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最近的远行——从国画视角看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邵力华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19 阅读数:人阅读

 

最近的远行

——从国画视角看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邵力华

到上海博物馆观看“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是今年年初以来艺术界以及爱好艺术的人们热心谈论的话题。于是,我和几位朋友,决定驱车到上海博物馆去参观来自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这个展览。我把此行称作是一次“最近的远行”。

难道不是吗。在中国的上海博物馆,近距离亲眼目睹和欣赏来自于英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艺术真迹,而且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欧洲很多国家的艺术大师真迹,既有国度的跨越,也有历史的跨越和时间、空间的跨越。

上海博物馆的这个展览,总共有五十的篇幅。但却包含了自文艺复兴开始一些重要时期的重要画家和阶段性的重要作品。它们整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鲜明生动地展示了从波提切利、贝利尼的15世纪意大利绘画风格,到拉斐尔、卡拉瓦乔、维拉斯贵支、伦勃朗等几百年的欧洲艺术形式演变。19世纪英国画家透纳的油画当然也在其中。到荷兰画家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成为此次画展主题旨意的圆满收场。

法国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归纳艺术现象的出现和艺术历史的形成,是基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要素,而且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宏观的看,世界各民族艺术历史的形成,确实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站在画前,细细品读,我更感觉到“时代”的要素,是沟通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的重要元素。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以国画的视角来品读欧洲大师们的经典,暂时放下国画与西方艺术表面上的不同,企图想要找到东西方艺术中的思想交会的点线面。看过展览就更加坚定了从前的所思所想。而这些都是关于东西方艺术交流,关于艺术形式和关于艺术空间的构造问题,也有涉及“像”与非像以及主观与客观等问题。

多年以前,我在北京偶遇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原作展。其中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多幅人物创作习作,引起我的好奇。这些画在木板上的人物造型,首先是用线描的形式勾勒出来之后,再开始使用颜色来进行润泽和描画的。我立刻想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看到了工笔绘画中的润色和分染流程。上博看到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一画,是不曾见过的波提切利的作品,以线造型依然是他的风格。坦率讲,我对于国画与西方绘画关系的思考,就是从国画艺术中的“线”开始的。意大利波提切利绘画中的用线,在造型的艺术理念上,与中国画中的“线”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见,西方人对于“线”的理解和运用,也是极为娴熟的。在中国,北齐时期的画家曹仲达的绘画,有“曹衣出水”的比喻,唐代画家吴道子也有“吴带当风”的生动描写。所以我想,即便是很久很久以前,世界原本是联通的,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慢一些,现代快一些;古代信息的覆盖面小一些,而现在的信息影响力瞬间可以实现全覆盖。我们现在常常有意无意间要谈论写实与抽象,要谈论东西方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离不开环境和时代的。写实与抽象的拿捏,在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的历史传统中,原就存在着的,只不过路径的行走角度不一样,材料的使用大概也是如此。

这些年,写实的绘画特别是超级写实的绘画俯拾皆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和潮流,几乎占领了各种级别的展览。有油画的,也有国画的,甚至版画和其他形式的绘画也在朝着写实的方向狂飙。其实,写实的意义,在西方的古代创作中一直被特别强调,追逐三维空间的透视关系,也是它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也因此构成了西方视觉艺术的传统价值观。

从波提切利的作品上你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还原形象的努力。然后卡拉瓦乔、拉斐尔、提香等等,都是如此的热衷于写实,而且他们各显其能无所不用其极。但有一点他们是相通的,即他们对于物象的写实还原,是建立在主观作用下的精神判断,他们更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对于画面的视觉引领,所有的作品中对于“像”的刻画,也都是基于艺术价值的内心诉求。比如在安东尼.凡.代克的《勋爵两兄弟》一画中,画家对于人物形象地刻画和对于绸缎衣褶质量的处理,完全是基于对于人物精神的刻画而进行的,它不是为了“像”而像,而是在精神的世界中注入主观上对于“像”的塑造。中国传统的绘画,同样追求写实的精神。不过,在古代我们不叫写实而是称为“像”。所以,“像”与不像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人历代探讨的话题,也是古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但是,古人对于“像”的理解和追求,与今天的表面酷似或者肖似,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在韩滉的《五牛图》,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像”已经拒绝了所有与艺术家主观愿望无关的东西。所以,我一直以为,今天的所谓超级写实看上去很“像”的作品,是现代媒体条件下没有艺术灵魂的炫技,有可能还很无聊。其实,对于“像”的理解和诠释,往往决定着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和灵魂所指。不信吗?看看伦勃朗的晚年自画像,再看看高更、梵.高的对于古典艺术的重新构筑就会发现,主观下的审美价值追求,是他们永恒的选择。

相较于现在,古代艺术家思想的生长,是在艺术家内心对于世界的主观还原中延伸开来的,是一种本体化的精神生长。因为那时表面现象和光怪陆离的干扰极少。而现代某些艺术家的思想生长,则更多的是依赖媒体的辅助快速生成的,是表面化的,是流于悦目表象而非夺心的。可以这样说,我们越是享受着信手拈来的信息和媒介,也就越是在这种优渥中迷失自己。所以,快餐的性质基本上可以概括当下某些艺术状态。

现在,梵.高先生也已经成为历史。他的色彩斑斓的《长草地与蝴蝶》,已经为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古典类艺术风格画上了句号。但欧洲古典艺术的精神却在重新焕发生机。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家们搜肠刮肚,使尽浑身解数来寻找灵感发泄自我,说到底无非还是要在东西方之间,找到艺术的平衡,没有例外。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要混淆了写实与抽象、像与非像、写意与表现的本质,避免给当代艺术贴上伪劣和令人目眩的标签。

2023年4月8日于景德镇紫晶宾馆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