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天宫空间站,最多容纳6个人,为啥国际空间站能住13个?
神舟十三号三名航天员安全返航,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圆满成功,剩下的就是抓紧建设和完善空间站其他舱段了。
根据公布的一系列消息,我国之后还会发射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六个月,并首次实现我国空间站的在轨乘组轮换,所以届时将会有六名航天员共同在轨驻留5到10天。
但熟悉人类空间站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已经升空了20多年的国际空间站每次换乘时,站内宇航员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3人,为什么我国只能容纳6个人呢?
难道是我国空间站仍然无法赶超国际空间站吗?
其实是因为国际空间站太大了
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开始建造,历时12年后投入全面运营阶段,它并不单独属于某个国家,而是由美国、俄罗斯和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共同出资近百亿美元建造,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整个空间站共有13个增压仓,其中包含了六个科学实验舱,三个对接节点舱和一个多功能货舱。
它的总长度109米,宽88米,重量达到了420吨,最多可长期容纳7人在此生活,13人同时在空间站内的情况比较少见,如果出现了就只能有人打地铺了。
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完全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在体积方面和重量方面,我国空间站的确没有国际空间站大,比如我国空间站最终重量也只有180吨级,相较于国际空间站的420吨确实是差了一大截。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天宫空间站在体量上的小,并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根据国情选择出来的合适大小,并且由于我国空间站研制比较晚,后发优势其实是很大的,至少在空间站内部空间分配和智能化上是要碾压国际空间站的。
其次吨位也代表不了实力,因为国际空间站的积木衔接式结构本身的吨位就比较大,它的实际能够使用的舱体重量和天宫空间站相差其实并不大,而我国空间站结合了更先进的技术,省去了大量繁冗的衔接架构。
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足够的扩展性,以后想扩大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并且还节省了不少建造成本。
其次,由于目前空间站的主要用途就是进行相关科学实验,所以天和核心舱责任总设计师杨宏就曾明确地说过:我们不和国际空间站比体积的规模大小,因为我国空间站内的科研设备占比有明显优势,虽然国际空间站重量大,但我们的天宫空间站能够开展的实验一点也不比国际空间站少。
根据影像资料来看
国际空间站内部杂乱无章,各种电线裸露在外,而中国整整齐齐,充满了科技的简洁感,有人称国际空间站裸露的电线是为了效率更高,哪里出故障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但这样的说辞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连NASA自己都曾坦诚的解释:如此凌乱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国际空间站建造时的部件都是老一代的产品,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产品功能,都非常老旧。
遥想最初空间站建造的1998年,人们还是用砖头一样的大哥大接打电话,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在当年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在空间站这种应用科学较多的地方,往往相差一年就会产生设备差距,更别提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之间20年的差距了,所以国际空间站上后来安装的新设备全都用的电源线和转接线,完全不够智能化和模块化。
中国空间站之所以干净整洁,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相比从前进步了很多,一方面则是利用了模块化的组件进行连接。
具体来看,中国空间站内部设计了物资管理系统,每一个东西上都会有一个二维码,比如搬过来了一个包就需要对它扫码,后面把它放到其他位置后还需要在这个扫码,这样就知道这个东西在哪里。
从人员上来看
虽然国际空间站最多同时住过13个人,但实际上国际空间站只有七个永久性隔间,剩下的人都得打地铺。
比如2021年4月份时,马斯克的SpaceX飞船将四名宇航员送到了国际空间站, 于是当时的日本宇航员睡在了体育仓,美国宇航员睡在了哥伦布舱,还有一名睡在了气闸舱,都得给金主爸爸腾床位。
相较之下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共有6个独立房间和2个卫生间,完全能够让每一名宇航员都在较高的舒适度下,获得充分的休息。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