时,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亲都被赶出王府,沦为娼妓。十六岁时遇到李益。当时李益二十岁出头。应该是在大历六年(771年)参加制科考试之前。
霍小玉明白自己的地位无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于是她和李益约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爱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选取名门闺秀为妻,自己出家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之后,立即与高门卢氏女子成婚,并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见。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为这等负心行径受到当时舆论的普遍谴责,自己的内心也留下了阴影。《霍小玉传》、《旧唐书》等书记载李益对自己的妻子非常不放心,出门要把妻子绑起来,甚至脱光了用浴盆盖起来才放心。
正是李益的始乱终弃,一往情深的霍小玉抑郁而死,李益的人品一直倍受后世诟病,但偏偏此人是个写诗的高手,一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
李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益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人,他是今甘肃武威人,先中过进士。做了个职位低下的小官,混得不如意,弃官游历于燕、赵间,给人做了十几年幕僚。
李益这种长期随军队到处作战的军旅生涯,让李益感同身受,写出了不少绝佳的边塞诗。后来被唐宪宗惜才召回京,一路升迁,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的人生刚开始浮浮沉沉,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在大漠荒沙的边塞呆了十几年。
以他的文采和人生境遇有感而发,写出《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样一首惊艳的七绝来也算是用生命在写诗了。
不过李益的下半生仕途倒是顺风顺水,写诗写到80多岁,直到死在礼部尚书的任上。
他的诗风豪放,尤擅长七绝,又以边塞诗最出名。能够拿得出手的其它风格的诗也有佳词金句,令人爱不释手。如《春夜闻笛》、《江南曲》、《长干行》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李益虽然有才华,后来也当了大官,还是个老寿星。但年轻时和霍小玉的一桩荒唐情事让他背负了半生的负心汉骂名,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和挥之不去的阴影。
《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独成中唐七绝之冠?
他的一首《受降城闻笛》的边塞诗更是力压王昌龄,岑参等人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昌龄初看貌似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王昌龄不也是写边塞诗的高手么,那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也很招人喜欢。岑参的边塞诗里不还有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可以和李益这首抗衡么。
李益的这首七绝写的是戍边将士思乡之情,极易引起共鸣,诗人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置身其中的视角,用景色渲染气氛,用乐声衬托浓烈的思乡之情。
受降城是唐朝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北筑了东、中、西三座城,遗址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
都是边塞,荒无人烟的地方,将士们长年累月守着风沙和大漠,难免思念故土亲人。李益当时也在受降城做幕僚,内心当然也常常翻江倒海。
边塞的月夜里,本是一番迷人的景象。诗人却说它似雪如霜,寒意来自心底的凄凉,境由心生。
这样的心境已让诗的底色荒凉愁绝,诗人偏偏又借笛声来倾诉置身受降城的思乡情。
呜咽的笛声让将士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真情与实感使这首诗饱满,深情。李益做为戍边将士其中一员,用景色和情感与笛声再现了千年前边塞将士思乡的怅惘。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月夜,诗人站在城上,看见远远塞外大漠在月色之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眼前月色朦胧下的景色仿佛都蒙上了寒霜,诗人熟悉这里的一切,沙漠此时成了“雪原”,月光成了秋霜。都是故意为之,借景渲染了内心的空寂惨淡。
“不知何处吹芦管”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其实正是情难自抑,本就孤寂愁绝,又响起缥缈的笛声,内心愈加迷惘。
最后一句“一夜征人尽望乡”的“一夜”和“尽望”更加重了思乡之情。
画面一直回旋了千年,依然不止。将士们思乡的愁绪仿佛穿越了千年,还未散尽,笛声悠扬,空远。
整首诗从写景开始,把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将士的乡愁一泻千里。从静静的景物到动人的思乡情思到最后都赋予呜咽的笛声。全诗到最后的情感升华到极致,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国维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李益这首诗也是赞不绝口,说它“境界全出”了。
唐朝的诗,宋代的词是中国古典文化最美的朝代,已达巅峰。
李益这首边塞诗中唐七绝之冠的最早说法是明朝的胡应麟。
一开始,只是胡应麟自己的看法,并且编入他的《诗薮·内编》中。后人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采纳了胡的说法,并且通过细细品味和比较,也认为高其它七绝一成,无可辩驳。
身临其境更加投入真情实感,画面感也更真实。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眼前的黄沙在月色的映衬下似雪。是作者此时在受降城上看见的真实写照。这是比其它边塞诗在情感上更胜一筹的地方。
文学批评家胡应麟的评诗标准向来以诗的风格和审美意象来评,无工可见,无迹可寻。
他把唐诗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来评判,并且认为盛唐风神俱佳,中唐风神遽减,晚唐大露筋骨,不好相提并论。
胡应麟所以胡应麟在品鉴了盛唐七绝不少风神俱佳的诗篇后,惊见李益这首七绝如获至宝,推为中唐七绝之冠。
那么李益的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完美融合在了一起,组成一个唯美的艺术画面。正是风神俱佳的表现。
优美的语言,浓厚的感情让这首诗后来被度成了曲,传唱四方,流传甚广。
其实唐诗又是分多种形式的,不仅有五言,七言,还有律诗。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大家熟知的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诗人,青山绿水、幽境密谷,充满禅意。边塞诗派的除了李益,王昌龄,岑参,还有王之涣等诗人,诗句雄浑有力,苍劲沉郁。充满英雄情结的一唱三叹,引起深深共鸣。
所以说,单以中唐来说,李益这首七绝《夜上降城闻笛》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家都认为是无可争议的。
至于李益的人品,虽然是始乱终弃,大家还是比较赞赏他的才华,诗写得确实还是不错的,一码归一码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