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内容】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纵故擒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guó)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类型】
〈一〉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二〉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三〉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四〉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五〉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六〉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详解】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释译:防备十全十美,便容易使斗志懈怠;平常司空见惯了的,往往不容易引起怀疑。秘密蕴藏在公开化的事物里,而不是存在于与公开形式相对立的事物之中。非常公开的事总是隐藏着非常机密的东西。
计名由来:本计的计名出自一个传说。唐贞观十七年(643)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率军30万御驾亲征高丽国。相传这一天,太宗来到漫无边际的海边,但见白浪滔天,汪洋一片,便不禁为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了。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正在大家面面相觑、一筹莫展之际,部将薛仁贵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让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张士贵听了这话,十分高兴,连忙要薛仁贵把他的计策说了出来…… 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起拜见唐太宗,向太宗禀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可将海水变干,定能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人,龙颜大悦,立即命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的引领下,穿过一条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处绣幔锦帘、茵褥铺地的大厅中,文武百官正在此迎候。太宗召见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摆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开怀畅饮……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尽数倾倒,房屋摇晃。太宗忙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四周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此时,张士贵、薛仁贵才如实禀奏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之计,得风势助威,30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就要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中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指的是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安全地渡过大海。后来,人们把“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这个“天”的含义就非常广泛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指忠心维护的“天子”,而是指应该予以消灭的敌人。
古代战例: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
隋开皇四年(588年)冬,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为统帅,大将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陈国。隋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广陵、瓜洲,最后来到江北。大将贺若弼一心想要出奇制胜,便尽力掩盖隋军渡江的意图,以麻痹陈国军队。他先是组织隋军在沿江一带频繁调防,且每次调防都是张旗列队,虚张声势;同时又派出大批士兵经常沿江打猎,故意做出安营扎寨的姿态。开始,陈军以为隋军将至,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应战。后来,见到隋军只是调进调出,看不出有渡江的意图,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不那么在意了。再加上贺若弼还把准备用来渡江的战船统统隐藏起来,只在江边摆一些小船、破船,陈军看不出隋军有立即渡江的意图,戒备心就更加松懈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第二年春天,贺若弼仔细观察了陈军的阵势和情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一声令下,突然挥师渡江。由于陈军疏于戒备,猝不及防,隋军一举攻占了京口,生擒徐州刺史黄恪在内的6000余人,随后又乘胜进军陈国都城建康(今南京),最后灭掉了陈国。这就是贺若弼成功地运用“太阳,太阴”之术所取得的一次战争的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释译:与其强攻集中的敌人,不如使用计谋将它分散,然后逐一击破;与其出兵正面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它虚弱的后方,尔后将它置于死地。
