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碳中和周报(第51期)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出台;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国合会年会探讨中国低碳转型之路;碳中和债发行2442亿元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2 阅读数:人阅读

 

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出台,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国合会年会探讨多重挑战下的中国低碳转型之路;截至5月碳中和债发行2442亿元,促进碳减排4203万吨。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出台,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

《适应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

《适应战略2035》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同时,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分别明确了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适应任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应对气候变化有减缓和适应两大策略,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协同。中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并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战略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在此过程中需要调整和重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

2、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坚持突出协同增效、强化源头防控、优化技术路径、注重机制创新、鼓励先行先试的工作原则,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等工作目标。

《方案》聚焦6个主要方面提出重要任务举措。一是加强源头防控,包括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是优化环境治理,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四是开展模式创新,在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层面组织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五是强化支撑保障,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法规标准,加强协同管理,强化经济政策,提升基础能力。六是加强组织实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国际合作、考核督察等要求。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对中国来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具有显著的同根同源性。中国的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燃烧不但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同时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当下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因此 “双碳”背景下,减污与降碳需要协同增效推进。

3、国合会2022年年会召开,探讨多重挑战下的中国低碳转型之路

6月14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22年年会“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助力全球低碳转型”主题论坛在京举办。国合会2022年年会以“构建包容性绿色低碳经济”为主题,围绕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气候治理中多重目标推进等议题举办分论坛,探索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国合会副主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认为,目前需要保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加速绿色转型,在大系统当中解决暂时的困难和长期的目标问题,而发展清洁能源便是保障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复苏的多得之举。随着技术的进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可获得性也不断提高,可以日益满足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此外,可再生能源投资附带的就业效应也通常高于传统的能源。

国合会特邀顾问、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现阶段稳增长是最重要的、最可控的、最能奏效的推动力,需要把短期的稳增长、稳就业目标和长期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衔接起来。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要把握存量、增量的关系。存量可以理解为现有的传统能源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要保持它的稳定。但在增量这一块,还需要进一步激发新能源的潜力。稳定预期满足经济增长需要,同时也应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认为,“双碳”目标使得中国能源更安全。从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逐步转向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这使得中国能源更独立、更安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能源安全、降碳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面对的一大重要命题。30年间,国合会围绕中国和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当前疫情仍在持续,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在多重挑战之下,中国低碳转型之路如何走,此次国合会年会上,不少权威观点值得借鉴。

4、赵辰昕:把节能摆在推动能源革命的优先位置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扎实推进节能工作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文章。文章指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能耗强度依然偏高,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

文章指出,要扎实推进“十四五”节能重点工作。把节能摆在推动能源革命的优先位置,作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切实加强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持续完善能耗双控政策,优化节能目标评价考核频次和方式,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保障国家布局重大项目合理用能需求。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项目管理方式,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从产业规划和政策、审查审批手续、节能降碳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等方面严把增量项目关口,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升级改造。对标能效先进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升级改造,拉动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支持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筑领域节能改造,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

不断强化节能制度政策保障。研究修订节约能源法、节能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持续推进用能权交易试点,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激发市场主体节能内生动力。

积极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深入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宣传活动,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把节能降碳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全民节能能力。大力推行绿色消费,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推进“双碳”工作中,能源革命是关键,除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之外,还要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因此必须坚持节能的方针,改变粗放浪费的用能方式,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5、1-5月份全国用电量增长2.5%

6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5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1-5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为33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截至5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2亿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24.4%。

1-5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462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69小时。其中,火电1720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97小时;核电3081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41小时;风电976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78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470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太阳能发电409亿元,同比增长248.7%。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263亿元,同比增长3.1%。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今年受全国多地散发疫情及防控措施影响,1-5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幅不大,且5月份为负增长。用电量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积极落实各项稳增长措施。

6、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排放报告核查时限延后3个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6月7日印发关于调整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针对疫情影响造成全国碳市场核算与核查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将2021年度排放报告核查等相关工作时限延后3个月。对2021和2022年度受疫情影响造成月度数据缺失的,使用当年度已实测月份平均值等措施替代。

