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全球96家地震台测到我国史上最大地震,相当于11个唐山大地震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30 阅读数:人阅读

 

今晨,2019年12月5日8点钟光景,我正坐在沙发上翻检手机新闻,忽然感觉楼体左右摆动了几下。等我回过神来,还眼睁睁看着窗外的空调间仍在晃动。直觉就是,地震了!

因为手机在手,马上就看到新闻发布8点02分河北唐山丰南境内发生4.4级地震。果然!

也就想起,昨晚刚刚看到的资料:甘肃在民国九年发生的那次震惊世界的“海原大地震”,震级与烈度可谓“空前”,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距今整整99年的大地震,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民国9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日,也就是1920年12月16日,海原(今宁夏南部,当时属于甘肃省)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震中在海原县的干盐池,是我国有地震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震源深度17公里,震级达里氏8.5级,中心烈度达到最高级别的12度!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北洋政府还没有地震台,也没有一台现代地震仪器。南京民国政府还是通过国外一些组织机构了解到国内发生了地震。又因交通闭塞、通讯不便,一个月也没弄不清震中在哪里。

但日本东京的地震仪器当时就检测到S波和P波,以倒时差推算出,震发时刻为北京时间20时06分09秒。同时,全世界有96个地震台都测到并记录了这次大地震,由此“海原大地震”也被称为“环球大震”。

强震持续十余分钟,余震维持三年时间。极震区范围很广,东起固原县,经西吉、海原、靖远等县向西北呈条带状展开,直到景泰县,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地震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四座城市被毁,几十座县城遭破坏。

据当代科学家计算,“1920年海原大地震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为3.55×14尔格,相当于2.2亿吨TNT黄色炸药爆炸的能量,又相当于11.2个唐山7.8级地震;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刘家峡水电站(122.5万千瓦)工作8~9年的发电量总和”。

地震波及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统计,距震中200公里外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400公里外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有百户”;700公里外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1000公里之外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灰泥片”……

二、政界、新闻界反应迟缓无力救助

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巨大。而当时民贫国弱,政府反应迟缓,无力救灾,把责任让渡给民间机构。新闻界的报道更是滞后,但从报道中可见当时震后之惨状。“友邦闻讯莫名惊诧”,国际社会参与援助。

1920年12月29日,北洋政府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等向全国发出救援通电(部分),反应寥寥。一个月后,也就是1921年1月20日,张广建再次以“十万火急”致函大总统请求支援。

作为新闻,南京《民国日报》在张广建发出求救电的次日,也就是地震发生次年的1921年1月21日,刊登《甘肃省官绅乞赈》电讯稿:“甘肃于去岁12月16日晚9点钟地忽大震,省城震六、七分钟之久,毁屋伤人。越日,复继续小震,至今日止。根据天水、通渭、会宁、靖远等县先后报告,此次地震非常剧烈。或十余分钟至二十分钟,城堞圮落,房屋倒塌,死伤不可胜计。”

更晚的《中国民报》直到次年春天,在1921年3月2日刊登了一则报道:“(民国)九年甘肃大地震中,靖远、中卫、金积等县在黄河两岸之居民,当地地震较剧时,或河水崩溢,庐舍为墟,或浮家浮宅,沉溺于水,其状极惨。”

而《新闻报》的报道,在1921年4月3日称: “初七日黄昏地震,吾乡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吾家花涯湾山庄,全行覆没,山崩土裂,山河更变……吾家四十余口,除父与汝祖母外,俱归浩劫,房屋倒尽,什物无存。全县死伤人民共计六万余人……”

1922年《地学杂志》第八、九月号报道,位于震中的海原县死亡人数为7万余人,会宁、静宁、通渭等县的死亡人数均逾万人。有一个170多口人的村庄,震后仅有6人幸存。

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霍尔、克劳斯、麦克考尔密克等人,也曾达到地震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以《在山走动的地方》为题,于1922年在美国《地理》杂志上发表,引起国际震动,慈善组织才开始参与救助。

此刻,甘肃灾民早已“流离失所,衣食俱无,故不死于地震,亦多死于冻馁”。

三、积极面是引起中国地震学研究的发端

海原大地震的灾后惨状,已经没必要赘述。唯一的正面看法是促进了我国地震学的研究与发展,在近代史上,我国第一次组织赴灾区进行地震科学考察,提交了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

1921年4月,北洋政府内务、教育、农商三部联合派地质学家翁文灏、谢家荣等6位专家,离开北京赴灾区进行地震灾害的调查。历时4个月,除考察灾情外,特别注重地质考察,分析海原大地震的原因。这次科学考察,象征着中国地震学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年的北京《晨报》、《科学》、《地学杂志》等报刊上登载了专题报告。对大地震的描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震动之方向,似自西北而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山坡平地均生裂缝,长短不一。平地裂缝多有泉涌,其色或绿或黑。山崩壅塞河流之处甚多,尤甚者为南乡。杨明后堡崖窑上,东乡王浩堡何家沟二处,山崩壅塞河流,积水深数十丈,长五六里,宽十余丈,水倒流。突见大风,土山崩溃。南乡水井震后多干,……城中房屋几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

1922年,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讲坛上,宣读了与海原大地震有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重视。 关于海原大地震,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共同的看法是:属于构造地震,即在地球板块的互相推挤下,应力不断积累并集中,地壳的断裂交汇处产生错动而造成。

那一带是个多震区。相距大地震发生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民国16年,即公元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凌晨,凉州、古浪一带发生了里氏7.75级的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破坏。据粗略统计,倒塌房屋40多万间,震毁村庄1.93万处,压死居民3.54万人,伤4.3万余人,牲畜死亡20余万头,毁坏耕地7200多石(以播种量计)。

在现存的地方史书中,明嘉靖《固原州志》、明万历《固原州志》、清康熙《隆德县志》、清乾隆《海城厅志》、清光绪《海城县志》、清宣统《新修固原县志》、民国《固原县志》、民国《新编化平县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等,各朝各代几乎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载。

参阅资料:

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范振绪《甘肃地区地震资料年表》、《靖远县新志稿》中,《1920年海原大地震》等。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