计名由来: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出于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山东的齐国求援。齐王即刻招募8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火速前往援救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但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必定空虚,没有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全速赶回魏国救援。而这时,齐军已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今河南长垣县西)设下伏兵,以逸待劳。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竭,又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而归。赵国之围也很快被解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可见,此计主要是用来解围的。它的特点是:以迂为直,避实就虚,攻敌之所必救,以此来解除敌军的围困。具体地说,就是:当本军某部遭敌军围困不得突围时,救援的军队不应直接攻击围困的敌军,而应以迂为直,选择敌方防守相对空虚、而又地处要害的地区进行攻击,以迫使敌方撤围回援,并趁敌军在回援途中无所防备发起突袭,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古代战例:晋国攻曹、卫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任命成得臣为将,亲率大军,纠合陈、蔡、郑、许四路诸侯,一起攻伐宋国。宋成公派遣公孙固向晋国求救。然而,由于晋文公在19年的流亡生涯中,曾得到过楚成王的帮助,故而不便直接与楚军作对。这时,晋文公的参谋狐偃出了个主意,说道:“我军目前的立场不便直接前往救援宋国,与楚国作对。但何不先去攻打与楚国结盟的曹国和卫国呢?这两国的国君在您流亡时期都曾对您极不友好,晋军师出有名;卫国的楚丘城是当今楚王舅父的领地,而曹国则紧靠楚国本土,若我军攻打这两国,楚军势必回师救援,这样便可解除宋国之围了。”晋文公听从了狐偃的计策,一面叫公孙固回报宋成公务必坚守阵地,一面以先轸为将,率领三军人马进军卫国,一举攻占了卫国的五鹿城,直逼楚丘,迫使卫成公向晋国谢罪请和;接着,又挥军东指,一举攻破了曹国。而这期间,楚成王讨伐宋国正是连连告捷之时:在攻占了宋国缗邑后,又围困宋都睢阳。这时,忽然听说晋军已攻占卫国五鹿城,战势直逼楚丘。楚成王怎能眼见自己舅父的领地不保而置之不理?于是,只留下一部分兵马由成得臣率领,继续攻打宋国,自己则亲自率领劲旅回师救援楚丘。但当他的兵马才走到半路时,又听说晋军已经攻破曹国,对楚国本土已造成直接威胁。形势万分紧急,无奈之下,楚成王只得命令成得臣从宋国撤出全部人马,以确保本土安全。就这样,晋文公用狐偃的“围魏救赵”之计,成功地解救了宋国之围。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释译:敌人的情况已经了解,友军的意向却不明朗,这就应当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对敌,以保存自己的战斗力。这就是根据《易经》,“损”卦中“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谋略。
计名由来:本计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出现,而“借刀杀人”一语,实际出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做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抵挡西夏人赵元昊的侵犯,企图借西夏人之手杀害范仲淹的故事。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敌方内部矛盾,或者借用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键所在,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间的矛盾,想方设法把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的自相争斗,或者是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所以,在军事上,此计是阴谋而非阳谋,平常之时,不可不防,非常之时,不可不用。
