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摩登西关之永庆坊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2 阅读数:人阅读

 

永庆坊的故事,要从恩宁路旧城改造开始说起。

▲恩宁路街景

▲恩宁路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永庆坊位于恩宁路中段北侧。

▲广州市骑楼分布(地图来源:2014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东起人民南路,西至荔湾湖公园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西路,全长约2.5公里,是广州现存最长的一段连续性一类骑楼街区。

最早在唐朝时期,上下九一带就形成了商业集聚地。到民国时期,当时的广州政府把上下九一带规划为重点商业区,上述这些路段陆续被扩筑成马路并兴建骑楼,其中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一带逐渐形成了商业街。到1995年,下九路至第十甫路一段开辟为商业步行街,就是现在的上下九步行街(步行街不包括上九路),是当时全国最繁华商业步行街之一。

▲下九路&恩宁路街景(摄于2021年)

从整体上看,东端的上九路到第十甫路一段是商业区,最西端的龙津西路是居住区,恩宁路处在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属于过渡地带,既有一定商业氛围,生活烟火气息也浓厚。

壹/命运之轮

1.拆除

本世纪初,恩宁路一带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06年11月“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作为广州危破房试点项目启动,这是一个大拆大建的改造方案,拆迁范围包括了后来的永庆坊。

恩宁路的大拆大建改造,从公之于众的一刻开始就备受争议,一方面遭到原居民的强烈反对,同时又长期饱受“破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质疑。

2.保护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后,政府对旧城改造的思路开始发生转变,不再追求就地经济平衡,开始突出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历史街区肌理为主。

▲2011年荔湾区规划图

2011年,《荔湾分区AL0126、AL0128、AL0129规划管理单元(恩宁路旧城改造更新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更改》获批,规划指导思想调整为“抽疏人口、改善环境、保护文化”等原则,并将原控规中的居住用地属性赋予产业功能。上图“AL0126、AL0128、AL0129规划管理单元”,就是现在的永庆坊一二期区域,这个规划变更为后来永庆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12 年《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公示时期,78 位居民向规划局递交《关于将恩宁路以北地区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育的建议》,最终在2014年公布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恩宁路被正式划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域范围内的 26 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恩宁路获得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身份认定。

3.开业

虽然恩宁路的最终改造规划一直没有定论,但拆迁工作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在执行,直到2011年才被叫停。这个过程中,政府掌握了一部分已签约腾空又尚未拆除,且在规划上予以保留的房屋。

▲永庆坊招标公告

2016年4月11日,荔湾区旧改中心凭借持有的7200㎡房屋公开招标,最后由万科中标,成为恩宁路永庆片区的开发运营市场主体。招标范围是永庆大街、永庆一巷、永庆二巷,后来万科就把项目命名为“永庆坊”,这便是永庆坊名字的由来。

▲2016年永庆坊一期开放时新闻报道

2016年9月30日,改造后的永庆坊一期正式对外开放。一期只有三条街7200㎡规模,内容比较单薄,加上曾经辉煌的上下九已处于没落之中,而恩宁路本身更是缺乏商业底蕴。开业初期,永庆坊人流量并不理想。对于投资人万科来说,投资回本是遥遥无期的事。

4.地标

一次改变命运的考察。

▲ 2018年的一次考察,永庆坊逐步走入公众视线,一跃成为了广州的文化地标。

永庆坊,是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诞生的。因为危房改造进行大拆大建的更新,又因为社会监督致使拆迁进度滞后,后又因为旧城改造思路转变而得以保留。简单来说,政府在阴差阳错之下掌握了若干房屋作为项目载体。

回顾永庆坊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中国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老城区是拆?是留?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改造更新,从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每一步都是被时代的洪流所推动,被动的前进。现在,文化复兴是一项国家战略,恩宁路总算有了明确的定位。

贰/走走看看

恩宁路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包括骑楼、西关大屋、洋楼和竹筒屋。西关大屋和洋楼都是有钱人住的房子,而竹筒屋则是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

恩宁路永庆坊一带,大致上是一个富人区中的贫民区,街道狭窄,房子以竹筒屋为主。竹筒屋,顾名思义,因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称竹筒屋。竹筒屋的建筑质量比正式的西关大屋和洋楼要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恩宁路会形成大片危房。

