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贾樟柯立足特定主题,完成电影创作,在欧美文化中被视作制度缺失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19 阅读数:人阅读

 

当今欧美文化中介对于贾樟柯电影的解读主要基于三种维度:

一是基于主题维度,通过贾樟柯电影审视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分析;

二是基于美学维度,关注贾樟柯的电影语言和美学风格,力图在其与电影“新浪潮”、新现实主义之间建立关联;

三是基于作者比较维度,将贾樟柯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传统的继承者,与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其他第六代导演(如娄烨)、中国两岸三地艺术电影作者(如台湾导演蔡明亮、香港导演王家卫)相提并论。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序列,由于具有浓郁的现实风格以及二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其存在本身就已构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现实巨变的生动写照。

从《站台》中的文工团岁月、到《任逍遥》中的下岗潮、《世界》中的北漂生活再到《三峡好人》的三峡工程等等,都将时代背景融合于叙事之中,而具体不同的故事背景在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下紧密相连,使贾樟柯的作品序列具有了一种电影史意义。

从电影《世界》开始,不只是雷恩斯,越来越多的影评人聚焦于贾樟柯电影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系。

而从《世界》开始呈现出的“符号化”特征,则更好地迎合了想要透过电影看中国的西方文化中介的中国想象,同时也赋予贾樟柯以社会现实“记录者”“见证人”的身份。

围绕贾樟柯电影的“中国性”、典型性所作的讨论,或者说对于贾樟柯电影的主题分析,则成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影评中一个重要方向。

对于贾樟柯电影中的“中国”,西方影评人最为感兴趣的是影片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腐败、道德文化、个人生活受到冲击之间的巨大反差,或者说,是贾樟柯所致力于描写的“中国奇迹”背后的“负效应。

即使贾樟柯所刻画的不过是中国社会改革现实的局部景观,但恰恰能够满足西方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乃至偏见、谬见。

如果说在《任逍遥》时期,影评人布拉德肖还将该片主题概括为“讲述了中国以及其他各地无依无靠的年轻人的空虚”——找寻不到其中的政治意义,那么对于《天注定》,影片人则已将主人公杀手周三的“空虚”与背后反映的中国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天注定》恰恰也是作品序列中最能反映文化中介的“主题分析”倾向的一部影片。

这部影片讲述了四个独立但又潜在关联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取材于包括胡文海案、邓玉娇案、周克华案、富士康员工跳楼案乃至“温州动车事故”等真实事件。

这些事件曾经轰动全国、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然而托尼·雷恩斯在影评中却特地指出这些事件“在官方媒体那里大多是不被报道的”,并将此与中国的审查制度相挂钩。

雷恩斯还称赞《天注定》是对于找出中国“过错”的积极尝试,他认为在这些“过错”之中,激增的暴力凶杀反映了文革对中国人的礼教的摧毁,暴力事件激增的根源在于人们的内心遭到损害。

在这篇影评的最后,雷恩斯明确地将影片反映的社会问题总结为“法治的缺失”。

而在雷恩斯的这篇影评中,有大部分的篇幅与其说是电影批评,不如说是对中国时事政治的批评。

另一位影评人罗姆尼(JonathanRomney)则认为本片所使用的动物意象揭示了“人被当作牲畜对待”的社会现实,并称影片公开哀叹“资本主义中国”的腐败与绝望。

资本主义中国”或者说“国家资本主义”,是西方人给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贴的标签,本质上是对中国体制的“污名化”,却为西方影评人津津乐道。

因此,虽然贾樟柯的影片在西方文化中介的眼中扮演了一个“记录者”的角色,但必须指出的是,贾樟柯的电影尽管取材于中国社会现实,但也只是对其的片面呈现。

特别是贾樟柯所拍摄的毕竟是艺术片而非新闻纪录片,虽然像《天注定》这样的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但结合关于这些真实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影片仍然与真实事件有着较大出入,如果想要借《天注定》这样以极端案例为素材的影片来窥见中国社会全貌,显然是有悖常理的。

有些西方影评人一味关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国体制的“负效应”,其实反而有碍于他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总之,贾樟柯电影的“记录者”身份,更大程度上是由于迎合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想象乃至偏见,以及他们关注中国“负效应”的趣味而被赋予。

举报/反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