古代战例:周瑜计杀蔡瑁、张允二将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20余万大军攻伐东吴,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领军应战,双方对峙于三江口南北两岸。一天,周瑜乘坐楼船前往江北探察曹军水寨,发现曹操水军阵营十分严整,“深得水军之妙”,不禁大吃一惊,便问手下曹军水军都督是谁?左右回答说是蔡瑁、张允。周瑜听罢心想:“蔡、张二人久居江东,精通水战,假如不设法先除掉他们,将很难攻破曹兵!”想着想着,便命令楼船返回寨中。第二天,周瑜正在军中议事,忽然接到军报,说是曹操军中有故人蒋干前来拜望。周瑜一听,笑着对在座的众将说:“这是曹操的说客到了。”随即,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对着众将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就带领随从,前呼后拥地走出寨门迎接蒋干。周瑜把蒋干迎到军中,寒暄一番后,就大摆筵席,盛情款待,还请了数十员文官武将出席作陪。席间,周瑜命令部将太史慈担任监酒官,交待说:“今日我与故人相会,只叙友情,不谈军旅之事,但有违反者,立斩不赦。”蒋干闻听此话,吓了一大跳,心里捉摸着:“我本是奉主公曹操之命,以故旧之情前来劝说周瑜归降的。不料他一下就把门给封死了,这却如何是好?”他见周瑜对太史慈下令时,神情严肃,又不敢造次,只得怀着一肚子鬼胎,硬着头皮,坐在那里饮酒。一时间,满座文武,杯觥交错,谈笑风生,一直闹到夜深。这时,周瑜佯装酒醉,对着蒋干说:“子翼(蒋干的号),难得今日老友相聚,今晚就与我同眠一榻吧!”边说边拖着蒋干朝自己帐中走去。周瑜躺在榻上,只一会儿工夫,便呼呼“大睡”。蒋干却怎么也睡不着,听到军中已打二更,便借着帐内残灯起身张望,突然见到书案上堆着一卷文书……“这其中定会藏有一些军事机密!”蒋干心里这样想着,于是,便悄悄起来翻阅偷看,果真看见其中一封信是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来的。信上竟有这样一段话: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指曹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就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先此敬覆……不看便罢,看过之后,蒋干的心不由得猛然一沉,心想:“好险,原来蔡瑁、张允竟是暗通东吴的奸细!”他谨慎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再回头看看周瑜,见他依然躺在那里沉睡,而且还说着梦话:“子翼,数天之内,我教你看看曹贼的首级……”说完又打起鼾来。蒋干听了这些梦话,更是又急又气,却不敢声张,只得再和衣躺下,假装入睡,想在暗中再探个究竟。到了四更时分,朦胧中,忽见外面有人进入帐内,将周瑜轻轻叫醒,悄悄说道:“江北有人到此……”周瑜连忙示意来人住口,并起身和那人走出帐外。蒋干又隐约听到那人在帐外对周瑜说:“蔡、张二将说,‘急切下不得手’……”不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走到榻前轻唤蒋干几声,蒋干只是蒙头假睡,不予理睬。周瑜见蒋干不“醒”,自己又躺下睡着了。到了五更天时,蒋干眼看天将大亮,便偷偷起身,走出大帐,带上随从,急忙驾船回到曹军大寨。回到大寨之中,曹操询问此行去江北游说周瑜归降的情况怎样?蒋干回报说:“周瑜心志坚定,非言词所能说动。”曹操听了老大不高兴。蒋干接着又说:“主公且勿忧虑,这次过江,虽然游说不成,却为您打探到一件极其重要的机密哩!”说着,便拿出从周瑜帐中偷来的信件让曹操看,并将昨夜所见所闻一一禀报。曹操不听则已,一听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蔡瑁、张允叫到帐中,厉声说道:“我命你二人今日即刻进军东吴!”蔡、张二人回禀道:“眼下水军尚未练熟,不宜轻进。”曹操听罢大怒,喝道:“等到水军练熟,恐怕我的首级早已献给周瑜了吧!”蔡、张听了这话,一时摸不着头脑,慌忙之中,也不知如何回答,正在犹豫之时,曹操已下令将二人立即推出辕门斩首。等到两人的首级呈上来时,曹操才省悟过来,知道是中了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后悔莫及。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释译:要使敌军逐渐困顿,不宜直接攻击,待敌精疲力竭、声威锐减之时,我方即扭转战争态度,变被动为主动。
计名由来:本计语出《孙子兵法·军事篇》:“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虚实篇》也有:“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本计的特点是,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诱敌深入,“调动”敌人,耗敌方之士气而养我方之锐气,然后抓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
古代战例:曹刿(guì)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大将,率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带着曹刿在长勺与齐军相遇。齐国的鲍叔牙在指挥乾时大战时曾打败过鲁军,根本不把这次战争放在眼里。他求胜心切,两军刚一接触,便下令擂鼓进攻。鲁庄公听到齐军鼓声震天,有些沉不住气了,也要下令擂鼓冲锋。曹刿急忙阻拦道:“且慢!”随后便请鲁庄公传下命令:“凡有吵闹叫喊、随意行动、不听指挥者,一律处死!”这时候,齐军已经随着鼓声冲了过来,鲁军却纹丝不动。齐军见无隙可乘,只好退了回去。过了一会儿,齐军鼓声再次响起,鲍叔牙催促士兵又一次发起冲锋,鲁军还是不动,齐军只好又退了回去。这样连攻两次,始终不见鲁军出动,鲍叔牙更得意了。对手下的人说:“鲁军怕是吓破了胆,不敢出战,我们再冲一次,他们准垮无疑。”说着就又传令擂鼓。齐军连冲了两次,见鲁军不还手,都认为这第三次还会跟前两次一样,所以一个个拖着戈矛,扛着刀枪,无精打采地跑过来,全然没把鲁军放在心上。但这次,鲁军憋足了气,要决一死战。曹刿手提宝剑,向北指道:“打败齐军,在此一举!”随后,立即请鲁庄公下令擂鼓冲锋。此时,鲁军阵内鼓声大作,鲁兵如猛虎下山般地冲了过去,刀劈箭射,直杀得齐军七零八落,狼狈而逃。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却不明白,问曹刿:“齐军头两次擂鼓,你不让我军迎战,直到他们第三次擂鼓,你才叫我军还击,这是为什么呢?”曹刿回答说:“打仗最重要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会胜利;士气衰落,就要失败。擂鼓的作用是鼓舞士气。擂第一次鼓,士气最旺盛;擂第二次鼓,士气开始有些下降;等到第三次擂鼓,就没有多少士气了。我们不急着擂鼓,就是为了让士兵们保持旺盛的士气,等他们二鼓一过,敌军士兵们正是士气最低落的时候,我们一鼓作气地攻过去,还愁打不败他们吗?”
