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岭南文化新讲|张桂光:书为学之余,“重学问”是岭南书家传统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2 阅读数:人阅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吴启东

图/Ratty

3月31日,“岭南文化新讲”系列讲座再度拉开帷幕。

著名古文字学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桂光,携新作《荧晖阁丛稿》做客广州楠枫书院。

他讲述了自己毕生与古文字、书法、诗词结下的深厚缘分,介绍了岭南名家前辈在这些领域的傲人成就,并展示了精彩的粤语诗词吟诵艺术。

主持人、文史学者罗韬先生说,广东既是古文字学的重镇,又是中国书坛的高地,这二者的结合令岭南书坛重视人文素养的传统进一步加强。在张教授身上,古文字学家、博雅之士、书法家三位一体,这正是岭南书坛人文传统的缩影。

《荧晖阁丛稿》一书,是张桂光教授毕生的学术成果、书法理论、文学作品、书法作品集结而成,近期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破译一个古文字,不亚于发现一个星球

古文字学,坊间素有“三大冷门绝学之一”的称号。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文字载体,令这门学问具有了溯源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张桂光教授毕生用力最多,成绩最著的事业正在于此。

他把自己的学术成果总结为三个方面:理论总结,文字考释,以及用古文字材料研究其他问题。在研究文字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张教授运用规律去辨识未识字,或者指出前人认字的错误,成果丰硕。

讲座现场

他多年来考释的甲骨文字达二十多个,指出前人错认并提出自己看法的字近四十个。比如他推翻了古文字学界长期奉为规律的“人卩旁通用说”(即“站着的人”和“跪着的人”),从而正确区分了“望”和“见”,“兄”和“祝”等字。

在已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单字当中,迄今能破译的仅有1000多个。因此罗韬先生说,辨识一个古文字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一颗星球。

张桂光教授辨析“人”旁和“卩”旁

张教授介绍,20世纪中叶,古文字研究有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三个中心,被戏称为“东北军”“川军”和“粤军”。其中“粤军”以容庚、商承祚二老为首,侧重语言文字的研究,强调字形特点的记认、理解,重视字形的摹写。

因此,容商二老带出来的徒弟如马国权、陈永正、陈初生、张桂光等,古文字和书法兼擅,成为“粤军”的一大特色。此外,因为注重规律的总结,一篇文章往往能解决一串字,这也是“粤军”的一大强项。

重视学问、守正创新是岭南书风

张桂光教授的另一重身份,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作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年逾古稀的张教授仍孜孜不倦,致力于梳理、传承和弘扬岭南书法传统。

张桂光现场题字:不学诗,无以言

岭南书法相比中原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代哲学家、书法家陈白沙打破了妩媚柔弱的“台阁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晚清岭南书法碑学群体兴起,李文田、邓承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碑学理论和实践在全国都有巨大影响。

张桂光书法作品

张教授说,重学问、重传统、重创新,是岭南书法的优秀传统。

历代岭南书家多是“字内功”与“字外功”兼修的饱学之士,比如陈献章是大哲学家;康有为、梁启超不但国学功底深厚,还是了不起的政治改革家;容庚、商承祚是古文字学泰斗;朱庸斋、詹安泰的词称雄岭峤,饮誉中原……

现场展示詹安泰的书法

此外,岭南书家具有强烈的守正创新精神。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自觉,追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当下时兴的“另起炉灶”迥然不同。比如陈白沙的茅龙笔书法、康梁的碑学,都是岭南对中国书法的重要贡献。

现场展示李曲斋的印章及詹安泰的书法

对于当前书法界的热点话题,张教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习书法一定要重视临帖,书法教育首先要予人以规矩。只有把前人的东西学好学精,然后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才能有真正的成就,这才是书法创新的真谛。

粤语吟诵精彩绝伦

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精彩篇章,岭南书坛在这方面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詹安泰、朱庸斋、李曲斋、麦华三等人,都是挥毫雅集即席赋诗的能手。

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仅十三岁的张桂光就拜入朱庸斋门下学习诗词。他回忆说,朱庸斋老师教诗词,每一首在讲解前都要先吟诵一遍以帮助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填词。这种训练方式颇有成效,后来朱庸斋的分春馆弟子,成为教授的就有8位。

张教授说,粤语吟诵有悠久的历史,有记载的起源是近代的陈澧、朱次琦,后来经过黄梅伯、陈洵、康有为、朱庸斋等人,代代传承至今。

讲座现场,张教授以王勃《滕王阁诗》、朱庸斋《鹧鸪天·夜起》、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三篇为例,为观众展示了粤语吟诵艺术。在张教授的吟诵中,《滕王阁诗》铿锵有力,《鹧鸪天·夜起》韵味悠长,《春夜宴桃李园序》生动活泼,分别代表了豪放、幽怨、欢快,三种迥然不同的吟诵风格。

张桂光教授现场展示了粤语吟诵艺术

吟罢,全场掌声雷动。古老的粤语吟诵艺术,抑扬顿挫之间,令观众如痴如醉,沉浸式地体悟到了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深沉情感。

主讲嘉宾罗韬

在罗韬先生看来,源自西方的舞台的朗诵是“为人的”,而中国的吟诵则是“为己的”。正如白居易说的“清吟胜管弦”,通过音节在内心的摩擦,“耳入心通”,细心地体会古人的每一个用字。

“在那一刻,吟诵者内心和古人的灵魂达到了合拍,仿佛古人在‘我’身上又活过来。包括粤语在内的南方诸方言,因为保留了入声,在这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希望大家像张教授一样,用吟诵的方式感受古诗,获得与古人心灵相通的体验。”罗韬先生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黎存根

校对 | 彭继业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