《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应于2022年6月30日前完成对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021年度排放报告的核查、确定并公开2022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等工作。考虑到疫情影响,各地可延至2022年9月底前完成上述工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今年全国碳市场核算与核查工作也受疫情的影响,这一举措有助于增强全国碳市场制度规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同时也减轻企业负担。

7、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济南举办

今年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山东济南举办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活动以“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汇聚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合力,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活动上,青年代表发起低碳倡议,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代表和2021年全国少儿低碳书画大赛代表分别发表感言并启动2022年相关活动。活动宣告上线“齐鲁低碳林”云植树平台,成立山东省低碳发展联盟,启动“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和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举办地征集。本次活动通过企业捐赠碳配额和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实现碳中和。同时,两场“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主题论坛在主场活动后举办。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全国低碳日”等相关活动,倡导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抓住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加速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绿色低碳的产品和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倡议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8、全国碳市场周成交量50吨、成交价59元/吨

6月13日-1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0吨,总成交额2,95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50吨,周成交额2,950.00元,最高成交价59.00元/吨,最低成交价59.00元/吨,上周五收盘价为59.00元/吨,与6月10日持平。上周无大宗协议交易。截至上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2,986,780吨,累计成交额8,433,656,915.02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碳市场近期仍无较大变化,成交量还在低位,碳价连续几周无变化。

二、绿色金融周报

1、截至5月碳中和债发行2442亿元,促进碳减排4203万吨

截至2022年5月,银行间市场共支持发行碳中和债2442亿元。如按募投金额与项目总投比例折算,促进减排二氧化碳4203万吨,节约标准煤1811万吨,以专项产品精准引导资金流入低碳领域,激发企业借助金融产品促进绿色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产品创新、标准制定和市场规模均在发力。根据Wind数据统计,我国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66%,余额达到1.13万亿元。其中,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3135亿元,余额3676亿元,累计满足200多家企业绿色融资需求。

作为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交易商协会组织全体成员单位制定《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统一国内绿色债券标准,实现与国际标准趋同,获得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等国际组织的认可。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发布多项绿色债券相关标准,推出碳中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为碳中和愿景持续注入资金活水,进一步提升我国绿色债券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2、《碳管理体系 要求》团体标准发布

6月15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正式发布团体标准《碳管理体系 要求》(T/CCAA 39-2022)。该标准由中环联合认证中心牵头负责,组织来自产学研用等34家单位共同完成。

该标准以传统的“监测、报告、核查(MRV)”碳管理为基础,基于生命周期碳管理理念和风险思维,采用ISO管理体系标准高阶结构,以“提升碳绩效”为目标导向,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持续改进的管理原则,建立系统、全面、有效的碳管理体系,为各类组织开展碳管理活动、提升碳管理绩效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据悉,该标准适合各类组织的碳管理体系要求,可供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各类机构使用。

该标准采用ISO14001和ISO50001核心要素和条款设计的理念,与其他管理体系更具兼容性。组织通过建立系统、全面、有效的碳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可有效规范组织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分析、核算、报告和披露及其可信性,提升组织的碳数据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政府、行业、金融机构、供应商以及社会组织等相关方的采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标准引导组织采用体系的思维方式,全面分析组织面临的碳风险和机遇并采取行动。

3、全国低碳日碳普惠合作网络正式成立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场宣传活动上,“碳普惠合作网络”宣布正式成立。“碳普惠合作网络”是自发自愿、非赢利的协作机制,利用合作机制,在碳普惠课题研究、宣传教育、试点示范、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全国碳普惠工作开展。其首个研究成果《数字化工具助力公众绿色出行研究报告》在会上同时发布,研究表明以数字技术为特点的碳普惠,有力地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协同发展。

碳普惠合作网络总召集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表示,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链接消费端减排和生产端减排,将个人绿色行动的涓涓细流凝聚成低碳发展的洪流,开启了个人参与减排行动的一扇新窗口,是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碳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成为落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重要抓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链接消费端减排和生产端减排,是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碳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成为落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重要抓手。

4、中国工商银行发行100亿元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了100亿元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在境内市场发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该期债券期限3年,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绿色产业项目,储备项目包括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类项目。