〖第五计:趁火打劫〗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释译:当敌方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就要乘势发兵进攻,夺取胜利。这正是强者战胜困境之敌而采取的重要策略。
计名由来:本计出自于《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趁火打劫”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国,前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共70多间房,僧客200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否让他开开眼界。于是,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要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两人都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而晚上悟空并未睡着,他听到了方丈的阴谋,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愈烧愈旺,把观音院烧得一片通红,只有唐僧所在的禅堂安然无恙。就在观音院正南面的一座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的方丈平素有些交情,便驾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只见前后大殿都被烧成断壁残垣,唯有方丈屋内案上有一青毡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件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可见,本计的主要特点是,趁敌人处在危险、混乱的时机,坚决果断地攻击敌人,从中渔利。按前人的说法,此计是从《易·夫卦》推演而来的,“夫”卦是五阳一阴,即五刚对一柔,刚占绝对优势,自能决定柔的命运;但“刚”要求坚决果断,否则,就会坐失取胜的良机。
〖第六计:声东击西〗
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释译:当敌方因军心动摇而处于混乱不堪的势态,并出现始料不到的困境之时,这便是《萃》卦所显示的“坤下兑上”的溃败征兆。必须利用敌人这一无法自主的时机,迅速将其消灭。
计名由来:声东击西计,见自杜佑(735~812年)所著《通典》第一百五十三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中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是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本计的特点为: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采用灵活机动的军事行动,声东而击西,声此而击彼,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伪装攻击方向,出其不意,乘敌人不知其所备时夺取胜利。
古代战例:司马懿声东击西,诸葛亮将计就计
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四月,诸葛亮兵出祁山,分作三寨,专等魏军到来……闻知蜀军进犯,魏军统帅司马懿以张郃为先锋,戴陵为副将,率军10万前往祁山迎敌。大军到达祁山后,下寨于渭水之南,当即有前锋部将郭淮、孙礼入寨参见。司马懿问道:“前线情况如何?你们是否已与蜀军交锋?”郭、孙二人回答:“蜀军刚到数日,还未出战。”司马懿说:“蜀军千里远道而来,利于速战,今不急于出战,其中必有阴谋。”说罢,又问陇西各郡有什么消息。郭淮回答说:“据派出的将士探听,陇西各郡守军都十分用心,日夜提防,并无意外情况,只有武都、阴平二处,尚未得到消息。”司马懿听到郭、孙二将禀报的军情后,仔细思索,想出了一条计策,他对郭淮、孙礼说:“明日我亲自领兵出阵与诸葛亮交战,你二人迅速从小路赶往增援武都、阴平,并从背后偷袭蜀军,这样可使蜀军阵势自乱,我军再乘乱出击,必可大获全胜。”郭、孙二人受计后,立即率5000人马沿陇西小路,直奔武都、阴平,准备依计行事,从蜀军背后发起突袭。却未料二人领兵正行进间,忽听哨马来报,说是武都、阴平已先后被蜀将王平、姜维攻破,此时魏军(指郭、孙二将率领的魏兵)前锋已离蜀军不远。孙礼听到这一消息,心中顿时感到疑惑而又慌乱,对着郭淮说:“蜀军既已攻破二城,为何尚陈兵城外?其中必定有诈,莫如赶快退兵!”郭淮赞同孙礼的意见,正要下令退兵,忽听一声炮响,山背后闪出一支军马来,大旗上写着“汉丞相诸葛亮”,旗门开处,诸葛亮端坐在一辆车上,左有关兴,右有张苞。郭、孙二人见此情景,不禁大惊失色,只听诸葛亮坐在车上大声笑道:“郭淮、孙礼休想逃走,司马懿搞声东击西之计,怎能瞒得过我?他每日派人在正面阵前与我军交战,暗地里却教你们袭击我军背后,妄图乱我大营。我只还他个将计就计,现在武都、阴平已被我军攻取,你二人还不早早投降?”郭淮、孙礼听到这话,更是十分慌张,这时又听到背后喊杀连天,原来是王平、姜维又领一支蜀军杀到,与前面的关兴、张苞形成前后夹攻之势。一时间,魏兵大乱,被击得溃不成军,郭淮、孙礼也弃马爬山而逃……
〖第七计:无中生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释译: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计名由来:本计计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世间万物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曾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尉缭子·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安所信之?”主张以虚无的假象迷惑敌人,在敌人对“无”习以为常之际,化无为有,化虚为实,打击敌人于出其不意之间。可见,本计的特点是:制造一种假象,有意让敌人识破,使之失去警惕性,然后又化无为有,化假为真,化虚为实;待到真的攻击敌人之时,敌人却仍然以为是假的,不作任何防备,从而为我所乘,战而胜之。
〖第八计:暗度陈仓〗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释译:以正面佯攻、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当敌方静态固守的态势已经确定的时候,我方便以迂回战术,在敌人背后发起突袭,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计名由来: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由于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迫于无奈,只得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回到了汉中。与刘邦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便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修复栈道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进展十分缓慢。