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调休被建议取消!
五一长假要来了,可惜,又叒叒是调休。
今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为:4 月 29 日(周六)至 5 月 3 日(周三)放假调休,共 5 天。
4 月 23 日(周日)、5 月 6 日(周六)上班,那就意味着,长假前后两个星期,都要上 6 天班。
注意!这还是有双休的情况下,如果是大小周或单休的企业,不仅不会放 5 天假,而且可能会有一周要上 7 天班。
就算是再努力工作的社畜,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这种调来调去的假期,太容易扰乱别人的安排了。
如此惹人讨厌的调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要了解调休,就需要清楚我国休假制度的发展。
休假在我国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出现了休假制度,称为“休沐”,官员五日一休。
到了唐朝,政府把“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休沐”,也就是官员每十日休假一天。
虽然平时休假减少,但其他节日可不少,春节、冬至、清明各休 7 天,中秋和夏至也能休 3 天假。
要说休假最多的朝代,非宋朝莫属,除了沿袭唐朝所有假期,还增加了不少节日,什么天棋节、天庆节、天贶节,不一而足。
元朝的休假就差很多了,他们取消了宋朝大部分节日,仅保留休沐和寥寥几个节日。
最恐怖的是明朝,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规定一年只能休三天,什么休沐节日,统统砍掉。
后来的皇帝稍微好些,保留了冬至、元旦和元宵,元宵放十天,元旦放五天,冬至放三天,休沐也变成一月一休。
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休假,但略有调整,他们把元旦、冬至、元宵的休假时间集中,放在一起休。
不过,古代的所有休假,大多只有政府官员才能享用,普通百姓是无缘休假的。
民国时期,开始出现全民休假的概念,1929 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一览表》,列出 28 个纪念日,也就是节假日。
这些节日,有的不休息,有的休假 1 天,全年的公众假期是 7 天。
建国后,我国重新调整休假,1949 年 12 月,我国发布并开始实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办法》规定,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年公共假日为 7 天。
平日的休假,则是单休工作制,每周工作 6 天,休息 1 天,全年假日共计 59 天。
1995年,国务院正式施行每周 5 天的工作制,双休开始出现。
1999 年,为促进消费和旅游,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组成“黄金周”。
“黄金周”促进了消费的发展,但因为假期太集中,造成景点平时拍苍蝇,假期人挤人,不利于发展。
2008 年,推行“小长假”,把五一 3 天假中的 2 天,分给了清明和端午,又增加了中秋节 1 天假,全国法定节假日达到 11 天。
不过,只有一两天的假期,消费肯定没有长假来得厉害,就那么几天假,只好把周末的假期挪来挪去。
其实,人们吐槽调休,反对的就是“调”,休假爽歪歪,加班苦哈哈,那还不如不调。
根据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对损失比收获更加敏感,这是一种损失厌恶,也是人们吐槽调休的原因。
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已经有专家建议取消调休,看来,调休这个方式,以后会有变数。
天下苦调休久矣!以后的假期,还会不会有调休,就得拭目以待了。
参考资料:
深圳时间文化周:中国古代休假变迁史
读万卷书聚正能量:假期为什么要有调休啊
网络图片
编辑:陈展翔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