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上的绝美艺术--藻井
藻井,是常见于汉族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的、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藻井以其多姿的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后人营造出一幅幅秀美的画面,无论它们早已湮灭了历史的容颜,还是存留至今的遗珍,都宛若历史文化长河里的点点明珠,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向世人表述它们自身曾经辉煌且不能被历史尘沙遮盖的光彩。
“藻井”最早是指佛教建筑中最高,而且位于最中央的一部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极乐世界的天花板”。在中国古代,很多建筑都是木制建筑,因为很怕着火,就在屋顶的构架上画了许多类似水藻纹的图案,意为“此处有水,不会着火”,体现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思想,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体现。
追根溯源——皇家屋顶由简入繁
藻井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顶部的石雕莲花。在古人穴居时,顶上开洞以纳光、通光、上下出入,《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汉代至唐初,文献中的“藻井”,汉人称其为“平机”或“乘尘”,这两个名称概括了其具有调节室内空间高低、除尘保暖等功效。
发展至宋朝,《营造法式》中明确将天花分为三类:平阁、平基和藻井。明代之后,藻井的发展由简而繁,由实用结构形状而演变为装饰的构造。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除了规模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征天国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蟠龙口中悬垂吊灯,不失原来明镜的形式。由于清代的藻井流行龙为顶心,于是便把藻井改称为“龙井”了。
千变万化——内檐上变幻的线条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结构,随着建筑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朴素到复杂华丽的演变过程。
汉代的“斗四”式藻井是在方形中再套叠两层方形,方格中心绘花纹。发展到宋代《营造法式》将藻井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出现了“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天花的中央部位或者重点部位,做法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圆顶八瓣称为八斗。小斗八藻井多用于室内不重要的地方分为两段,下段为八角井,上段为斗八。
明清时期的藻井样式,最明显的变化是藻井顶心的明镜范围扩大,有的竟占去八角的一半之多。圆井内多施以龙纹雕刻,故到了清代称藻井为“龙井”。
几乎所有的藻井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垂直方向上的骨架都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方、圆、八角等。这种规则的骨架结构,使得无论在其上施以多么繁复的雕刻、绘饰、或是贴金,藻井的整体均能保持繁而不乱,始终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巧夺天工——穿插形成的稳定力学结构
藻井的工艺非常复杂,是工匠们不用钉子,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成的。各种梁檩穿插结构形成藻井,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
藻井木工构件的制作要求在砍斫、墨线、开榫、钻孔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木纹的方向、开榫的位置和孔径大小都要求不能有毫厘误差。藻井普遍使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藻井中的斗拱兼有装饰功能,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示,越是隆重、高贵的建筑,其结构也就越复杂、繁杂。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木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强度会下降,尤其240年以上的木材弹性模量会下降,藻井的最大桡度值往往发生在中部,古代工匠精密计算出梁檩构件重心所在,通过平身柱榫卯、转角柱榫卯等构件巧妙地分配了藻井构件重力,从而达到延长藻井寿命的目的。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从而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流光溢彩——凝聚在屋顶内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中无论住宅、寺观、坛庙还是宫殿、陵寝,其差别只在两点,占地的规模与建筑物的等级。
唐代明确规定,非王宫之局不施重拱藻井。到宋代,这种限度已大大放开。《宋史》记载的“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足见,唐初时王公贵族才能用藻井,到宋朝则只是禁止庶民之家使用。《明会典宫民第宅之制》中也明确规定藻井和各种色彩缤纷的建筑装饰物只能出现在官宦、王公贵族家里。
就藻井上装饰彩画的绘制程序而言,据《营造法式》一书记载,大体上要分“衬地”、“衬色”、“细色”、“贴金”四个步骤。也就是说,先要涂上底色,然后上花纹的大块颜色,再其次是勾画细部,最后再点缀以泥金或金箔。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与设计应用专业
人才培训班
(上海班)10月25日-10月31日
★中国南北方古建筑文物修复与设计
★中国南方古建筑流派与风格
★苏派古建筑结构与营造技艺
★徽派古建筑风格特征与建筑结构
★闽南古建筑匠作技艺
★浙江传统木构建筑建筑营造技艺
★北方官式建筑大木结构
报名方式
电话:18201165777(马老师)
电话:18311027709(吕老师)
邮箱:gujianyingzaoshi@163.com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