章邯因此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的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破咸阳,占领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赢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度陈仓”计的由来。本计的特点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之后,将奇特的、非正规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正规的行动之后,迂回进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度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古代战例:韩信暗度夏阳,大破魏王豹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彭城一战,项羽打败了刘邦。这年6月,原已归附刘邦的魏王豹又叛汉投楚,并率兵占据了刘邦夺取关中的交通要道——蒲津关。刘邦派谋士郦食其前往魏营争取魏王豹,遭到拒绝,于是任用韩信为元帅于同年8月率兵攻魏。魏王豹派重兵把守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忻县),封锁了黄河渡口临晋津,阻止汉军渡河……这一天,韩信领军到达临晋津,望见对岸魏兵把守严密,不便径直渡河,于是便命令就地安营扎寨,与魏兵隔河相峙,暗中则派遣精干人员探索上流形势。不久,得到探报,说上流各段均有魏兵严密把守,唯独夏阳一处,魏兵较少,防备空虚。韩信根据情报认真分析,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先召曹参入帐,命令他立即领兵进山砍伐木材,不论大小,全部可用。接着,又命灌婴派出士兵分头前往市中购买瓦罂数千只,每只瓦罂须能容二石粮食。灌婴不知韩信要买瓦罂用途何在,想问个究竟,韩信不予回答,只教其遵令行事。事隔两日,曹参、灌婴先后将所需的木材、瓦罂备齐,向韩信缴令。韩信又命他们二人按自己的设计制造出一种木罂,即用木头夹住罂底,四周缚成方格,用绳绊住,一格一罂,数十罂合为一排,数千罂分成数十排。灌婴听了更加纳闷。便问曹参道:“大军渡河需要用的船只已经征集齐备,为何还要这种木罂呢?”曹参回答说:“此事我也不太清楚,就按元帅的命令行事吧!”于是二人日夜督工制造,不消几天,数千只木罂就制齐了。韩信亲自验收,待到当天黄昏时候,韩信命令灌婴带领数千人在原地不动,并交待只准摇旗擂鼓,守住船只,不得擅自渡河,有敢违命者,斩。而韩信自己则与曹参一道督促大军,搬运木罂,连夜赶到夏阳,并立即将木罂放入河中,每个罂中都有二三个士兵坐在上面用器械划动着,罂行平稳,并不倾覆;韩信、曹参也跟着坐罂渡河。好容易到达对岸,全体将士跳上岸去,整队前进。却说临晋津渡口魏国守将只是率军严守,看到对岸汉军战船列成一排,声声呐喊,更是小心谨慎,一步也不敢离开。就是魏王豹也只注意临晋方向而忽视了夏阳,因为夏阳平日没有船只,汉军根本无法渡过。他哪知韩信竟会用木罂把汉军主力渡过河呢?汉军在夏阳偷渡成功后,一路毫无阻挡,一直行进到东张,才见到有魏军营寨。曹参拍马舞刀,领军向魏营杀去,魏将仓促应战,大败。汉军又乘胜前进,再取安邑,直捣魏都,魏王豹亲自领兵迎敌,又遭大败。魏军弃甲投戈,纷纷请降,魏王豹见大势已去,只得下马伏地,束手就擒了。
〖第九计:隔岸观火〗
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释译:当敌方内讧趋于表面化、激烈化的时候,我方应静观以待;届时,敌方内部反目为仇、自相残杀,必然会自取灭亡。我方就顺势而为,相机而动,乘机从中取利。
计名由来: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参胜雅律《智谋》一书第157页)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中: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双方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全部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坐看敌人内部厮杀争斗、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采取顺应的态度,静观其变化;待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适时出击,坐收渔利。
古代战例:秦惠王学卞庄坐山观虎斗
《史记》载:韩、魏两国连年交战不止,秦惠王便想从中调解,大臣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惠王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时,正巧陈轸来到秦国,秦惠王便向陈轸请教。陈轸想了一下,说:“大王知不知道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有一次,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争相撕食一头牛。他抽出宝剑想去刺虎。一个童仆阻止了他,说:‘两只老虎吃牛,尝出美味来就一定会相互争夺、厮杀,结果肯定是力气大的老虎受伤,力气小的老虎死亡。然后你再去追赶那只受伤的老虎,把它刺死。这样,你就可以一举获得两只老虎了。’卞庄子认为童仆的话有道理,便站在那里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厮打起来,力气大的受了伤,力气小的被咬死了。卞庄子乘机追赶受伤的老虎,轻而易举地将它刺死。现在韩、魏两国长年争战,不分胜负,这样下去,结果必定是强国受损,弱国失败。那时你再出兵进攻受损之国,不就可以像卞庄子刺虎那样,一举从两国之中得到利益了吗?大王您不会有不同的看法吧?”惠王说:“好!”于是,他继续缓兵待机,坐山观虎斗,后来果然魏国受损,韩国失败。秦国趁机发兵进攻魏国,大获全胜。
〖第十计:笑里藏刀〗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释译:要想方设法取信于敌人,使它安定、松懈下来,从而失去戒备之心,而暗中则要策划计谋,做好充分准备,待机采取行动。这时候,千万不能让敌方有所察觉而采取应变的措施。这便是外表柔和而实际暗藏杀机的计谋。
计名由来:本计语出白居易诗《天可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拊己,微忤意者,则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资治通鉴》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也与此义相似。本计的特点是:以表面上友好、善良的举止和动听的言词作为假象,以掩盖其阴险毒辣的用心和企图。在军事谋略上,一般指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欺骗迷惑对方,以掩盖其突如其来的重大军事行动。