如今的永庆坊,已是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和很多知名的网红商业街区一样,有各种地道小吃、小资文创,网红书店等,周末节假日有市集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常规内容就不赘述了,以下从文化层面重点聊一聊永庆坊的特色看点。

1.骑楼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有很多骑楼街区。很多城市的骑楼街区,通常要么是纯粹的商业街区,要么是冷冷清清的破败老城区。恩宁路的特点在于,商业气氛和生活气息兼具,恩宁路上既有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亦有外地游客的文艺小清新。

▲骑楼的重要特征就是楼下商业,楼上住人,骑楼下可遮阳挡雨。
▲小资咖啡店,商家充分利用了骑楼下的空间
▲恩宁路上更多的商店是日常生活配套业态

2.街巷

广州老城居民区的特点就是街道狭窄,市井气重,这在永庆坊一带有明显的体现。

▲永庆大街,永庆坊的主街道,宽度只够4个人并排走。
▲还有没迁走的民居,盘栽和晾衣架跟旁边的文创店铺形成对比。
▲西关一带自古河涌密布,永庆坊利用既有水网河道串联不同景区。
▲宝庆大押,楼高20米,是清朝末期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

广州典当业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当时有“当铺多过米铺”的说法,西关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流传一句行话“要找老当铺,先到西关来”。如今城市的高楼多在CBD,CBD里承租能力最强的是金融业企业。当铺本质上也是金融业,在“当铺多过米铺”的年代,当铺就是城市天际线的标杆。各式各样的当铺,为了防火防盗需要,很多都会修建成碉楼的形式,在一排平房中一枝独秀,非常显眼。

永庆坊的街巷是广州老城区城市肌理的一个典型代表,蜿蜒小巷,麻石路,狭窄、高密度、有时看似无路,转过弯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狭小的空间场所有高效的复合功能和宜人的生活尺度。

3.名人

因十三行贸易兴起的广州西关,在近现代住过很多影响深远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和足迹,就藏在一些不显眼的民居里。

▲李小龙祖居

李小龙祖居是20世纪40年代由粤剧“四大名丑”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所建,早年李海泉曾在此居住,后移居香港。李小龙祖居有两大看点,一是李小龙相关的展览,二是建筑本身是典型的西关大屋结构,对建筑感兴趣的话也可当作西关大屋来参观学习。

*李小龙本人并未在此居住。

▲詹天佑故居

严格来说詹天佑故居不属于永庆坊范围,而是在恩宁路对面的十二甫西街,游览永庆坊时也可一并游览。原屋已倒塌,此为依照昔日西关普通民居式样重建。

1757年,实施“一口通商”的十三行,吸引了詹天佑的先祖从徽州来到广州定居。詹天佑在此出生,11岁被选为清朝首批官派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归国后先后从事津榆、关外、萍醴、潮汕、沪嘉、沪宁、津浦、洛潼等铁路修筑,主持修筑了新易、京张、张绥、商办四川省川汉和广东省粤汉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泰华楼

泰华楼是清朝咸丰年间广东探花李文田读书的书斋,属于广东地区比较少见的清代藏书楼,因珍藏“东岳泰山碑”和“西岳华山庙碑”的拓本而取名泰华楼。原宅大部份已毁于抗战,今存世的仅为屋前的一个内院,现建筑是1988年重建。

李文田是谁估计很多人不认识,而蔡元培相信应该很多人会认识,蔡元培是李文田的门生。李文田本人既是书法家,他在为官期间,支持刘永福抗法斗争,热心广东家乡水利建设事业,募款修清远石角围、三水大路围、华田围等堤围。

*目前泰华楼正在修复并未对外开放。

名人故居,不单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它们同时还是一本历史书,通过它们可以品读西关在时代变迁中的历史风貌和发展轨迹。

4.粤剧

粤剧源自南戏,起源于佛山,发展于广州西关。清代前,粤剧演出是没有固定戏院的,只在庙宇外、圩场上搭竹棚演出,至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才在长寿街建了一间西关戏院,即乐善戏院。粤剧艺人多居住在西关,西关茶楼陶陶居是艺人聚会之所,经常在这里与同行们一起品茶谈艺,广州西关又称为粤剧发祥地!