该债券的碳减排效果满足“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的要求,根据绿色评估认证机构的测算,债券募投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0万吨,并可减少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债券首次在境内债券市场引用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标》,这个目录是我国和欧盟国家共同制定的具有国际普适性的绿色标准体系。

5、北京银行发行9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

6月14日,北京银行成功发行2022年度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期限3年,票面利率2.78%,吸引了投资人的广泛参与,尤其受多家外资机构追捧,市场反响热烈。募集资金90亿元将全部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项目,涵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技术设施绿色升级四大领域,助力以资金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领域资源投入力度,推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打造银、政、企、研联动协同的生态,为首都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6、上海加大财政资金对节能减排支持力度

6月15日,上海发改委印发《上海市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其中指出,推进崇明三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试点示范,支持宝武集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组织推动实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试点示范项目。

文件分为五部分: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和示范试点;统筹推进能耗双控和碳达峰行动;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基础保障措施,强化目标责任落实。其中强调,完善市场化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节能减排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有利于推动上海市各区科学制定本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能源产业绿色升级,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引导全民参与低碳行动,统筹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

7、武汉发布建设碳金融集聚区实施意见

近日,武汉市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举行,会上武昌区发布了《关于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

据悉,《实施意见》聚焦五个方面,出台18项具体措施,致力于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碳金融数据中心和资金中心,形成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碳金融生态圈。力争2023年前建成碳金融产业链基本完备的碳金融产业体系,到 2025 年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高开放度的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形成具有活力的碳金融产业经济。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武汉市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保障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并上线运行,发布《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推动武昌区顺利通过第一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评审,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8、百度公布52项低碳举措进展,探索AI助力碳抵消

6月15日,百度发布《2022百度碳中和图鉴》,公布百度52项低碳举措的最新进展。图鉴显示,百度自研的“零功耗”空调末端 OCU 结合高温服务器技术及新型气流组织,全面免费冷却时间达到 98% 以上。百度北京建设首个互联网数据中心直接并网光伏发电技术,充分利用机房楼顶闲置空间,即发即用,一年能发电15 万度,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 125 年的用电量。此外,百度与中国纺织行业联合会合作,并提供“度能”能源管理应用,实现蒸汽单耗下降了0.75t/万米,预期首年节约百万元的能源成本。

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百度从公司经营中挖掘碳减排潜力、赋能牵引其他行业落实碳中和,以及全供应链促进社会节能减碳等,同时注意到低碳转型必须是各方的深度融合,才有可能创造更大的绿色价值。

9、联想推出面向企业碳核算平台

6月14日,在联想与中国环境报社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数字化创新加速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新IT思享会上,推出了首款面向企业的“联想企业碳核算平台”,及面向联想内部员工的碳普惠平台“联想乐碳圈”。此次推出免费试用的联想企业碳核算平台,是联想数据智能业务集团为企业开发的一款以环境数据核算为核心的SaaS产品,帮助企业通过自核查的方式完成数据披露。联想乐碳圈是员工个人碳账户服务解决方案,也是面向员工个人推出的碳排放量核算平台。

6月13日,联想集团还与北京绿色交易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绿色低碳交流会在联想集团总部举行。据悉,双方将重点围绕碳排放履约和减排、碳资产开发与交易、碳中和认证及增值服务、碳中和解决路径和试点创新、绿色金融与碳市场综合服务、碳排放与碳中和相关数据库的研究、碳资产管理和ESG能力建设及改善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低碳乃至零碳的生产制造体系是必由之路,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实现碳数据的精准化、可视化、可析化,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企业加速转型,能够积极带动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10、德意志银行完成首笔《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项下贸易融资项目

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为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提供1.87亿元三年期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该交易是德意志银行集团第一笔符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简称《目录》)标准的贸易融资项目,所募集资金将为天成租赁在中国所建设的两个风电厂项目的直接租赁业务提供融资支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德意志银行此次在中国完成首笔符合全球ESG标准的贸易融资交易,对于推动中国与国际ESG分类标准的趋同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发挥优势帮助中资企业客户实现其ESG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可持续金融业务发展。

撰稿:李德尚玉 实习生王彤烨、周怡廷、江孜琦

统筹策划:李博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