古代战例:郑卫公以联姻灭胡国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744年),郑卫公打算吞并胡国(在今安徽省),但由于军事装备不够完善,条件有限,不敢正面直攻,就把自己最漂亮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为妻。这样,郑、胡二国联姻,从此结成了亲家。为了进一步使胡国丧失警惕,郑卫公召集大臣商议,他问:“我打算起兵兴国,你们看,攻打哪个国家最有利?”大臣们纷纷发表议论。关其思坦率地说:“依愚臣之见,攻打胡国最合适!”卫公一听,马上脸色一变,愤怒地说:“啊?你居然建议我向已经同我们结亲的兄弟国家胡国动武,你是什么意思?”说完,便把关其思给杀了。胡国国君知道此事后,认为郑国对自己非常亲善友好,从此也就不再对郑国有任何戒心了。可是,不久以后,郑国对胡国发动了突然袭击,胡国还没有来得及抵抗,就被灭亡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郑国都属于势力强大的国家,直到公元前375年才被韩国灭掉。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文: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释译:当战争局势发展到必然要有所损失的时候,要牺牲局部利益,来增强整个战局的优势。
计名由来:本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诗中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此诗的原意是比喻兄弟间休戚与共的情谊,后泛指借助某种手段,损失、牺牲某一事物,来换取另一事物的安全、成功,即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转危为安的策略。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的南坡之战,曹军故意沿途抛弃粮食、衣物,使袁军竞相争夺,一时阵势大乱,曹军乘势反击,获取大胜。这就是运用了此计。
古代战例:孙膑李代桃僵胜魏军
孙膑围攻魏国都城时,魏军分为左、中、右3个纵队。左队最强,中队一般,右队最弱。齐将田忌想用赛马的方法将自己的军队也分成强、中强、弱3队,作战时,用自己的弱队去攻击敌人的强队,用自己的强队和中强队去攻击敌人的中强队和弱队。孙膑不认同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次战争不能满足于二比一取胜,而是要以最小的损失,去打败总体上处于优势的魏军。他建议用自己的弱队去攻击敌人的强队,用自己的中强队攻击敌人的中强队,以造成一个纵队敌军占优势,一个纵队势均力敌的局面,但事实上这两个纵队都只是为了暂时牵制敌人。与此同时,他亲自率领强队闪电般去攻击敌军的弱队。在迅速取得胜利之后,转而增援自己的中强队,与之一起打败敌人中的中强队。然后,强队、中强队再与弱队会合,共同歼灭敌军的强队。孙膑就这样以弱队、中强队暂时“李代桃僵”,使齐军处于战斗中的绝对优势,从而保证了齐军桂陵之战的胜利。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释译: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追废帝郑和下西洋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释译: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魏军兵败木门道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己用。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释译: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立张楚陈胜为王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原文: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返③。(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③往蹇来返: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返,广大美好貌。这句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释译: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石蜡设计除暴君
〖第十六计:欲纵故擒〗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人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③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孚,光”。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释译: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诸葛亮七擒孟获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释译: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萧翼智赚《兰亭序》帖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释译: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西门豹治邺(yè)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②而消其势:势,气势。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释译: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曹操奇兵袭乌巢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释译: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搅乱局淝水败苻坚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原文: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顺事。)
释译: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慈禧用计回北京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原文: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释译: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白起长平败赵括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原文: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释译: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定国策范雎拜相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纷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卦辞:“困,有言不信。”意为,处在困乏境地,难道不相信这基吗?此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时,我若说援救他,他在困顿中会不相信吗?)
