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于公益的理解是什么?
这个问题,这十多年不断地在思考。
一、2003年李思怡事件,是我对公益的最初启蒙
最初了解这个事是看康晓光老师的一篇文章,作为农村出身的我,见惯了司法的不公,公权力执行者的嘴脸,第一次觉得我的命运跟李思怡是如此的近,谁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死掉了。。。
于是自发地在网上有个李思怡纪念馆做些网络互动。
后来又了解到一个大学毕业在广州被收容致死。他叫孙志刚,刚好我读书也是在南方,感觉死亡距离如此之近。。。或许可以做些什么。。。
二、2004-2005天涯社区救助白血病儿童
那些年死神总之身边徘徊,献血,偶尔参加学校组织的爱心活动(回想起来,那就是拍照玩)。感觉都不算是公益行动。
还是在网络上,看到有求助的,自己还是穷学生,就做些的顶贴,宣传的事。偶然一次跟发起人争论:这样的救助有啥意义?几十万白血病救助的费用,筹集了,还是不能确保活着?这些医疗,难道国家不应该做些什么吗?很多争论的细节都已忘却,但有个观点我接受了:
授人以渔前,确保他人要有鱼可活;推动变革前,确保他人要有想变的意愿。
也明白了,慈善是很基础的事。
三、2006-2007年,藏区支教,慈善中的成本
年轻迷茫,一路向西,在成都跟陈红炬(一位投资人,联系不到了,陈大哥如果看到,可以联系我),屈强,一起做救助重症儿童,华西医院经常跑。当时有位记者傅燕(现在也全职做公益机构了),经常做报道。最终,我还是抵不过迷茫,跑山里去教书了。
在教书的时候,思考这些捐赠,募集的资金如何分配的问题。一个台湾的老师问我:如果有人给孩子捐赠100个鸡蛋,你能接受多少个鸡蛋可被孩子吃掉?我从100个,到80个,60个,甚至最后都能接受50个。
慈善中如果不付出成本,孩子可能连一个鸡蛋也吃不到。
读到《自然之友》的时候,也是我决定去北京工作的开始。希望能找到一个正规的组织去工作。
四、一个经济学家的公益探索
2007年底,我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一个经济学家创立的NGO中工作。
这个阶段看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思路,也体会到有效的工作才能推动周边环境的改变,哪怕是很微弱的。
我所在的部门是“诱导”也可以说是鼓励,说服……那些有钱的企业,尤其是外企做好事了,我们对外称为“企业公益”。韩国的电子公司、美国老牌的电脑公司,还有最大的系统公司,德国的马车公司等等都是我服务过的客户。
数年后,在凌晨两点发完给甲方的电邮后,我突然问自己:
每年的工作,都是在甲方上一年的计划里预设,对孩子,对公益的意义在哪里?
五、2013年,我要找回使命,重塑愿景
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的轮回(真的是在此刻,才发现,我经历了10年),我回到故乡,我才真正想要做什么?
支持公益组织发展,只有公益组织越来越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公益慈善的意义。。。
只有这些公益慈善组织持续地存在着,推动社会变更的火种才会长明不熄。。。
所以我做了:势成咨询
我们的使命是:专业服务,助力组织沉淀知识(希望每个组织都能不断积累知识,积累品牌,一年更比一年多);
我们的愿景:每个公益组织都有令人信赖的品牌(每个组织都有一批忠实的粉丝,每个组织也都有自己的品牌号召力)
我们工作的内容有四大块:
公益商标注册(品牌名称知识产权化)公益产品咨询(机构项目的产品化)公益产品手册(机构项目运营、管理文本化)公益品牌标准(引领、指导、评估公益机构发展的标准化)期待和你一起探讨18326602788(微信同号)
六、此刻我对公益的理解就是回归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的目标上来
对应这17大领域,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负愿景,不辱使命地去践行,这就是公益。
从我观察来看,这17个领域各自有品牌的机构和项目都屈指可数,申请有很多领域在国内还都是空白。。。
中国的公益之路,任重道远!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下一篇:「慈善」和「公益」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