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与学者对谈东坡:以旷达和坚韧面对失意人生,不知几百年才有此等人物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苏海浩瀚,探索不尽。东坡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他留下了许多千年流传的名篇,也在于他留给当代人的精神内涵。2月24日晚,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登上名人大讲堂,给现场和线上观众带来了一场极为生动、寓教于乐的讲座,详细讲解了苏轼的现代意义。讲座结束后,莫砺锋教授与著名作家蒋蓝以及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潘殊闲进行了对谈,进一步完善了苏轼精神,留给观众深深感动。
莫砺锋(中)与潘殊闲(左)蒋蓝(右)一起对谈
莫砺锋:以旷达和坚韧面对人生,不知几百年才有如此人物
讲座现场,不少青少年慕名而来,在对谈环节,莫砺锋教授和大家聊起了对年轻人的建议,今天我们学东坡,到底要学什么?他反复提及苏轼对于普通人在逆境和低谷时产生的精神引领。“我们都是普通人,一生中总有困难和挫折,当我们感到前途无望时,苏东坡就是最好的人生榜样。所以我也建议,老师和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我们要有迎接挫折的精神准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蓑烟雨任平生罢了。就如苏东坡在黄州时,他产生的那种精神,不仅是旷达,而且是坚毅。”莫砺锋谈道。
莫砺锋名人大讲堂讲苏轼
除此以外,东坡豁达的人格魅力也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生的宽容。莫砺锋从南京来,东坡在南京有一段特别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那就是与曾经的“政敌”王安石的和解。莫砺锋认为,早期王安石对东坡是有偏见以及不公正的。王安石比东坡年长,在东坡刚刚进入政坛准备大展拳脚时,包括宋神宗、欧阳修等人对苏轼都是很赞赏的。宋神宗几次想要重用东坡,王安石也并不同意。
“但我们作为南京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两个最后的关系是和谐的。两人都不计前嫌,王安石甚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莫砺锋感叹道,当时王安石已远离朝堂,他和苏轼在南京来往了半个月,两人谈学问、游山水,隐隐还有文学上较量的意思。但不管曾经如何风云变幻,一流的人物都是互相敬佩的。
蒋蓝:在竹的身上看到苏轼的脊梁
作家蒋蓝对苏轼研究颇深,此前他有专著《苏母传》出版。在对谈中,蒋蓝尤其提到了竹这一意象对于苏轼人生的影响。
“竹是苏轼的脊梁。”蒋蓝说,苏轼的老家眉山就盛产竹,这是一直跟随着他的情怀。他与表兄文同的来往中,最著名的当有对竹意象美学的相关探讨。蒋蓝认为,这些文字标志着中国文人谈竹的最高美学范式。其中苏轼爱竹到了何许程度?蒋蓝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文同有大量墨竹图,以画竹闻名。彼时,文同在仁寿为官,苏轼多次写信给文同“索要”画,还“威胁”文同道:你若不给我,我就乱画一幅说是你给画的。讲到此处台下观众皆是哈哈大笑,蒋蓝也笑道:“这一方面体现了苏轼对竹的热爱,一方面这也是他们二人关系亲密的印证,东坡真是一个有趣的人。”蒋蓝总结道,竹子高直、中空、坚韧,这些特点不仅是竹的特性,也是东坡自己的特性。“我希望大家都能在竹的身上看到东坡的脊梁。”
潘殊闲:将失意人生过成诗意人生
潘殊闲作为大学教授、学者,对苏轼已经研究多年。在对谈中,他首先谈到了苏轼对历代文人的影响。他引知名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所说,东坡是说不全、说不完以及说不透的。“我们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极为艰难的时候,还能想着百姓。当你失去了权力,没有资源调用时,依然还能对百姓关怀,已经超越了兼济天下了。”潘殊闲提到,苏轼出生在长江上游眉山,去世在长江下游常州,而黄州就像一个分割点,不仅是地理上的分割,也是人生精神上的转折。苏轼对于人生透彻的领悟给了历代乃至到今天的所有人,一个榜样,活成了一种范式:“将失意的人生过成了诗意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当然,苏东坡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就好比他曾说全天下没有比他更喜欢喝酒的人,但同时他也说,全天下没有比他更不能喝酒的人。“他亦神亦凡,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喜欢这么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苏东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