释译: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蠢虞公贪财丧国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原文: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 而后乘之①,曳其轮也②。(①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指盟友、盟军言之。②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纷。既济,龄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济”。既,已经;济,成功。本卦初九?《象》辞:“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好比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劲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会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释译: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狸猫换太子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原文:大凌小者,警以诱之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②。(①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强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办法去诱导他。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正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彖》辟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刚中而应”是说九二以阳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刚中”,又上应上坤的六五,此为此应。下卦为坎,坎表示险,上卦为坤,坤表示顺,故又有“行险而顺”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会服从。这是吉祥之象。“毒”,督音,治的意思。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释译: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严军纪穰苴斩庄贾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①。静不露机,云雷屯也②。(①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宁可假装着无知而不行动,不可以假装假知而去轻举妄动。②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难也”。《屯卦》的《彖》辞又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释译: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燕王装疯夺皇权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当也②。(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②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震为雷,是既打雷,又闪电,威严得很。又离为阴卦,震为阳卦,是阴阳相济,刚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并用,严明结合,故封名为“噬嗑”,意为咀嚼。本卦六三.《象》辞:“遇毒,位不当也。”本是说,抢腊肉中了毒(古人认为腊肉不新鲜,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为六三阴兑爻于阳位,是位不当。此计运用此理,是说敌人受我之唆,犹如贪食抢吃,只怪自己见利而受骗,才陷于了死地。)
释译: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刘琦登楼求妙计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原文: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①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句意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语出《易经.渐》卦。渐,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艮为山。卦象为木植长于山上,不断生长,也喻人培养自己的德性,进而影响他人,渐,即渐进。本卦上九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吉利,”是说鸿雁走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此计运用此理,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就象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释译: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田单大摆火牛阵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原文:乘隙插足,扼其主机①,渐之进也②。(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把准时机插足进去,掌握他的要害关节之处。②渐之进也:语出《易经.渐》卦。(渐卦解释见前计②)本卦《彖》辞:“渐之进也。”意为渐就是渐进的意思。此计运用此理,是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易经.渐》卦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循序渐进。)
释译: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郭子仪单骑退敌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①。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②。(①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对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将帅,对明智的敌人,就打击他的情绪。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语出《易经.渐》卦。(卦名解释见计“树上开花”注②)本身九三《象》辞:“利御寇,顺相保也。”是说利于抵御敌人,顺利地保卫自己。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顺势以对,使其自颓自损,己方一举得之。)
释译: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报国仇西施赴吴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释译: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失街亭孔明弄险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文: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坎上)。本卦上卦为坎为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本纷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释译: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计就可实行了。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卦名解释见第十四计注)。本卦六五.《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为柔顺服从。本计用此象理,是说用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达到目的。)
释译: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王佐断臂诈投金,黄盖诈降曹操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原文: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①。(①在师中古,承天变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讲释见前第二十六计注)。本卦九二.《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是说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因为得到上天的宠爱。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样。)
释译: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献貂蝉王允除董卓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文: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释译: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计名由来:(暂无)
古代战例:(暂无)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下一篇:三十六计一共有什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