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1945年,湘西80多名猎人用鸟铳击毙数百入侵日军,怎么回事?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6 阅读数:人阅读

 

1945年4月9日,雪峰山会战(湘西会战)打响。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上发生的最后一次会战 。此次大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总兵力接近30万,战线长度更是达到了200多公里。一战打下来,双方的伤亡人数达到5万,战况可谓无比惨烈。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雪峰山会战的“名气”没有那么大。很多人对于雪峰山会战并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在本次会战中,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尤其是“马颈骨伏击战”,湘西80多名猎人联手将数百名日军永远地留在了山谷之中。

▲猎人老照片

1945年4月,日军为了争夺芷江空军基地出动了5个师团,共计10万人的大军,展开了攻击。在此次战争中,日军被拖进了人民战争的海洋中。

为什么要说人民的战争呢?在本次大会战中,我军、国军,甚至是当地猎户都拿起了武器,共同抵抗外敌入侵。也正是因此,中国军队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从此之后,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态势转为反攻阶段。

雪峰山会战打响后,一股日军从龙潭方向撤往桐山乡方向,人数约有3000人。最先发现这支日军部队的人叫刘冬生(15岁,当地村民),他是当地武装力量“嗅枪队”的一名哨兵。

“嗅枪队”有着80多名成员,大都是当地瑶族山村里的猎户,他们没有统一的军装,武器也是自己制作的“鸟铳”。这种原始落后的枪械,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子弹,而是火药加上小铁球,射程很近,威力也有限。

▲鸟铳

“嗅枪队”的队长名叫蓝春达,据说此人长得高大威猛,作战勇敢,所以人送外号“蓝猛子”。他原本只是桐山瑶寨里的一户农民,但是苦于土匪骚扰,无法安生,所以加入寨里成立的一个鸟枪队。

因为这种鸟枪在发射的时候,枪身距离鼻子非常近,看上去就像闻枪一样,所以取名为“嗅枪队”。尽管“嗅枪队”的武器装备落后,但是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打猎的好手,他们才是这片深山老林中真正的王者!

“嗅枪队”发现这数千名日军后,迅速向我军汇报情况,毕竟以他们八十几人的力量想吃掉这三千日军,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得到消息后,我军立即联系了国民党部队共同围歼这股日军。随后多方紧急制定作战方针,将伏击点设在“马颈骨”,尽管此处距离日军大部队只有8公里的路程,但却是最佳的伏击点。

▲猎人老照片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参与围歼的部队,除了我军、国民党部队及“嗅枪队”之外周边的游击队。我方军队随之制定出了作战计划,由国民党军队在外围,将日军全面包围。

内部战斗则由我军以及“嗅枪队”和其他的地方武装力量完成。军情紧急,其它军队无法第一时间赶到“马颈骨”,因此由距离日军最近的“嗅枪队”担任伏击任务。

80人伏击3000人?其实“嗅枪队”的任务只是将日军拖在马颈骨上,至于如何拖住敌人,需要拖多久,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时间太紧迫了,根本来不及做详细的部署和安排,各个参战部队只能是见招拆招。

▲战壕遗址

“嗅枪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提前埋伏在了日军的必经之路上。但是他们手中的鸟铳,射击距离太短。想要有效杀伤日军,必须埋伏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这就很考验“伪装术”了。

“嗅枪队”的队员们,凭借着打猎时积攒下来的经验和身手,选择藏身于道路两侧的低矮草丛中。如果日军经过时,朝草丛里吐口唾沫,都可能会吐到“嗅枪队”队员的身上。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伏击方式很危险,但是却没有别的办法。

很快,日军浩浩荡荡地接近了马颈骨。最先经过的是日军侦察兵,他们纵马疾驰,根本没有发现脚下的“嗅枪队”。这倒不是日军侦察兵的眼神不好,他们将侦查重点放在了道路不远处的山坡以及树林里,根本没料到低矮的草丛里会有埋伏。

▲入侵日军

待到日军先头部队靠近之后,80多杆鸟枪几乎在同一时间扣动了扳机。满天的小铁球,在火药的催动下向日军泼洒而去。虽然距离已经很近了,但是发射出去的小铁球,依然很难击杀日军。

好在小铁球的数量多,很多日军瞬间“挂”了一身的铁球,鲜血跟不要钱一样的向外喷涌。最关键的是,别看鸟枪这种武器的杀伤力有限,但是打出来的子弹数量多。日军一时间根本无法判断出伏击人数,只好叫着组织防御阵型。

“蓝猛子”见一击得手,丝毫不恋战,迅速带领部队退往后方山坡,借助地形优势继续压制敌人。就在这时,我方军队以及其它武装力量“入场”,三千日军排成的长龙队形,迅速被切割成了好几块。战斗瞬间白热化,枪声炮声喊杀声,不绝于耳。

“嗅枪队”这边的压力轻了很多,经过几番切割后,他们面前的日军只剩了三四百人。没有犹豫,“蓝猛子”纵身一跃,一马当先的冲向山下敌人,身后的兄弟们也抽出佩刀,跟随“蓝猛子”杀向日军。

▲剧照

都说日军的近身肉搏非常厉害,但是当他们与这80名猎人近身交战时,却成了待宰的羔羊。长年的打猎经验,让“嗅枪队”的队员拥有着极其敏捷的身法。

他们出刀又快又狠,躲避攻击的招式更是无可挑剔,杀进日寇群后,犹如虎入羊群般,砍瓜切菜地结束了战斗。数百名日军永远地留在了马颈骨,留在了雪峰山。

对于当年这场伏击战,记载得很少。战斗结束后的几十年,“马颈骨伏击战”依然鲜为人知。这场战斗真正的被世人所知晓,是因为一位老人,老人的名字叫做欧阳洪隆。

他是国民党100军63师187团的一名战士,被抓壮丁的他当年参加了雪峰山会战。由于老人年龄大了,对这场战争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再加上当时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参加内部战斗,所以老人对内部战斗的了解并不多,但他还是向人们讲述了这场战争的大体经过。通过老人的描述,我们也知道了这场很少有人知道的战役。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