永庆坊有三处与粤剧有关的场所,分别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和銮舆堂,此外上文提到的李小龙父亲李海泉也是粤剧的名人,而位于第十甫路上的陶陶居也跟粤剧有极大渊源。

▲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艺术博物馆本身建成了岭南园林的形式,除了有完整的粤剧发展史相关展览外,欣赏岭南园林也是一大看点。

▲八和会馆

八和会馆创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 年),是粤剧艺人的行业工会,全盛时期有6000名会员,是引领粤剧发展的策源地。“八和”是指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共八个堂,这八个堂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

▲銮舆堂

八和会馆的德和堂,由武打演员组成。每年粤剧戏神华光诞举行迎神赛会时,均由德和堂的打武家抬着华光神像的銮舆出游。德和堂中一班常在堂口内住宿、练功和办公的人员遂发起组织銮舆堂。“銮舆堂”是隶属德和堂的私人组织。

实际上,除了粤剧本身,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觉去看一段中国近现代史。从清末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到后来的革命、抗战,都有大量的粤剧艺人参与其中,粤剧也是伴随着这段民族觉醒的历史而发展的。到解放后,粤剧则成为了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地华人交流的重要文化载体。

5.非遗

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使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在历史上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十三行所在的西关地区是财富汇聚之地,引领了岭南甚至世界级的风尚。很多传统技艺并非起源于清代或西关,但都在十三行时期的西关获得了大发展,这些工艺传承下来成为了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庆坊非遗街区导览图

非遗街区在2020年8月开业,是永庆坊二期的一个独立板块,由政府主导,联合场地运营方(万科)和传承人三方共建的非遗传承聚集区。

永庆坊非遗街区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展示、销售、培训、体验等,形式上比较常规,目前入驻了9个非遗项目,包括牙雕、榄雕、广绣(×2)、广彩(×3)、珐琅、醒狮、古琴、箫笛、饼印,其中广绣和广彩都有不止一个传承人入驻。

▲珐琅&广彩店
▲广绣体验活动
▲广彩&广绣&牙雕作品

在西关的众多非遗项目中,牙雕(骨雕)、玉雕、木雕、广绣、广彩合称为“三雕一绣一彩”,是其中最负盛名的非遗项目。在明清时期的世界贸易体系里,“三雕一绣一彩”可以说是当时世界顶级时尚品牌。

▲恩宁路上打铜铺

除非遗街区外,恩宁路原本也被称为“打铜一条街”,现在还有很多打铜铺在营业,产品多是日常生活用品。“西关打铜”本身也是一项省级非遗项目。

能够成为"非遗"的传统技艺,都曾是历史上的潮流,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风民俗等时代特征,非遗是一张可以很好了解地域文化的名片。在永庆坊的非遗街区里,不乏一些具有艺术品级别的非遗作品。

结语

永庆坊是城市更新的成果,如今已成为一个网红地标,网红街区往往都需要面对一个问题,让人短暂眼前一亮之后,如果没有持续创新,随着不断有新的网红场出现,最终会走向停滞。

我是在西关长大的人,对上下九、恩宁路有很深的眷恋。有外地朋友来到广州,我毫无疑问会带TA去永庆坊,但我会发现,目前永庆坊所呈现的东西,跟我想给外地朋友介绍的西关在地文化之间,存在不少差距。目前永庆坊更多呈现的是网红打卡和文艺小资的属性,作为一个西关人,我想向外地朋友介绍一个怎么样的西关呢?

西关在地文化有很多维度,就恩宁路的历史地位而言,这里应该是潮流风尚的坐标。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上下九一带陆续出现了百货大楼、新式戏院、高档茶楼等时尚业态,是当时西关小姐平时惯常出入的地方,她们身穿新式旗袍,脚蹬高跟鞋,逛商场买香水、进影院看电影,正是那个时代广州的时尚之风,更是西关的文化自信。

▲金声电影院

恩宁路上的金声电影院在建成之初就拥有了非常高级的配置,座位所用的材料是真皮,率先装配空气调节设备,设人专门负责场内外的卫生等,在解放前是个高档的消费场所。如今金星电影院作为永庆坊的后期项目正在进行改造,期待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惊喜。

说到在地化,不一定是说所有商业都应该致敬传统,更重要的是去挖掘这里本该有的场所精神,区域本该有的生活方式,然后用完全新的方式去演绎它,并把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THE END

知识工场/奇云棘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